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 | 谢有顺 : 批评应该多一些专业精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谢有顺说小说 Author 谢有顺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内容提要
本文是谢有顺老师接受采访的对话稿。谢有顺老师从文学评论准则、评论家的素养、文学批评的作用、批评的专业精神等方面,提出了自己作为一名批评家的观点和立场:批评应该多一些专业精神。他认为,文学批评并非仅是一种学术方法或理论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评者要有一种卓越的精神视力,以洞见文学世界中的人心秘密——文学发乎人心,也以解释人心的秘密为旨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先贤们才说,学写作与学做人在精神底子上是一致的;而惟有创造出了通往人心的径直大道的文字,才是直抵根本的写作、直抵根本的学问。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谢有顺说小说”,特此感谢!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谢有顺
批评应该多一些专业精神
记者:谢老师,您在评论一部作品时,是有什么准则吗?
谢有顺
首先,它在艺术上必须是有新意、丰富而值得品味的,没有艺术享受,你甚至连阅读的兴趣都没有,更谈不上评论它的冲动了。其次,我看重一个作家的语言才能,语言的个性、韵味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风格化的重要标志。再者,作家的道德勇气也不可忽视,它关乎作家是站在什么精神立场上说话,他有什么样的价值发现。这三点,常常是我要评论一部作品时的准则。
记者:那您觉得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或者合格的评论家?
谢有顺
艺术的修养、精神的敏锐和鲜明的文体意识,缺一不可。没有艺术修养,就无法准确解析作品的丰富和复杂;没有敏锐的精神触角,就无法和作家进行深层对话;没有文体意识,批评文章可能就会写成新八股文,而失去好文章当有的风采。
记者:您觉得当今的文学批评和70、80年代或者过去的文学批评有什么区别吗?
谢有顺
过度学术化的趋势损毁了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直觉和感受,批评越来越成为没有体温、没有个人发现的理论说教。之前的批评,强调个人风格,强调对一部作品的艺术直觉并勇敢地作出判断,现在,这种可贵的品质正在消失。
法国评论家伊夫·塔迪埃认为“批评是第二意义上的文学”,确实,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创造,它洞察作家的想象力,并阐明文学作为一个生命世界所潜藏的秘密,最终,它是为了说出批评家个体的真理。
谢有顺《文学如何立心》
记者:有人觉得,文学批评也应该有它的底线或者界限,您认为呢?什么底线和界限?
谢有顺
当然,批评也是一种写作,也有自己的边界。其实所谓底线,无非两个,一是要有艺术的判断力,一是要忠诚于自己的内心。
记者:似乎,现在一些作者、读者对批评家有误会,觉得他们太过极端,不是极大吹捧,就是博眼球谩骂,您自己觉得呢?
谢有顺
这确实是一个批评症状,过度赞美和过度苛责甚至谩骂,都是批评家审美瘫痪的表现。但真正的建设性的批评还是有的,只不过浮在面上的往往是那些博眼球的,认真探讨问题的文章反而容易被忽略。
记者: 您觉得文学批评对于文学的作用有多大?能极大促进文学的发展吗?
谢有顺
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赏文学,但也不要轻言文学批评的作用,它实在是渺小的文体,早已失去了指引文学方向的意义。
记者:不知道您有没有关注前天《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对于《文学报》批评莫言的稿件的评论,他觉得文学报批评太苛刻,是一种纯意识形态的思维,您怎么看呢?
谢有顺
批评一部作品有时是好事,但过度苛责有时就会失去公正。批评还是理性些、诚恳些好,不必那么怒气冲冲、真理在握的样子,批评是一种专业,还是应该多一些专业精神。对莫言的批评也应如此。
记者:文学报评论莫言会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莫言的小说充斥着“东方”原始的愚昧、野蛮、阴暗、等人性背面的东西,与外国人想象的中国一致,您觉得呢?
谢有顺
这是一个角度,但绝非莫言的全部。莫言小说也有对生命的礼赞。阴暗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能把它写出来,并由此让读者认识到人性的限度,这也是有意义的。没有人可以规定文学应该写什么。
记者:您个人喜欢莫言的小说吗?您如何看待他得诺贝尔奖一事?
谢有顺
他大部分作品我是喜欢的,但他也有作品是粗糙的,如《红树林》。莫言的获奖是个䅁,不必过分夸大他之于整个文学发展的意义。但不可否认,尽管莫言的写作植根中国乡土、描绘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可他的艺术手法、精神线条风格强烈,易于被西方读者所辨识,这对他的获奖也起到了助力作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莫言小说的现代性比他的传统性更加显著,他终究还是一个才华橫溢、想象力超群的作家。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
记者:您之前多次谈到过批评的专业精神,可否再谈谈?
谢有顺
批评家的胸襟应该是宽广的,仁慈的,此外,他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还应充分展现他的智慧、创造精神以及对人心的洞察力——我相信,这是批评写作的一个更大的难度,它关乎批评精神的重建。由是观之,批评的贫乏,许多时候并非因为批评家缺乏道德的勇气,而恰恰在于缺乏批评的专业精神。
何谓批评的专业精神?过去大家习惯把它定义为一种学术积累,或者对文学作品作理论上阐发的能力,现在看来,这样的界定未免过于狭窄。如果我们承认批评是一种独立的写作,那就意味着,独立的见解、智慧的表达和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比任何一种批评的理论规范都显得重要。我看到了太多的批评,在对作品进行僵死的解释,并发表毫无智慧的说教,这使得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丧失了对大多数批评文字的敬意。相反,我却常常在一些非文学批评专业的学者那里,读到精彩的文学见解,比如,哲学家牟宗三评《红楼梦》和《水浒传》,国学大家钱穆评中国的散文和诗歌,还有当代学者朱学勤评王朔的小说,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只是偶尔涉足文学批评,但他们理解文学的能力,却不亚于任何的文学批评大家。
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我对批评的设想:它并非仅是一种学术方法或理论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评者要有一种卓越的精神视力,以洞见文学世界中的人心秘密——文学发乎人心,也以解释人心的秘密为旨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先贤们才说,学写作与学做人在精神底子上是一致的;而惟有创造出了通往人心的径直大道的文字,才是直抵根本的写作、直抵根本的学问。
明日推送
汤拥华:天真的与伤感的人性观察者——小白论
或许你还想看
文艺批评 | 谢有顺:思想与生活的离合——读《应物兄》所想到的
文艺批评 | 唐诗人 蒋述卓:文学批评与思想生成——建构一种广阔的文化诗学理论
文艺批评 | 张屏瑾: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一种当代条件下的再思考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 | 喵酱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