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啊,男孩(Oh,Boy)》

杨·奥雷·格斯特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啊,男孩

导演:杨·奥雷·格斯特

编剧:杨·奥雷·格斯特

主演:汤姆·希林

对白语言:英语、德语

中文名:啊,男孩

外文名:oh boy

其它译名:噢!柏林男孩、柏林男孩的一天、浪荡美少年

制片地区:德国

拍摄日期:2010年6月7日 - 2010年7月10日

类型:剧情 、喜剧

片长:83分钟

上映时间:2012-11-01(德国)


预告短片



剧情简介



黑白画面,慵懒的爵士乐,不求上进的主人公和无伤大雅的小笑话,影片一开拥有某种伍迪·艾伦电影的气氛。这部来自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叙述了一名普普通通的柏林年轻人生活中的琐事。成名于《希特勒的男孩》的汤姆·希林已经是而立之年但依旧长相天真,他饰演主人公尼克·菲舍(Niko Fischer)是一名法律大学的辍学生。尼克瞒着自己的父亲,每月依旧从父亲哪儿领取生活费。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为此女朋友和他分手,之后尼克搬到了新住处,在那里遇到了深陷中年危机的新邻居(尤斯特斯·范·多诺尼)。



诚然,尼克时常感到无聊得很,他却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尽管如此,观众却对银幕上无所事事的尼克充满了同情心。尼克有位死党马特泽(马可·豪斯曼)是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他正在演出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影片的男主角是一名纳粹分子(安德·克拉维特),没想到,在片场这名演员却给尼克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经历。


所获奖项


第63届德国电影奖

最佳剧本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男主角奖


第26届欧洲电影奖

最佳影片奖

最佳男演员奖

观众奖


角色介绍


尼克·菲舍

汤姆·希林饰

德国迷茫一代的代表,德国城市的典型屌丝青年,他没有目标地生活在柏林这座汇聚了各色人等的大都市中,试图寻找着适合自己去走的道路。快30岁的尼克刚从大学辍学,每天好奇地观察他人忙于生活,而把自己当成局外人。除此而外,他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事事。直到被父亲发现了辍学的事实,尼克的生活来源就此中断。


马特泽

马可·豪斯曼饰

尼克·菲舍的一名死党,他曾经被誉为天才,但是最终成为了一名不太成功的演员,因为他在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中跑龙套使得尼克和Phillip Rauch产生了交集。


Phillip Rauch

安德·克拉维特饰

因为和尼克的死党马特泽一起出演一部二战题材的煽情剧而和尼克产生交集,相对于马泽特的龙套身份,他在剧中是唯一的男主角。最终他给无所事事的尼克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经历。


精彩影评


游吟诗人的一天

——搜狐·云飞扬


这样一部电影,能够在魔都上海遇到,也是一场造化。在黑白的镜像里,心灵在悄然的诉说着什么。作为遥远东方的观众,不经意间观看杨-奥雷-格斯特的处女作,是一件既惬意又消沉的事情。惬意的是自编自导的感触,那些零零散散慵懒的基调,消沉的是描摹出的种种不知所以却又帧帧触碰心灵的画面。这样的电影,回味起来便很有些卞之琳的意思。



《啊,男孩》黑白的色调,让影片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派真实的沧桑感。若有人说这是种压抑、沉闷的表达,我是绝对不赞同的。一个柏林男孩的一天,看似的些许波折,实则都是最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艺术修饰少之又少。影片开场就亮出爵士乐的法宝,唤醒了沉睡的柏林人,说一下子联想到了伍迪-艾伦,那其实不是赞赏,而恰恰估计是导演最不想听到的评论吧。不玩文艺,不装深沉,杨-奥雷-格斯特把男主角尼克-费舍尔的一天,从起床开始,随着镜头的挪移,一直演绎到了最后。如果说《楚门的世界》是一场荒诞的人生,那这部《啊,男孩》就是写实版的现场直播,也似乎是小小格局的《尤利西斯》。


