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杨庆祥: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序《五人诗选》

2017-06-17 杨庆祥 文艺批评

点击上方“文艺批评”关注我们



内容提要:


真正的诗歌都不需要太长的序言。真正的诗歌有时候甚至并不需要作者和读者。就像这本书——《五人诗选》——也许可以谐音为《无人诗选》。 没有人的地方,诗歌还存在吗?或者说,诗歌究竟可以抛开人类多远?无论任何,正如博学的艾柯所言: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书。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给我们的意义。因为“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因为这五个人就是一种意义的所在。


感谢作者杨庆祥、诗人李少君、雷平阳、陈先发、潘维、古马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

——序《五人诗选》


✪ 杨庆祥








1

这五个人,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古马,五个笔画不同的姓名,五个象征的符号,五个通向不同世界的语言的炼金术士,在某些时候,也是呓语和白日梦的收集者,要将他们的诗歌——在我们这个时代既是通灵宝玉同时也可能是污秽不堪的顽石——集合为一本书。一本书因为承载了这象征的世界而变得莫测起来,《五人诗选》作为一个实体指向的是无比开阔的虚空,而虚空,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最大的意义。


  五人中的陈先发者,桐城人也,天下之文皆备于此。我见过陈先发一面,印象深刻的居然是他的鼻子,挺拔俊秀,我直觉这是一个嗅觉发达的诗人,他把鼻子伸向了故纸堆里,并真正闻到了古典幽微的气息。他在中年的时候读王维,却通篇是对王维的反动。陈先发或许有些醉心的是王维那主客体不分的“坐看云起时”的哲学,但陈先发极其现代的敏感让他对这种“齐物论”保持有足够克制的距离。在语言的风格和气息上,早期的陈先发更接近李商隐,他几乎是以通感式的物象的描摹来创造一个声色并茂的世界——在某些时候是一种致幻的巫者之言。但陈先发显然不愿意做一个故作玄虚的巫师,他有更大的胸怀,东哲西哲,古学今学,后来的陈先发变得更加坚硬起来,他将污秽的历史和污秽的现实泼向他早期那些光滑美丽的语词,他用痛苦来加深他的深情——他曾经是一个多么深情的抒情诗人——但现在,陈先发在历史和现实的缝隙中读到了更为混沌的东西,所以他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哲学和一种新的诗体,在2014年,这些创造综合为《黑池坝笔记》,他分解了他的形象和稳定的诗歌结构,在一派“胡言乱语”中求证哲学和诗学的新可能。


  雷平阳,云南昭通人也,初见此人,觉其面目黝黑,隐隐有匪徒之气。后又见其著长袍方巾亭亭玉立于逝水边,若有君子之风。雷平阳将他的诗歌牢牢钉在一个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云南、昆明、昭通、蒙自、澜沧江、金鼎山农贸市场……这是理解雷平阳的起点,诗歌的发生学因为嵌入了历史地理的标志而变得可信并具体起来。但这却远远不是终点,雷平阳的方法是,从具体的地理出发,借助语言的星际航程,抵达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与雷平阳保持着地理和血缘上的双重关系,在地理上,语言再造了一个疆域,血缘上,语言重构了个人。雷平阳有时候急于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在“世界之中”的状态,他要开解心中的杀伐之气,代以慈悲。李敬泽说:“雷平阳的诗其实也不是观世音菩萨,是游方癫僧,泥腿子不衫不履。他不是在找一座容身的庙。他是在庙起庙废、残垣断壁中参悟世间法。”雷平阳是正在走向慈悲的诗歌匪徒,他若饮酒,则离慈悲更进了一步。


