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纪录片《生命里》

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生命里

导演: 吴海鹰
旁白: 万茜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18-09-13(中国大陆)
集数: 3
单集片长: 37分钟



影片简介


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有一个舒缓疗护区,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这里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纪录片总导演吴海鹰就在这里拍摄了几年。



拍摄的三年间,历经了家属排斥、不被理解、拍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换位思考可以理解他们,于是沟通的方式从‘说服’转变为了‘聊天’,就这么带着摄像机,穿着白大褂跟他们每日相处,日子久了大家就渐渐习惯了摄像机的存在,也愿意接受真实的拍摄。”吴海鹰说。起初,有位病人并不愿意接受拍摄,直到有一天,他起不了床了,他让护士请来了吴海鹰,他愿意让镜头纪录下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他对着镜头说,“我曾经想写遗嘱,但我老婆不让我写。我就告诉你们吧,我希望我的葬礼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也不要收礼,现在墓地也很贵,海葬我也可以接受的。我老婆跟我说,海葬肯定不行的……”



该片一共三集,每一集都讲述了2-3个临终病人。有一位病人提前让家属拿来了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她从中挑好了自己的遗像,挂在自己床头,在外人看来这多少有些残酷,她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护士和一位病人谈到了之前有病人自杀的情况,这位病人也坦承自己也曾考虑过自杀,但是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是舍不得。还有一位鲁胜兰,68岁的老人,身患乳腺癌的她看起来却和普通人家的老太太没有两样,谈起往事像是拉家常。“年轻时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实在是好吃啊,特别是哈密瓜,吃起来像是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还有一位以前在华东开关厂工作的老爷爷,回忆着年轻时候在单位食堂的小菜,又便宜又好吃,带点回家全家都开心……



独家影评


活着的意义,在生命里


文 | 阿溪泽


对于任何一个生命来说,最大的恐惧和焦虑就是死亡了。这是一场无法预演、无法复盘,甚至无法想象的离别。最痛苦的是,这一别,不是各自安好,而是永远不再见。



时至今日,历史和科技的发展,总让我们对活着抱有越来越多的渴望和幻想。尤其是世俗社会的到来,宗教已经很难抚慰我们强烈的哪怕还有一丝力量也要活下去的欲望。死亡,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一个人难以面对的话题。我们想方设法地回避、逃离,我们寄希望于科技能赶在生命的前头飞速进步,我们幻想着自己和亲人朋友的人都可长生不老,我们发挥着极致的想象力,来对抗疾病和死亡。可是,现实是,至今为止,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死亡的魔爪。在它面前,我们使劲浑身解数,我们放弃所有尊严,可还是无法挽回生命的脚步。这对于任何一条生命来说,都太残酷了,残酷到无法直视,无法言表,残酷到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都被逼无奈,要面对这个无法面对的问题。



好在,人的生命并不像朝菌、蟪蛄那样地短暂。我们有几十年美好的时光。但这几十年,未尝不是另一种痛苦的折磨,活着越美好、越精彩,我们就越贪婪、越留恋这个美丽又丑陋的尘世。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就越艰难。它是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里。我们不敢直视,但为了更好地活着,我们又不能不直视。于是,我们铺天盖地地讨论着死亡,写与死有关的小说,拍直面死亡的恐怖片,在哲学上反复论证生与死的意义。我们只是卑微地想要在蛛丝马迹里找到一种与死亡和解的方式,哪怕是一瞬间的顿悟也好,让孱弱无力的我们能正视一次死亡,舒缓死亡带给活着的痛苦。



我想,这正是临终关怀要做的事,同样也是《生命里》这部纪录片带给每一个生命的启示:我们无法战胜死亡,但为了更好地体味活着,我们必须要舒缓死亡带来的巨大压力。因为,生与死的意义,都在生命里。



临终影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观影链接



更多荐影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生之欲》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未择之路》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羊之树》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BBC自然历史纪录片《蓝色星球》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纪录片《文明的轨迹 Civilisation》


本期编辑|小矮子河

图源|网络


如果您喜欢我们,可以长按二维码赞赏我们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