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
而视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外文名:Сибирский цирюльник;
The Barber of Siberia
其它译名:西伯利亚的情人;
情留西伯利亚
制片地区: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捷克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罗斯伯·帕伦伯格,
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
类型:剧情/喜剧/爱情
主演:朱莉娅·奥蒙德,
欧列格·缅希科夫,
阿列克谢·彼得连科,
理查德·哈里斯,
弗拉基米尔·伊利因
片长:180分钟,
275分钟(俄罗斯电视版本)
上映时间:1998年10月30日(首映),
1999年2月20日(俄罗斯)
对白语言:俄语 / 英语 / 法语 / 德语
剧情简介
在一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军事学院的学生安德烈.托尔斯泰偶遇了风情万种的美国女人珍,两人暗生情愫。珍谎称自己是个寡妇,来俄罗斯看望疯狂的机械师父亲,但实际上是被请来骗取军事学院院长拉德洛夫将军信任的交际花,好让机械师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伐木机能够顺利驶进西柏林亚。但是没想到将军对珍动了真感情,并想向她求婚,而安德烈对珍的感情愈演愈烈,珍一方面想接受安德烈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想完成任务,于是事件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一次演出中安德烈因为嫉妒和误会,抽伤了院长,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在火车站上尽管珍赶上了最后的送别,但是安德烈始终没能和珍见最后一面。十年后,珍终于在西伯利亚找到了安德烈的住所,但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改变……若干年后珍回到了美国,把这段往事在信中讲述给了军事学院的儿子。
关于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1974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敌中有我,我中有敌》。1977年,编导剧情片《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获得第2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1987年,凭借剧情片《黑眼睛》获得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1991年,编导剧情片《蒙古精神》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94年,执导剧情片《烈日灼人》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1996年,担任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2004年,担任第57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2007年,编导剧情片《十二怒汉》获得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金狮奖、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2008年,获得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2013年,担任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4年,编导剧情片《中暑》,该片获得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提名。2015年,担任剧情片《战火中的芭蕾》的监制。
拍摄花絮
电影是1999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电影。
电影由法、俄联合拍摄,70%的台词均是英语,这些都由导演亲自翻译完成。
虽然电影被评论认为是披着俄罗斯外套的好莱坞电影,但是电影却没有在美国的院线上映。直到纽约的俄罗斯电影节举办时,美国观众才能一睹传说中该片的史诗巨片风采。
电影的很多场景均在克里姆林宫实景拍摄。
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电影中友情客串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这个角色。
饰演军官们的演员都在科斯特罗马的陆军军官学校进行了3个月的军事训练,完全按照19世纪末的那套军事演习规则和守卫职责。
影片中所有的器皿都是由捷克玻璃制造商定做的。
1997年的冬天很异常,没有下雪且气候温暖,但是电影制作者想要拍摄白雪覆盖的莫斯科大街和克里姆林宫,所以他们使用了成百上千吨人造雪。
拍摄忏悔节那场戏的生活,湖面的温度上升到了12摄氏度,湖上的冰随时可能因为承受不了演员和道具的重量而裂开,因此工作人员就把干冰铺在上面,并一直使用液氮保持冷却。
片名“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并不是一个住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而是一台大型的伐木机器,象征着西方文明对俄国文化的冲击。
精彩影评
这部电影的画面和流露的情绪,是对逐渐消逝的俄罗斯传统的一份哀伤也是一份缅怀。电影从一场跨国恋情讲起,表现一个俄罗斯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的感情悲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需要更多的宽容才会有美满的结果。电影中用无国界的音乐——莫扎特——来隐约地说明这个初衷,工业文明只会带来对文化传统的摧残,电影中工业文明的代表是机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亚理发师”。 爱情没有国界,尤其是留有遗憾的、不那么完美的爱情更是动人心魄。这样的一场爱情焕发出了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这是一部俄罗斯民族的爱情史诗!
——豆瓣·Y黑黑
这个片子揉杂了很多东西,如米哈尔科夫对俄国(十月革命之前)帝国的辉煌和俄罗斯精神的迷恋,以及对这种旧精神中专制一面的批判,再有,就是西方文明对俄国文化的冲击(典型的表象是那台巨大的机器)。然而,最让我动容的,还是托尔斯泰对爱的忠贞和不妥协,他可以用自己的前途乃至生命来捍卫爱的纯洁和高贵,当他的同学对珍有些不尊重时,他提出用决斗的方式解决彼此的争执,并为此差点丢掉性命。在托尔斯泰身上,爱情和他内在的精神气质高度统一,他捍卫爱情,就像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气质中极端的成分让他的生命如同水晶一样易碎,却也使他苍茫的生命之途散发出水晶折射太阳之后的熠熠光芒,在我看来,这种光芒蕴涵的骄傲是人性中唯一令人敬畏的。
——豆瓣·沉思的果冻
《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导演极尽所能的向世人展示了广袤无边的俄罗斯大地,如年轻人在歌舞和烈酒的怂恿下激情四射,冰天雪地里赤膊的男人打架的游戏,沙皇在红场检阅的仪式等等。导演借用于这些影像镜头试图唤醒俄罗斯人对这样一种困境的反思,为此影片前半部分了展现俄罗斯美好的传统文化,后半部分则暗示欧洲文明给俄罗斯带来的危机感,那台伐木机器便是欧洲文明的象征。
——豆瓣·桦树立秋
这是属于一个民族的故事,这个民族正处于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在外人看来也许观念滞后,危机重重,但是处在其中的国民及领导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在他们看来国富民强,所要做的只是继续固有的状态以及尽可能的享受快乐的生活。因此,在故事一开始,无论是惩罚、尴尬、甚至彼此的搏杀,但是给人的感觉都是快乐的(这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麻木的快乐),即使在平常也应该感受到的一些负面情绪,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这应就是当时整个俄国的社会状态,尽管那个时候批判小说家契科夫的很多小说已经问世,但是有契科夫这种思维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简,一个美国寡妇,她来到这样一个俄国社会,已经不可能只是一个过路的游客了,她的到来意味着的是来自另一个社会对这个国家的虚伪、野心和破坏,尽管她的初衷并不是想我用所形容的那么邪恶,但事实上,结果就是如此。
——时光网·KKris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观影资源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Wenyipiping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 | 法国梧桐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