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铁皮鼓》

沃尔克·施隆多夫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铁皮鼓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

编剧:君特·格拉斯/让-克劳德·卡瑞尔/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演:大卫·本奈特/马里奥·阿多夫/安吉拉·温科勒

类型:剧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波兰/南斯拉夫/西德

语言:德语/波兰语/俄语

上映日期: 1979年5月3日(西德)

片长:142分钟

又名:拒绝长大的男孩/锡鼓


剧情

简介


《铁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成,由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指导。讲述了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情人个人反抗史。奥斯卡(大卫·本奈特 David Bennent 饰)的家庭有些荒诞。他的母亲和自己的表弟相恋,由于近亲不能结婚,所以被迫嫁给了一位商人。奥斯卡是谁的孩子只有他母亲知道。在他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他一面铁皮鼓。奥斯卡十分喜欢,整天挂在脖子上敲。 一天,奥斯卡躲到桌子底下玩的时候发现了母亲与舅舅的秘密。他认为成人世界充满了欺骗,于是决定不再长大。当奥斯卡从楼上跳下时,奇迹发生了,他从此不再长高,身高永远只有三岁的水平。奥斯卡还意外获得了一种神秘的能力――高分贝的尖叫。当看到母亲与舅舅幽会时,他会爬上钟楼,用尖叫震碎所有玻璃;当老师责骂他时,他的尖叫震坏了老师的眼镜。奥斯卡维持着三岁的身高水平慢慢长大。


原著

小说




《铁皮鼓》是由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成,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因其语言新颖,想象丰富,手法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 1999年10月瑞士文学院在授予格拉斯诺贝尔文学奖时,称“《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代表作品有《铁皮鼓》、《猫与鼠》、《剥洋葱》。

获奖

简介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第3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第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演员

介绍

奥斯卡


 奥斯卡是一个德国乡村男孩。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身体停留在三岁的高度。


马策拉特


 奥斯卡的父亲,同时和奥斯卡都占有了外祖母带来的女仆玛利亚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希特勒上台后,他加入了纳粹党。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被杀害。


阿格妮丝


 奥斯卡母亲,私底下和奥斯卡舅舅幽会。一天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


精彩

影评


《铁皮鼓》:丑怪奥斯卡

                         

——时光网·珺先生

 

 电影《铁皮鼓》根据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之一的《铁皮鼓》改编而来。1979年,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将它搬上银幕时,小说《铁皮鼓》已经出版二十余年,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电影《铁皮鼓》的上映成为当年西德的国民性事件,人们几乎是“ 在道义上感到必须” 去看这部影片。作为一部对德意志精神批判和反思意味强烈的影片,主人公奥斯卡的丑怪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奥斯卡的人物浅析一窥那个年代德国市民社会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

 

  

 导演施隆多夫在剧本中是这样描述奥斯卡的:“三岁的孩子:深蓝色眼睛,头发像刷子的鬃毛那样竖立着,自信、固执( 简直是圣婴基督的重现) ,94公分高......”奥斯卡深蓝色的眼睛本身就是一个被隐藏的谎言:他的表舅布朗斯基也有这样一双眼睛,奥斯卡不知道自己是布朗斯基还是“父亲”马策拉特的儿子。他并不想来到这个世界,一出生就想再钻回妈妈阿格妮丝的肚子里,只不过碍于铁皮鼓的诱惑和脐带已经被剪断的现实未能如愿。


 透过这双深蓝色的眼睛,刚出生的奥斯卡看到了飞蛾在电灯泡跳跃——生命是这样的徒劳而缺乏意义。看到了颠倒的布朗斯基和马策拉特——对于父权的颠覆和蔑视。在三岁生日那天,奥斯卡目睹了成人社会的丑陋现实:母亲和表舅(生父)的调情。影片在展示奥斯卡的视角时一直停留在成人膝盖高度的低角度上,这使得奥斯卡和成人世界保持着一种疏离的状态。他选择以跌倒的方式拒绝继续长大,在一个天旋地转的主观镜头之后,奥斯卡停止了生长。



 奥斯卡固执的性格集中体现在他对于铁皮鼓的固守上。施隆多夫在一次访谈中这样阐释“铁皮鼓是奥斯卡照见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因为几乎始终有一面鼓陪伴着他,所以鼓客观公正地记录着他的生活。”铁皮鼓不仅是贯穿故事始终的重要线索,还是残酷事实的记录者,更是整个时代悲剧的见证人。此外,鼓还兼有反抗和鼓动的双重意味。起初奥斯卡通过打鼓扰乱了欢迎纳粹长官的集会,可后来奥斯卡亦跟随马戏团的侏儒们为纳粹军官们表演。

