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蒂芬·戴德利 2018-05-25

点击上方文艺批评关注我们


斜目而视



时时刻刻

   外文名:The Hours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

编剧:戴维·黑尔 / 迈克尔·坎宁安

制片人:斯科特·鲁丁

主演:妮可·基德曼 / 朱丽安·摩尔 

/ 梅丽尔·斯特里普

片长:114分钟

上映时间:2002-12-18

制片地区:美国

出品公司:RCV Film Distribution

其它译名:此时此刻 / 小说人生 / 岁月如歌


获奖情况(部分)


第3届美国电影学会奖 2002年度佳片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2003)

最佳影片(提名):斯科特·鲁丁 / Robert Fox

最佳导演(提名):史蒂芬·戴德利

最佳女主角: 妮可·基德曼

最佳男配角(提名):艾德·哈里斯

最佳女配角(提名): 朱丽安·摩尔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戴维·黑尔

最佳剪辑(提名): 彼得·波义耳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安·罗斯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菲利普·格拉


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2003)

银熊奖 最佳女演员: 

妮可·基德曼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朱丽安·摩尔

 


剧情简介


它以小说《达洛维夫人》串连起不同时代的三个女人的精神历程。影片仅仅透过描述她们一天时间的生活,让人对三个主角的精神世界一览无余。虽然是三个时空平行穿插着故事讲述,但是如行云流水配合着背景钢琴曲,像流动的音符,蒙太奇自如切换衔接,让三段时空交织在一起在流淌的“叙事节奏”里穿梭。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人物简介









一号主角:弗吉妮娅•伍尔夫 。出生于1882年,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1941年被精神疾病缠绕。丈夫为了她放弃工作来到僻静小镇居住。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沉陷在虚无黑暗的痛苦深渊。









二号主角:布朗夫人。诗人理查德的母亲。生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家庭主妇。生活充裕简单,丈夫和儿子都很爱她。在看似完美的生活中,她的内心却从未获得充实。曾经试图自杀未遂。在生完第二个孩子后,她选择离开家人并放弃家庭生活,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她代表着在生活中逐渐具有主体自觉的女性。









三号主角:克拉丽莎。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女编辑。她一位是双性恋者,有固定女性伴侣的同时也爱着身患爱滋病的天才诗人理查德。平日擅长交际,喜爱聚会。希望所爱之人按她安排的方式而活。当理查德说她 “老是举行派对,只是掩饰内心的孤寂” 时,无疑戳穿她内心的真相。但也只是短暂的在她的心里泛起波澜,她最终还是会避开自我的精神拷问,而回到庸常生活里继续自欺过着余生。她代表大多数人选择的人生。



精彩影评

01


很多人好奇劳拉·布朗为什么看了《达洛维夫人》以后,要抛家弃子,选择自杀。我觉得同性恋是一个契机,但是更大的契机在于她无法面对这样的不真实的自己。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她在“沉沦”,她就是小说中的达洛卫夫人,嫁给了平稳而又富有安全感的丈夫,过上符合世俗理解的正常生活,小说中的达洛维夫人被疯青年塞普蒂默斯的自杀惊醒,相信劳拉·布朗也在这本书的启示下,正视了自己这种偏离“自为存在”的“自欺”状态,这种正视本身就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来源:知乎

作者:陆愉快



02



伍尔芙一边走上楼梯,一边说“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这第一句话就是:戴罗薇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行为。女权运动最初的宣言。但是现实中的伍尔芙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创作中享受独立。现实中的花朵,与(小鸟的)死亡同时平静的出现。暗示出伍尔芙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罗拉依然没能自己去买花,清晨当她起床,她的丈夫已经把花买回来了。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为她做好了。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毫无生趣,出逃是必然的。直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才把这个故事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从20年代的英国作家伍尔芙,经历了罗拉的故事,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电影描述的是一条女性自我认知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而同时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


来源:豆瓣

作者:淋漓



03


这庸俗的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必须面对的,它就像一个牢笼,困住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窒息,不得逃脱。对于维吉妮娅·伍尔夫来讲,这牢笼就是在里齐蒙德的平和安祥的生活。为了避免她再一次精神病发作,她的丈夫雷纳德把她带到这个小镇上,为她买来印刷机,为她开办出版社。然而这一切努力都不能让她过上他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生活。因为她是维吉妮娅·伍尔夫,这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虽然这条路是充满了荆棘而危险的,甚至可以把人逼疯。但是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她羡慕她的姐姐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在告别的时候她狠狠的亲吻着姐姐问“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这逃脱,也许指的是疯癫,也许指得是她的命运。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或者说当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她终于做出了选择。



回到伦敦,回到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去可能意味着再一次精神病的发作,可能意味着死亡。然而她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


  

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的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这样的人身上,是会有一种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的。这是一个人的天性,也许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只是有的人不愿意面对,而选择了躲藏在世俗的情感和生活中使自己麻痹起来而已。这也就是家庭主妇劳拉在看那本《达洛维夫人》之前所过的日子。虽然影片中并没有描述她在这一天之间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是有理由相信,她曾经很可能和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为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而感到满足。


来源:豆瓣

作者:水木丁





电影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8467g16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了不起的麦瑟尔女士》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以女儿之名》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嘉年华》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妇女参政论者》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汉娜·阿伦特》



本期编辑/凯风自南

图源/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