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天上再见》

阿尔贝·杜邦泰尔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

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目而视


天上再见

Au revoir là-haut (2017)

导演: 阿尔贝·杜邦泰尔
编剧: 阿尔贝·杜邦泰尔 / 皮耶尔·勒迈特
主演: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 阿尔贝·杜邦泰尔 / 罗兰·拉斐特 / 尼尔斯·阿贺斯图普 / 艾米莉·德奎恩 / 更多...
类型: 喜剧 / 战争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9-04-30(中国大陆) / 2017-10-25(法国)
片长: 117分钟
又名: See You Up There


导演:

阿尔贝·杜邦泰尔 Albert Dupontel



《天上再见》

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导演

 

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43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最佳改编剧本


影片介绍(Au revoir là-haut

演而优则导的法国演技派男星亚伯杜庞蒂自导自演的《天上再见》,改编自犯罪小说大师皮耶勒梅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两名因目睹长官犯罪而惨遭惩处的军人,没想到退役后长官飞黄腾达,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不让小人得志,他们决定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影片精采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法国社会,从血肉横飞的泥泞战场到纸醉金迷的华美派对,但即便面具绚丽华美,也掩盖不住背后的人生伤痛。



同名小说


作者: [法]皮耶尔·勒迈特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Au revoir là-haut
译者: 杨鹤龄 
出版年: 2017-4


即便死亡,也不能让我遗忘。

-

◆ 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残酷史诗

◆ 法语文学至高荣誉——2013龚古尔奖作品

-

爱德华,我的战友、亲人、伴侣和同谋,

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

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

英勇的士兵从战场归来,

国家和人民却遗忘了他们;

军官甘当懦夫和逃兵,

却平步青云,过上了令人艳羡的生活。

身负重伤又一贫如洗的战士,

决定策划一场波及整个法国的巨大骗局,

这是对世界的报复,

更是对命运的还击。



影评来了

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死马口里有半口气,面具背后剩半张脸。此后他凭这口气在凄苦的世界挣扎喘息,他借这张脸在寂寞的人间无悲无喜。有的人无人知晓,籍籍无名,拿走身份无关痛痒;有的人落材入殓,长眠地底,调换棺木无人在意。他抢走吗啡,丢掉戒指,再不用挣扎喘息地活着;他跳下阳台,戴好面具,终于能无悲无喜地死去。


——西楼尘(来自豆瓣)



渐渐的才理解,最起码电影中所谓的法式浪漫,不只是苏菲玛索,阿佳妮,于佩尔在荧幕上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不只是阿兰德龙,让雷诺,德帕迪约在影片中自成一派的气质。好像是一种介于萨特和加缪间的通透和无声的反抗,用人话说就是天上掉下来一颗炸弹,你仍在左岸闲庭信步喝咖啡。


——竺竹.哼哼.不二(来自豆瓣)



美轮美奂,泣不成声。用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讲述一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战争。宣战者、恋战者和受益者,他在自己造出的梦境中处决这些人。而最令人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谁都没有死——死的是别人。


——El Guaje(来自豆瓣)


父权、反抗、和解以及

面具背后的童心


(文/杨时旸)


《天上再见》自由穿行于各种不同的类型之间,它改编自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有关战争的伤痛、父子间的撕扯以及战后社会的人心缝合,但是,它却与惯常印象中的这一类作品截然不同,它有着沉重的主题和底色,但却时常满溢灵动与欢快。所以,你在其中可以看到一战战场上的炮火,雄壮冲锋口号背后的阴谋,也能看到战后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和底层世界的挣扎无助,目睹好人落难,眼见恶人升天。它聚焦于几个关系复杂的人物,同时也展开了法国战后浮世绘的一角。