  李少君者,湖南湘乡人也,毕业于武汉大学,不日,我观樱花于武大校园,有人遥指落英缤纷,曰:“此当年李少君卖诗之处也。”李少君的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像是一个自然的行者,在山水的行走中发现世界的善与美。李少君似乎无意和这个世界发生剧烈冲突,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将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化解为一派散淡的静物画,他有时候是画中人,浑浑然物我两忘,有时候他又作旁观者,指点一番然后潇洒遁去。李少君是红尘中的隐者,他的诗歌与他的人生有某种隐秘的同构,他并不急于追求某种虚假的深刻,因为他知道,深刻只有作为一种自为的状态,才能真正成全好的诗歌和好的诗人。李少君汲汲而为的,是构造一种平衡的美学逻辑和诗学结构,我们都以为他走在阳关道上,而实际上,他可能是手持平衡木的舞者,正努力走在时代分裂后的残山剩水中,他的平衡木就是他的降龙杖,他说:疾!于是万水千山都是情。


  潘维,余杭人氏。有友人曾语我曰:潘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吾素未谋面,不知也。潘维的诗歌以写“江南”著称。江弱水曾评其诗:“潘维以他的感性江南获得了诗坛的声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声望自有其局限性,相当于偏安的后主们在整个中国版图上事实上的节度一方。专注于某个地域的写作往往如此,而且如果这一写作具有较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则局限性会来得尤其突出。潘维那些混杂着精致的颤动与疲倦的个人化语境,已然成为当代中国诗歌的一处名胜,但是,那助长我们成熟的因子同时会让我们衰败。一旦诗人宁愿安驻于自己的写作模式中,那么,他应该嗅到危险的气味了。事实上,潘维正在耸动自己的鼻翼:作为婚床的太湖,为什么,也会是棺材?”江弱水的评论已经道尽了我对潘维“诗歌江南”的肯定和忧心。但在某些时候,批评家也应该反躬自问,这种担忧是否多余?即使从谱系学的角度看,潘维也不能简单地划入陈后主和李后主的系列,潘维和他们一样多情,但潘维以一种紧张的现代感化解了延续性的颓废,江南总是在一次次书写中重生。这正是我对潘维每首诗后面的献者深感兴趣的原因:《白云庵里的小尼姑》2002-7-1致陆英;《梅花酒》2003-1-23给柯佐融;《童养媳》2003-5-19给顾慧江;《香樟树》2003-10-31给王瑄;《苏小小墓前》2004-12-3给宋楠;《炎夏日历》2005-8给方石英。这些对于读者来说全然陌生的时刻和陌生的名字,却正是潘维诗歌的密码,在这个意义上,潘维仅仅是在为自己写作,无论是为了情欲还是不朽。至于“江南”是否会接受他的这种含沙射影,潘维说了不算,我们说了也不算。谁说了算,不知道。


  另一位诗人,古马,来自甘肃。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下,甘肃都是边地的边地,远方的远方。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一直有一种独特的观看位置,那就是在中心眺望边地,并将边地作为文化的他者而进行景观化的表现。雷平阳的诗歌已经挑战了这种位置,并试图对之进行逆转。所以对于古马的阅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继续站在中心的位置——那怕这个中心是假想出来的——将其诗歌做一种“异”的解读,异域化和异域化的美;另外一种是抛弃这种中心的幻觉,将自我他者化,将中心他者化,将其诗歌理解为一种内在于其时其地的存在和书写。两种阅读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之链,而古马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一首诗歌中隐晦地表示了抵抗:罗布林卡其实只有一个人和一首诗,那就是秋风。


2


       再谈谈诗歌史。


  熟悉诗歌史的人都会记得,早在1986年,有另外五个人,有另外一本《五人诗选》——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和经典诗作选集,北岛,江河,舒婷,杨炼,顾城的《五人诗选》。


  这五个人不需要我们过多解释,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本的角度,他们构成了一座座纪念碑,在198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他们的写作像一道闪电,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晦暗不明。中断长久的现代主义诗歌写作传统被重新激活,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他们在语言的荒芜和意识形态的虚假中重建了诗歌的真,而这,正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首要品质:以真的语言和形式来塑造真实的,切合个人心灵的认知方式和世界景观。


  朦胧诗塑造的是大写的人的形象,个人被置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它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发声,但是这声音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带有集体的印痕。那一代诗人拥有强历史的记忆,并在这种记忆的裹挟中将自己化妆为叛逆者和反抗者,他们选择站在世界和历史之外对世界和历史进行质疑和审判,在这一过程中,建构了一种浪漫主义和崇高美学——而这种浪漫主义和崇高美学,却隐约与他们颠覆之物暗通款曲。


