查看原文
其他

邵燕君等 2018-05-29

点击上方文艺批评关注我们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文艺批评


主持人:

邵燕君

本刊特推出“网络文学研究专辑”

特邀邵燕君老师主持


近来,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走红极大提振了网文界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反身自认的机会。借由“他者”的目光,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清自己的核心属性,找准文化定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全球媒介革命的视野,来考察中国网络文学的“走出去”,更要在这一视野上,考察中国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女性向”最具革命性。当年,伍尔夫说,女人写作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并且,还要“五百镑年金的支票簿”。其实,有房子有钱仍旧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屏蔽了“男评委”的“自己的空间”。至少对中国女性来说,这样一个“女性向”空间是进入网络时代才得到的。在这个“异托邦”里,女人们从满足自己羞耻的欲望开始,突破着性别的藩篱,逐渐发展出一种“网络女性主义”——它和1980年代从西方引入的女性主义属不同脉络,是土生土长的,不精英,却相当激进。这是一场静悄悄发生的性别革命,在幻象空间的深处,YY恣意生长。然而,一旦女人们从潜意识里站了起来,又有谁,用什么手段,能把她们重新推下去?

                           ——邵燕君

网络文学研究专辑目录:

1、邵燕君:《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精英文学观的“他者化”》

2、邵燕君、李敬泽、陈晓明:《网络时代 何为文学?》

3、薛静:《穿越重生小说中的现代价值》

4、陈子丰:《女频网文阅读与读者的女性主体建构》

5、王玉玊:《论‘女性向’修仙网络小说中的爱情》

6、高寒凝:《‘女性向’网络文学与‘网络独生女一代’——以祈祷君<木兰无长兄>为例》

7、肖映萱:《‘女性向’性别实验:以耽美为例》

8、《美国网络小说‘翻译组’与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专访Wuxiaworld创始人任我行》

9、吉云飞:《‘征服北美,走向世界’:老外为什么爱看中国网络小说?》

邵燕君


网络时代,何为文学

李敬泽与邵燕君对谈“网络时代的文学”


引言



进入网络时代,人类生活的基本形态发生了变化,文学形态也必然发生变化。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3亿。经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不但形成了自成一统的生产—分享—评论机制,也形成了有别于“五四”“新文学”精英传统的网络大众文学传统,这一切都对传统学院批评体系构成挑战。


到底该如何从文明变革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学?如何看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网络文学是否可以拥有自己的经典?网络经典与“伟大的文学传统”是否可以共通?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学院派研究者该如何面对?面对媒介革命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知识分子如何承担起引渡文明的责任?这一切都是摆在当代文学研究者面前最严峻的挑战。


李敬泽与邵燕君对谈“网络时代的文学”




2016年6月1日下午,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主持人邵燕君在北京大学对谈“网络时代的文学”。长江学者、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明教授主持会谈。


本次对谈是以邵燕君老师的几本关于网络文学研究的新著为话题——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学类型经典解读》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15中国年度网络文学》。





陈晓明教授致开场白,他认为本次会谈可谓是一场高峰对决,也是一次“思杀”。李敬泽是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曾经是《人民文学》主编,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先锋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可以视为传统文学的代表和守护人。邵燕君则可以说是今天中国新一代学者中,对网络文学研究最为深入,最为广泛,也是最有贡献,成就最大的一位研究者。


陈晓明


李敬泽首先发言,畅谈文学与文明的关系,同意网络时代的文学是“印刷文明”通向“电子文明”的引渡之舟。他认为网络文学在一些非常至关重要的方向上,确实是预示着我们未来的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或者哪怕是在这方面的了解,都非常有利于我们去认识我们现在的生活、文化,非常有利于我们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新的可能性。不过他也认为我们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网络文学这一个问题,也面临着我们传统所说的“纯文学”在网络时代新的可能性问题。


邵燕君则表示李敬泽老师和陈晓明老师的到来让她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证明网络文学的研究不是邪路歪路,而是正路。邵燕君老师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来路,阐述了她作为一个学院派的研究者,为何转向网络文学的研究。她认为今天她走到网络文学这里,并不是另辟新径,而一直是顺着自己的路径在走。“网络文学很可能是不久的将来的主流文学,作为一个当代文学研究者,我自然要走向网络文学。”