 

 面对父亲的威逼,母亲的利诱,表舅换个新鼓的提议,奥斯卡全部不为所动,彰显出他对于对成人社会完全的拒绝。然而,奥斯卡可以让自己停止生长,却不能改变周遭世界的侵犯。暴力和欺凌激发了奥斯卡尖叫的超能力。他通过尖叫来反抗环境对自己的诸多禁锢:声波击碎了家里的钟表、老师的眼镜和医生的器皿。他想由此逃脱家庭、学校乃至整个文明的桎梏。




 和鼓声的双重意味一样,奥斯卡的尖叫意味后来也发生了变化。正如同有的论者所言“奥斯卡在看到母亲偷情时尖叫是愤怒的反抗性的,而在马戏团向别人展示希望得到认可时的尖叫却是带有取巧性的,在为德国纳粹表演却是带有奴隶性的讨好。”奥斯卡的丑怪形态是社会培育和不断异化的结果。医生被击碎的众多器皿中,导演给了一个幼婴标本的特写镜头。奥斯卡就像是这个标本,“它”看似获得了自由,可实际上早已胎死腹中。


 在奥斯卡和他人的关系中,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多疑冷漠、自私自利的一面。和我们一般所想象的孩子甜蜜美好、天真无邪的形象所不同。小演员大卫·本南特所饰演的奥斯卡,那不动声色的面容、冷酷怪异的眼神简直让人不寒而栗。在他身上,观众切实感受到了暴力和无政府主义的气息。奥斯卡对一切都抱着怀疑的态度,无论是自己的亲人、装模作用的纳粹还是高高在上的上帝。小说原作者曾经说过:“奥斯卡就是‘怀疑’原则的雏形”。

 

 因为什么都不相信所以可以装作什么都不在乎。但没有人能够真的什么都不在乎。奥斯卡性冲动的本能最终出卖了自己。这种性冲动来自他浓郁的恋母情节。影片中多次给了奥斯卡目睹母亲和表舅偷情的时的表情特写。奥斯卡迫切的想要和母亲重新结合——如前所述,在他刚出生时他就想回到母亲的肚子里。但他的身份和身躯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母亲阿格妮丝去世后,奥斯卡躲进了外祖母的四层裙子里,那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子宫。奥斯卡后来和自己的继母玛莉亚交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机制的补偿。

 

 

 伴随着恋母情节而来的是弑父的冲动,在开始不久,奥斯卡还未出生时,他就宣告观众自己是由一段三角关系引领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有两个父亲:代表着德国的马策拉特和代表着波兰的布朗斯基,一如小说作者格拉斯的故乡但泽的尴尬地位。这两个男人在政见上有所不同,但在生活中因为阿格妮丝勉强可以和平相处。有意味的是,在这段三角关系中马策拉特是处于弱势的,他对布朗斯基说只有他才能让自己的妻子平静。这被认为是“德国民族性萎缩的表现”。

 


 如果说奥斯卡的母亲最终吞鱼而死是“自食苦果”——鳗鱼既是一种性欲的象征,也有着政治上的意寓:他无法再吃马策拉特(德国)烹制的鳗鱼了,在她亲眼看到这些鱼是怎样捕获的之后。那么,布朗斯基和马策拉特则是或间接或直接的被奥斯卡所害。他们一个倒在了德国纳粹、另一个倒在了苏联士兵的枪口之下。当奥斯卡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时,第二次世界大站已告结束。奥斯卡扔掉了自己的铁皮鼓,决定要结束自己畸形的生理状态,开始长大。

 

 电影因为篇幅限制在这里宣告结束,但小说里奥斯卡的故事仍然在继续。长大后的奥斯卡仍然是畸形的,并在他三十岁生日的时候被警察抓进了疗养院(疯人院)。显然,格拉斯不认为战争的结束就意味着奥斯卡的丑怪形象会得以消解。历史的影响一直都在。借用奥斯卡这个人物,格拉斯和施隆多夫揭开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伪装,带观众回顾了人们否认和遗忘的一切。奥斯卡的鼓声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江湖儿女》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两杆大烟枪》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红雀》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边境杀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不可饶恕》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赞赏

本期编辑 | 喵酱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