聚焦于年轻一代人,迷茫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影片并不在少数,让玩转文艺的导演们赚足了票子和口碑。近一点,沃尔特-塞勒斯的《在路上》;扯远一点,索菲亚-科波拉的《在某处》;再离谱一点,甚至是罗勒-莎菲的《一天》。这些林林总总的作品,所表达的内核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不知道我在等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在等着我。总有一群特定的人,在生命的长河里漫无目的地游荡,只会偶尔暂时地停驻在某一个驿站,而不懂得落地生根在某一个能期许一生的家园。但在《啊,男孩》中所展现的,还并不仅仅只是这些个人化特质浓郁的思潮,而是更多的在妙用男孩的视角,来反射出当下德国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状态。这其中的风雨冷暖、酸甜苦辣,都不属于男孩,而是属于那些平凡的柏林人。



男孩尼克-费舍尔,像一台移动的、忠诚的、初心的、不假思索的摄像机,用他的视线拍摄下所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他很迷茫,没错,但这绝对不是无助;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错,但这绝对不是无能。他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一个拥吻,几枚硬币,一次握手,一个眼神,几句话语等等。他徘徊在自己的生命里,却为别人的生命驻足。深知并不能带来多少温暖,但他有的是时间。他就用这一天的时间,来跟路过的人产生时间的交集,融入进去,给予空间,给予语言,给予情感。我并不觉得这个用烤面包机点香烟的男孩,是个好吃懒做、前途未卜、一事无成的混混痞子,我恰恰觉得他比任何人都善良纯洁,赋有真心。那个咄咄逼人,自诩为心理医生的驾照审核官;那个在中年危机下彻底崩溃的大叔;那个一副伪君子皮囊,以为欧元就代表爱的父亲;那个如同《印式英语》中,唯利是图,毫不友善的咖啡店员;那个仍走不出在学生时代阴影的小胖妞;那个刚愎自用,害怕失败,毫无希望可言的导演等等。尼克同这些人物比起来,根本就澄清的像梭罗的“瓦尔登湖”。他就像粘合剂,即便再困苦,再烦恼,哪怕是强迫自己,也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而他自身内心里所呈现出的“杂质”,其实都是社会的“杂质”,时时刻刻被影响着,却从未被改变过。



《啊,男孩》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在暗淡无光的现实之下,架设了点点的光亮。尼克在黑暗中摸索着,随着亲人、朋友、陌生人的足迹,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前行,走过一个人生,不但身体力行地参与,而且还借鉴消化了其中的人生真谛。片中出现了两位老人,一位是陌生人的奶奶,一位是陌生人的爷爷。他犹如一个新生的,还处在襁褓中的婴儿一般,蹒跚地跟着他们走。很显然,这是个历史的表现符号,前者是恬静安详,后者是狂热唏嘘。德国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现代德国青年看来,是能够触摸得到,感受得到的。至少,尼克-费舍尔是全权接受、体味到了。



导演如此塑造尼克-费舍尔,我时而感觉所有人物都疯了,就属他最正常;时而又感觉,所有人物都是正常的,只有他是疯子。直到片末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男孩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正是除了他之外的其他所有在这一天中遇到的柏林人,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啊,男孩》又是游吟诗人的一天。围观的观众,是行走的意义所在。《啊,男孩》打开的,是隐秘的柏林情绪出口。男孩在镜像中穿行,犹如游荡在古老又未来的时空里,所有的正常、寻常与非常,都是偶然的赐予和必然的等待。


一缕阳光,终于喝到了这杯咖啡;一直想清醒,却一直在被灌醉。



此时此刻,男孩醒了,那我们呢?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佩索阿遇上卡瓦菲斯的那个夜晚》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铁皮鼓》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罗生门》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大鱼》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坏孩子的天空》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南国野兽》


微信号:Wenyipiping

微博号:文艺批评Wenyipiping



IPHONE用户

由此赞赏


本期编辑 | 好大的风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