陈晓明也认为邵燕君是通过对她自身研究道路的梳理,展现了传统文学向网络文学变化的某种轨迹,通过一个研究者的思想的变化,来勾勒当代文学本身出现的一个内在的变异。陈老师随后还提出,整个传统文学不管是创作还是写作,都是虚构文学,虚构是有一套理论和现实依据的,但是网络文学是虚拟的文学,在虚拟里它自成一套游戏系统就行了。因此他希望邵燕君和李敬泽两位老师谈一谈从虚拟意义上,网络文学意味着什么,它本身建立了什么样的美学规则与美学方法。


针对这个问题,李敬泽老师着重从“网络性”的角度来论述了他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李敬泽认为网络文学确实有很多新的特质,但同时也必须说明它在很多方面也是旧时代的回响。网络文学不是一个全新的,根本没有来路的,纯粹是在网络上生长出来的东西。他抓住了“网络性”这一概念,觉得“网络性”是更重要的东西,认为也许有的网络文学是没什么“网络性”的,也许有些所谓的传统文学反而是有“网络性”的。而“网络性”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现在的生活形态对于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文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敬泽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邵燕君老师认为“网络性”确实是网络文学最核心的概念。不过她更倾向于从媒介革命的角度来定义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网络媒介下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不仅是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更是在网络空间生产的,“网络性”是内在于它的文学性的。网络文学本身是人们在网络中生活的结果。


李敬泽老师进一步追问邵燕君老师,提出邵老师是在媒介革命这样一个世界性框架里谈问题,但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范围里却是一个特例。邵老师则回应,中国网络文学风景独好,是特例但不特异。她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特殊的文化体制,使我们在印刷文明时代,我们的类型小说、商业小说一直不发达,我们没有建立起那一整套的作家、读者、分享的体制,所以我们的类型文学整个是一个空缺的状态。并且网络文学因为有媒介的阻隔,在当时确实是最自由的,基本上像野草一样生长着,这是一个契机,国外没有这个契机了。


邵燕君老师还补充到,这不只是传统文学的“补课式反弹”。网络文学其实是印刷文明的“遗腹子”,它不是电子文明最受宠的文艺形式。在这个网络时代,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主导文艺就不是网络文学,而是电子游戏。在一个正常发展的媒介之下,这个时候文字应该是不受宠的艺术了,跟它争夺的其实是图像、音乐和游戏。只有在印刷文明的时候,人类最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文字表达一切,当可以用影像的时候,未必就继续借助文字了。在网络时代,文字本来也就没有这么大的容量。但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本该压制网络文学发展的ACG一代因为没有本土“食粮”,很大一部分转投了网络文学。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网络文学确实是个特例,但是邵燕君老师觉得它恰恰是得天独厚地呈现了在网络媒介之下文学的可能性。


此后,三位老师还进一步探讨了网络文学的主体性问题,认为网络文学带来了对自身的新的想象方式,拓展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对自我的想象。还谈及了网络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在阅读关系、情感关系,包括在创作的参与关系上,网络文学确实已经和印刷文明以来的传统文学非常不同了。邵老师还从“网络性”引出了网络文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类型研究。她认为类型不但是千百年来人类固有的情感模式和欲望通道,它的变化更是一种社会价值思潮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需要把一个时期国民价值观、国民心理趋向的转变,落实到类型文、类型模式的变化上。


最后,李敬泽老师和邵燕君老师简单讨论了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关系,一致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并不绝然是一个谁代替谁的过程。在媒介意义上,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都要进行网络移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背后所有的文学传统和它的文学资源、文学观,就一定要被抛弃了。“网络性”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特征,它是我们今天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的性质。同时传统文学积攒的大量的文学经验,尤其是传统文学体制培养的大量经过文学训练的人才,这整个一百年的积淀,是网络文学这边非常欠缺的。


在结束对谈之后,三位老师还回答了部分在场同学们的提问。


                    感谢媒后台授权转载



下篇推送



薛静:《穿越重生小说中的现代价值》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网络文学研究专辑|邵燕君:从乌托邦到异托邦(上)


文艺批评·网络文学研究专辑|邵燕君:从乌托邦到异托邦 (下)



本期编辑 小肥番茄


文艺批评

微信ID:Wenyipiping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