爱德华是大家族的少爷,与父亲失和,参军走上战场,战友艾伯特和他偶然在战场上目睹了长官的一起恶行。最后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事中,爱德华被炸掉了整个下巴,却死里逃生,他隐姓埋名,和艾伯特一起返回了故乡。无法正常说话和进食的爱德华开始在战后经历艰难的心理重建,艾伯特也无法再从事战前的会计工作,只能四处寻找零工。而那位犯下罪行的长官却一跃成为社会名流,娶了爱德华的姐姐。高度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一直引而不发却无处不在的悬疑引线,共构了一场撕裂、对决与和解之旅。《天上再见》保证了文学性的结构,也努力在强化它罪案悬疑的外壳。故事是从一场讯问展开的,被捕的艾伯特坐在警察局里开始供述一切,这决定了这个故事的视角——利用这个重要的配角,从他的口中展现每一个人的命运斗转,也从他的眼中见证人心裂变,他既是融入者,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抽离者。这是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可以随时让视角浸入和跳脱。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爱德华,但这个被命运戏弄的男一号却是一个无法开口讲话的主角。为了遮挡自己被炸毁的面部,这个一直梦想成为画家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黑暗中的挣扎之后,开始自己为自己设计面具,妖媚的、滑稽的、狰狞的、讽刺的,每一张面具都成为了他内心世界一个面向的折射。而与此同时,那个小姑娘的加入,成为了巧妙的点睛之笔。从故事讲述层面讲,她具备功能性,她帮助后者读取内心,再转化成语言,未被世俗污染的孩子近似于“精灵”,可以直接读懂对方的灵魂;而从精神意义上看,她又具备象征性,她是爱德华童心的外显。在这个故事中,爱德华是一个“受伤者”,肉身损坏于战场,而心灵损坏于与父亲和家庭的决裂,也损坏于见证了比枪炮更阴险的人心。他对世事绝望,周旋于晦暗,开始用以阵痛的鸦片,日后成为了他逃逸于现实世界的通道,而即便如此,他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善良的一个,童心从未泯灭,在肉身与心灵双重挤压的痛苦缝隙中,他仍然会本能地迸发出孩童式的纯真与蓬勃一面。日后,他干上了出售虚假纪念碑的勾当,但相较于对于物欲的追逐,这更像一个孩子式的恶作剧,一个“无能者”对于整个“体面社会”和上层世界的嘲弄与颠覆。而如果追溯,这行为一直与他心中与“父权”的斗争紧密相关,某种程度上说,他日后的反抗与反叛,都是对父权戏弄和挑战的变形和扩展。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大型战场和父子拉锯,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对照,映射又彼此呼应。



最终的父子相见却仍然隔着一张怪异的面具,经过漫长的对抗,终于得以言和,就算如此,他们也没能真心、勇敢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悔恨和爱意,即便只相隔咫尺。爱德华戴着实体的面具,而他的父亲呢,不也佩戴着无形的面具吗?本来应该相拥的结局却换来了爱德华从高楼上的纵身一跃。这是难以言传的绝望与释放,长久以来处于憋闷和争斗的过程中,却仍可以顽强地活着,但和解的瞬间却让爱德华陷入了巨大的虚空。他用一生等待这一天,也让一生完结于这一天。



这故事的人物设置,讲述方式,内在主题,让一切在沉重现实之外突然有了一丝童话意味,即便间杂着黑暗与死亡,其实,不只是故事表层像是童话,连它的结尾也同样如此,“好人”被放了一条生路。仔细看看,沦落底层的都是“好人”,比如爱德华,艾伯特以及陪伴他们的小姑娘,身居高位的都阴险狡诈,哪怕一直看起来傻白甜的姐姐实则也是个黑寡妇般的人设,这同样是一种有如童话般的布局。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无非是让有些人受罚,让有些人解脱,在兵荒马乱之后,人们重新构建起内心秩序。



——来自豆瓣

影评来源: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71692/



或许你想看

斜目而视 |《战争与和平》1968苏制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细细的红线》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命运无常》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希特勒回来了》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我在伊朗长大》



长按关注

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有间茶楼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