  这正是第三代诗歌极力反对的东西,朦胧诗在无限的复制和仿写中已经构成了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而他们提供的美学谱系似乎也过于宏大和抽象,因此,一种更强调语言、个人和具体日常经验的美学被召唤出来,如果说朦胧诗需要的是一个大写的人,那么第三代诗歌汲汲所求的就是一个小写的人,反讽是这个人的语调,碎片化是这个人的生存。


  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基本上构成了80年代已降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的两极,我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尚义街6号>的意识形态》中早已指出,朦胧诗与第三代诗歌几乎是同时起源,而非一般的诗歌史所描述的那种线性的前后承继。它们几乎是一体两面——正如90年代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只是这个一体两面的变种一样,它暗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写作在20世纪的限度。“诗到语言为止”“诗到经验为止”等等的表述都是这一限度的极端化呈现,在它们的诗学观念的内部,是一种强烈的一元论和对抗式的写作美学。


  好在,另外一本《五人诗选》出现了。本质的问题不是20世纪的《五人诗选》和21世纪的《五人诗选》的物理性时间区别,本质性的问题在于,此《五人诗选》开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如果说朦胧诗开启的是一种对抗式的写作,并在这种对抗中塑造了自我和历史的经典形象,那么,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等人的诗歌写作则开启了一种对话式的写作,并与包括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杨键等人的写作一起,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诗歌传统和诗歌图景。在这个诗歌图景里面,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曰有一种内在于世界和历史的个人,这个人不全然是恨者,同时也是爱者。


  其二曰有一种复杂的综合性被确立,历史,现实,哲学都被内置于一种对话的机制,更多元的诗歌景观由此呈现。


  其三曰有一种更悠远的诗歌谱系,这些诗歌似乎跳脱了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而与更悠远的精神资源发生互动,古代性而不是现代性被重新激活。


  其四曰有一种东方诗歌的美学,内视,静观,省察,游走,顿悟,婉转,况味,悲悯,求索,守成……


  应该还有其五,其六。也应该还有更多未被注视到的写作。


  但已经说得太多了。真正的诗歌都不需要太长的序言。真正的诗歌有时候甚至并不需要作者和读者。就像这本书——《五人诗选》——也许可以谐音为《无人诗选》。 没有人的地方,诗歌还存在吗?或者说,诗歌究竟可以抛开人类多远?无论任何,正如博学的艾柯所言: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书。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永远都不要妄想摆脱诗歌给我们的意义。


  因为“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


  因为这五个人就是一种意义的所在。



  2015年5月10日写于 ⭕ 北 京 

  2016年2月4日 ✔  定稿 




诗歌选读



💛雷平阳:

《亲人》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河流之二》

 

有些风物不可以聆听,不可以让它们

静止;有些流动不可以接近,不可以

把自己想象成水鸟,在它们的表面上飞

 

有些厚达几十丈的滚沸不可以切断

不可以蔑视它们的冲击力;有些没有尽头的

循环不可以隐喻时间

 

不可以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断面

有些一再抬升的河床不可以视为崛起

不可以用它们运输黑暗

 

有些高达数千米的空谷,不可以

错认为自由的空间;不可以

鼓动空气和阳光,以及风的暴乱

 

有些不能分散的整体不可以孤立,不可以

把它们用数亿的个体才糅合成的,骨肉相连的

一个拥抱,仅有的拥抱,当成异端

 

有些沉默不可以骚扰,不可以抵押上

众多弱势者的悲欢;有些河流

像一支孕妇的队伍,它们怀着胎儿

 

像欧家营旁边的这条,走得很慢

通常能看到,我们的倒影

和渐渐缩小的未来



💛陈先发:

《丹青见》


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

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

高于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

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

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

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

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

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


《秩序的顶点》

 

在狱中我愉快地练习倒立。
我倒立,群山随之倒立
铁栅间狱卒的脸晃动
远处的猛虎
也不得不倒立。整整一个秋季
我看着它深深的喉咙
  
2005年9月




💛李少君:

《过临海再遇晚秋》


当此寒风萧瑟一季,若北人南下

必再度遭遇晚秋、江南、落英和迟桂花

香气氤氲,易使灵魂散佚,情陷太深

落叶金黄,让人目迷眼花,不辨身世

远处,田野里还摇曳着数株晚熟的麦穗

窗口,满树桔子点染秋色

古城墙头,藤缠的旧钟高挂

早晚霜打过的枫叶更红……


倘使还有黄酒、蟹黄佐秋菊款待

我这贪婪的诗意的寻芳客

定将狠狠地榨取美的最后的剩余价值


《虚无时代》


虚无党在全球暴动,手势所指

从伦敦到纽约,从欧洲到美洲

新的布拉格之春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发起

演变为手机短信、推特和微博的起义

没有口号、没有目标也没有组织

闪族重演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行动

只有汽油瓶、蒙面和肉体之躯

暴走族世家在全城的所有街道奔突

一场无所事事的青春的本能的力必多革命

潜伏着被剥夺的愤怒和造反的冲动

 

我,一个遥远的海岛上的东方人

因对世事的绝望和争斗的厌倦

转向山水、月亮和故乡的怀抱

但我也有隐隐的担心,在新的大跃进中

青山会不会被搬迁,月宫是否终有一日拆除

而每一个人的故乡,似乎都正在改造之中

 



💛潘维:

《天目山采蘑菇》

 

没读过五线谱的森林长满了蘑菇,

我采下一个休止符。鹅黄,有毒,急性的斑点

随暮光扩大,以至于

那尚未抵达的爱

来了。踏着单车,全身洋溢着无辜的恨。

吃惊于自己是一座水牢。

一路上,灵魂在绿叶的尖叫里穿行。

吞食这一刻,我也许会

参加通灵党;也许会飞入雄鹰的翅膀。

多少次,过期的日子

霉迹斑斑的将我制服,

水池里未清洗的碗碟又沉溺了一夜。

多少次,我用痛苦路过天目山;

用大雪,打扫干净教科书中的虚火。

直到,我在童年一样低矮、潮湿的腐殖土上,

采摘到晕眩、变异,

和对原始肉体最深切的迷恋。

狂飙已在我掌心登陆。

直到——值得。


日子》 

那些风光,从每一粒琥珀里渗出来,

从屋檐下渗出来,从骨骼

和后宫的轻雷中不带面具的渗出来。

 

还有寂静,将银器摆上餐桌,

用仆人的懒惰凝想远方。

远方,可能有水,刚刚发芽

就准备流淌。

 

为一个日子微微摇摆它细小的蛇腰。

 

不错,树枝是对的——

让叶片站在高处,托住钟声。

没有铜从早晨掉下来,

也没有羚羊奔出乡村的墙壁。

 

只有方向,在迷失,在迷失,无限的迷失;

只有邮局,传染着传染着风俗。

 

1999-1(给晨瑜)

 





💛古马:

《罗布林卡的落叶》


罗布林卡只有一个僧人:秋风

罗布林卡只我一个俗人:秋风


用落叶交谈

一只觅食的灰鼠

像突然的楔子打进谈话之间

寂静,没有空隙


《破冰》


眉毛挂霜的清晨

一把斧头凭借我体内的热血

大声呼喊那在河流中沉睡的人

 

醒醒,和积雪的山林

新鲜甜美的太阳

和一匹马垂首啃食的田野一道醒来吧

 

斧头下迸飞的冰渣

剁冰取火

我只要一尾鱼儿

从我剁开的冰窟窿里

高高蹦起

 

——当一尾黄河鲤鱼

替那沉睡的人出门探望

我,就是新生活的第一个客人







作者: 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潘维·古马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3-1





明日推送


旷新年:《风与旗——90年代的阅读》



相关文章



文艺批评 | 姜涛: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在当代精神史的构造中

文艺批评 | 刘复生:历史的诡计与反讽——细读萧开愚《为一帧遗照而作》

文艺批评  ▏冷霜: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




本期编辑:葡萄菌


文艺批评

听说他们都关注

IPHONE 用户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