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生之欲》

黑泽明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导演:黑泽明

导演: 黑泽明
编剧: 黑泽明 / 小国英雄 / 桥本忍
主演: 志村乔 / 千秋实 / 藤原釜足 / 金子信雄 / 中村伸郎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52-10-09
片长: 143 分钟
又名: 留芳颂 / 活下去 / Living / Ikiru


01

剧情

简介


市政府市民科科长渡边堪治,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范地方公务员。家庭主妇们联合申请市政府填平地下水道的积水,在上面建造儿童游乐场。申请书转了一圈后,又被踢回市民科。一年后,主妇们第二次到市政府提出建议。一个月后,渡边科长因身体不适,去医院照X光透视,被查出胃癌,而且只能活4个月左右的时间了。渡边回到家,望着妻子的遗像,追忆往事,感到孤独无助,又得不到儿女善待。绝望中的渡边没有去上班,取出存款中的一半,在酒馆借酒浇愁,希望能得到解脱。女科员小田切给了绝望中的渡边以启示。第二天,渡边上班了,在堆成山的文件中取出了那份家庭主妇的联合申请。



五个月后,在人们的怀念中渡边死在了儿童游乐场的秋千上 。



02

导演

介绍


黑泽明,191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



1936年,创作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由此进入了电影圈。1941年,在拍摄完剧情片《马》之后,黑泽明开始专注于电影剧本创作。1943年,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影片上映后打破票房纪录,黑泽明由此受到关注 。1948年,拍摄了犯罪电影《泥醉天使》。1950年,拍摄的悬疑电影《罗生门》获得了第1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及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1952年,编导了剧情片《生之欲》。1954年,执导了古装动作片《七武士》,影片获得了第1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1959年,监制并编导了古装动作片《战国英豪》,黑泽明凭借该片获得了第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1963年,编导了悬疑犯罪电影《天堂与地狱》。1965年,拍摄了剧情片《红胡子》,影片获得了第20届日本每日映画大奖最佳影片奖 。1970年,执导了剧情片《电车狂》。





《影子武士》和《乱》


1972年,拍摄了俄语剧情片《德尔苏·乌扎拉》,影片获得了第9届莫斯科国家电影节金奖和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1980年,编导并监制了战争电影《影子武士》,影片获得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85年,拍摄了战争电影《乱》,影片获得了第4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1990年,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1993年,编导了剧情片《袅袅夕阳情》。




《 罗生门》和《七武士》


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泽明因脑中风在东京逝世,享年88岁 。


03

独家

影评


生死之间

奔波和灞波


《论语》言:“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事情都没弄明白,哪有时间去思考死亡之后的事情。的确,“活着”只是生命存在的一个简单状态,但这种简单的状态是无法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因此如何才可以称得上“活着”才是“活着”的本质,即“生”。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生”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而1952年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生之欲》同样也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生的欲望来自于死亡。



电影的男主角渡边是政府机构里面的一位市民科长,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给连篇累牍的文件盖章,三十年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请假,枯燥而又忙碌,家里门楣上的三十年全勤功劳奖便是对他的认可。这样一位公务人员在最开始他的形象就充满了讽喻意味,旁白说:“他只不过是为了消磨时光而活着,他不算是活着。他在20年前已经死了,在此之前还活过,还想干点事,但现在已没有这种热情,这已消失在市政府那没有意义的忙碌之中了”。而办公室的同事小田切的笑话更是嘲讽的点睛之笔“据说你从没请过假,原来市政府不能没有人。不,我怕市政府知道没我也可以。”另一镜头,五六位家庭主妇到市民科来申诉,希望能处理一下地下水道的积水,在上面建造儿童游乐园,却被各个科室以“踢皮球”的形式重新踢给了“市民科”。这期间对每个科室的镜头切换,充分展现了日本公务人员工作内容的无聊和乏味——“无作为,不惹事”的保身之道。



如果电影就这样进行下去叙述日本公务员的工作和日常也无不可。但镜头一转,患有胃病的渡边在医院检查时得知自己得了胃癌,并且时日无多。死亡的恐惧瞬间包围了渡边,令他无法平静,这时的渡边眼神充满了惶恐。本想向自己的儿子诉说自己的疾病,却听见了儿子与媳妇令人寒心的对话,失落的渡边只得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着内心的惶恐和无助。而房间里的闹钟却令他陷入了更加惊慌的状态——代表时间的闹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即将死亡的讯息。在死亡面前,渡边像个孤独的小孩,无所遁逃却又难以接受。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渡边决心选择请假不去上班,开始到酒馆里买醉。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落魄作家,并向其倾诉了自己的病情和困惑,他表示自己虽然患有胃癌但不能死,因为他不知自己为何会活到这把年纪。受渡边感动的作家便带着渡边去体验声色犬马的生活,试图从中寻找“活着”的意义和他曾经浪费掉的生命。未曾想到镜头下渡边的眼神依旧惶恐,甚至有些许不知所措,在爵士舞厅中带着空洞的眼神唱完了《生命多短促》。



在放纵的消费场域体验过之后,渡边走在清晨的街道上,依旧神色无光,孤独无助。路上,他碰到了来找自己盖章的小田切,与渡边相反,她浑身散发着活力,阳光的笑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都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小田切的出现给了渡边触动,使得他看到了生命的意义,他虽然不知道小田切为何如此快乐,但他选择拼命抓住这根稻草来寻找快乐的源泉。于是,渡边花钱与小田切一起吃饭一起玩游戏,跟着小田切一起笑。但是这些并不长久,渡边的追随使得小田切有了些许别扭,于是开始拒绝渡边的邀请。在渡边的恳求下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见面,这时渡边坦承了自己的疑问:“你年轻又健康,你为何充满活力?我这木乃伊很羡慕你,我想像你这样活多一天而死,否则就死不瞑目。我想在死前做件事,我不知做什么,但你知道,教我,怎样过才能像你。”此时的渡边就像是困兽一般做最后的挣扎,关于在死之前如何生的挣扎。莫名其妙的小田切给了他一个简单的回答:“不如你也做件事吧”。渡边如获至宝,起身下楼,嘴里念着“我能做,我也能的……”



第二天回到办公室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影片一开始出现的“市民投诉信”,并亲自督促将臭水沟改建为儿童乐园,渡边四处奔走,卑躬屈膝,只为做成这件事情。有意思的是背景音乐选择了《生日快乐》这首歌,渡边开始做事的那一瞬间起他关于“生”的疑问解决了,他似乎也获得了重生。最终乐园终于建起来了,他坐在公园的秋千上唱着《生命多短促》孤独但却没有遗憾的死去。



我们经常会质问自己假如还有24小时就要死亡,打算怎么度过剩下的时间?似乎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会正视自己“活着”的这个事实,只有在面对死亡时我们才意识到活着是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往往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生存现实从而做出选择,但是人的生存现实与精神状态始终处在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因此这种“不知为何而活”的疑问常常会成为需要被探讨的问题。黑泽明的这部电影简单的“做点什么”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但又不能是个答案,毕竟边渡之前日复一日的盖章也是在“做”,那到底做什么才能证明“生”又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生命多短促,真正的“做”点什么吧!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楢山节考》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日本之耻》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东京日和》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生存家族 》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本期编辑:虫仔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