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丁·麦克唐纳 2018-05-25

点击上方文艺批评关注我们


本届奥斯卡戴锦华老师最喜欢的电影

叙事缜密、节奏得当、恰到好处


斜目

而视

《三块广告牌》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导演: 马丁·麦克唐纳
编剧: 马丁·麦克唐纳
主演: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伍迪·哈里森 / 山姆·洛克威尔/ 艾比·考尼什 / 卢卡斯·赫奇斯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3-02(中国大陆) / 2017-09-04(威尼斯电影节) / 2017-12-01(美国)
片长: 115分钟


剧情简介


电影从一条美国一个小镇的乡间道路上三块广告牌镜头开始。影片女主角米尔德雷德是一个中年妇女,她的女儿因为和她吵架,外出时惨遭奸杀。也因为此,米尔德雷德和她出轨的丈夫查理的婚姻也最终走到了尽头。米尔德雷德只能和她的儿子相依为命。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小镇警察始终没有找到杀害她女儿的凶手。米尔德雷德于是租下了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警察局局长威洛比。要求威洛比给一个说法。



然而,警察局长威洛比一直隐瞒着自己身患绝症的事实。但事实上,在小镇中,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一事实,警察、神父、牙医等人不断告诉米尔德雷德,威洛比是个好人,并且时日不多,不应该如此对待这样一个将死之人。在米尔德雷德竖起针对他的广告牌期间,威洛比就因害怕未来癌症病痛而先行自杀了。



这使得女主角米尔德雷德开始身陷压力,丧女之痛固然值得同情,但这三块针对警长的广告牌因为警察局长的死而变得不再理直气壮。而小镇居民、美国警察、政府、种族歧视、同性恋歧视等等问题,都通过这个悲惨的故事而悄悄展现。


角色介绍


米尔德雷德 (Mildred)

由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饰演。

影片中塑造为一位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英雄”的母亲,为人强悍、果敢,因女儿的死而产生愤怒,但实则更多是对自己的责备,但心底中又充满着温柔。


狄克森 (Dixon)

由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饰演。

影片中塑造为一个前期终日与酒为伴,有着一定程度的对母亲的依恋,带有一定种族歧视观念,行事鲁莽的警察。后期因威洛比警长留给他的信而做出改变,捍卫自己作为警察的尊严。


威洛比 (Willoughby)

由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饰演。

影片中塑造为一位,毫无疑问,是个好人。是否是一个“好”的警察有待商榷,但符合主流意义上的对于“好”的定义:对待同事友爱,对待家人细致。对米尔德雷德女儿的案子深表遗憾却又无能为力;身患绝症却努力隐瞒(当然没成功),最终开枪自尽。但他的死以及其留下的信件可以视为线索与转折点。



主要获奖情况



关于影评


一句话概括这部电影的全部内容:这是一个关于中年女性“复仇”的故事。


但仅仅这句话实在无法囊括这部电影所要传递的信息。它不同于那些超级英雄的电影,它是一个普通人的“复仇”故事:向凶手“复仇”、向警察“复仇”、向宗教“复仇”、向环境与规则“复仇”,更多的,还是对自己“复仇”。试想一下,当你周围的环境与规则在不断的约束你,告诉你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要学会容忍,对将死之人和好人“宽容”,你会怎么做?


女主选择了不妥协,还顺手一言不合烧了警察局:



警长毫无疑问,是个好人,但是否是一个“好”警察,我个人认为有待商榷,但同时也确实折射出他的无奈:相关证据不足,凶手逍遥法外,不见踪影,身为警察的责任心他有,不过无能为力,只能暗自苦笑,毕竟总有那些“无头悬案”真的发生。



一个不称职的警察,看起来像个混蛋:嗜酒、种族歧视,但到最后却又成为了一个誓死捍卫警察尊严的人,这样的转变,也许可以叫做荒诞。



这样一些角色凑在一起,却组成了一部叙事缜密、节奏得当的电影,每个角色的演绎都很优秀,在整体中又并未互相掩盖对方的亮点。同时,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说:“对美国小镇生活的敏感度,带刺的喜剧感,以及那份发乎现实止乎秩序的准确分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你无法去评价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女主在内的每个人都是既可恶又可怜,情理与法理的激烈冲突矛盾让人很难抉择,进行评价。甚至你也许可以感觉到导演都无意去评价它。它就是要给你赤裸裸的展现人性,展现暴躁、痛苦、烦恼、偏见等等所有被认为是负面的情绪。它甚至和社会规则没有关系。女主的那份强悍,是一种相对于所有男性角色的、毫不造作的的强悍,它同观念意义上的强悍不同,它可以不需要我们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讨论,更好的选择就是通过屏幕去感受,感受女主的强悍即可。



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将兽性的愤怒转化为神性的宽容的过程,但这并不妨碍观看者通过屏幕感受那种愤怒释放的畅快淋漓,所有暴躁的、略带血腥的场面配上舒缓的音乐,你会发现:这就是暴力美学生长的土壤。


“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更确切地说,是无人关注的愤怒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周围的人都在劝阻女主不要这样对待警长,却从未关注到女主为何愤怒。这是影片中布下的一个结,但在影片的推进中,这个结被一次又一次的解开,女主不是没有人性与同情心,只是她也同样需要被人关注与理解,这也是结局中女主与狄克森这两个最对立的人和解的一个原因。或许最终能否抓到凶手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感受到了被关注与被理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想来也并非完全正确,它可以代表一部分,但不可以代表全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观影地址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佛普拉斯》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边境杀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华盛顿邮报》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八月》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步履不停》


 

本期编辑 | 玉宇灵空

图源 | 网络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