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王笛点评2019年非虚构好书

王笛 文艺批评 2021-01-25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晶报·深港书评》举办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评委会采取“导师制”,从50本虚构类作品和50本非虚构类作品中筛选出年度十大好书。今年,晶报请到去年的好书作者李洱和王笛,作为2019年的导师,全程参与评选工作。书单中的非虚构类书目既不同于现实主义作品,又不是“纪实文学”,既要根据现实事件讲好故事,又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无疑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王笛老师对于非虚构类书单作了一份总体评价,指出了中外作家在非虚构文学方面的不同侧重,同时也指出了历史非虚构文学和现实非虚构文学在批判性上的差异。本公众号今日特转载两位导师书评,并附上十大好书长书单,以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深港书评”,特此感谢!




  

王笛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澳门大学历史系杰出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其中《袍哥》获2018年度《晶报·深港书评》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这份书单有四大特点

/王笛



这50本初选书都是好书,历史题材占大多数。其中外文翻译占主流,共37本,国内作者13本,这个分布也大概反映了西方特别是英文世界在非虚构写作方面的强势。不过最近一些年,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我觉得这些候选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四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讲好故事,把故事讲精彩,有看头;其次是好的题材,新颖而独特,有启发,有吸引力;第三是写作的技巧,有叙事的连贯性、系统性,乃至写作上的创新;第四是有思想,有社会担当,有影响力。


中文原创的候选书本中,大多是历史题材,其中许知远的《青年变革者》,以“笔端常带感情”的写法,生动描述了中国近代的改良思想家和活动家梁启超的成长之路;《南京传》是文学家叶兆言对南京历史的史诗般的展示;郭建龙的《汴京之围》则是对北宋靖康之变的前因后果,写出了为什么一个王朝从所谓的盛世,只用了三年时间便彻底崩溃;在《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作者马伯庸则从故纸堆中,翻捡出明代基层发生的六个尘封已久的故事,从真实的、我们历史学家不关注的细节里,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购物凶猛》的作者孙骁骥把中国人全球疯狂购物这样一个奇观,放到整个20世纪的大背景下,追寻其来龙去脉,从而建构出一部生动有趣的20世纪中国消费史;李礼的《求变者》则以近代史上的若干著名的改良人物为中心,把他们的经历和故事放到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一本深刻的思想旅行的历史随笔。



   

从左到右:马伯庸、许知远、叶兆言



在候选书中,写中国现实的书非常少,《寂静的孩子》便显得分外珍贵。作者袁凌采访各地的留守、疾病、贫穷、失学、随迁、单亲的儿童,让我们知道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那些面临生活磨难的孩子的故事。中国写现实社会的非虚构非常少,但我认为,主要不是我们的作家对现实缺乏关怀,原因肯定是复杂的。


翻译作品中有几本是关于中国题材的。谢健的《帝国之裘》考察了清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自然环境、奢侈品贸易等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午夜北平》的作者保罗·法兰奇像一个侦探,把1937年北京城里一桩英国女郎的谋杀分尸谜案,梳理得清清楚楚,引人入胜;从钱锁桥的《林语堂传》,我们看到林语堂不仅仅是文学家,而且也是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作者勾画了一个天才作家的立体画像。


然而对现实社会的拷问,重头还是翻译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从这些选出的写现实的题材,多是批判性的。批判性的写作,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特别是美国作者对制度和国家权力的批判,如《美国的代价》揭露了美国反恐后面不为人知的内幕,人们付出代价,从巨额美元的浪费到权力的滥用;《因为性别》则讲述了十位妇女在遭遇职场性别歧视后,勇敢地以法律为武器,提起法律诉讼的十个典型案件,它们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



   

从左到右:保罗·法兰奇、约翰·卡雷鲁、戴伦·麦加维



还有对社会黑暗和丑恶的揭露,如《坏血》的作者约翰·卡雷鲁通过对当代白富美神话伊丽莎白·霍姆斯所创立的企业的深度调查,揭穿了其所谓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即通过一滴血上进行上百项目的检测,不过是一个惊天的骗局。有的是人性的思考,一种特殊的职业,就是一个观察社会和人的窗口,如《好好告别》的作者凯特琳·道蒂,根据她在殡葬业的经历,写下了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但又一无所知的关于与死者打交道的故事。还有书对正义的坚守,如《否认》的作者黛博拉·利普斯塔特教授,被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戴维·厄文以诽谤罪告上法庭,详细生动讲述了“与大屠杀否认者在法庭的日子”;还有如戴伦·麦加维《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贴近英国下层阶级民众的生活,揭示他们贫困的真相。候选书中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的优秀非虚构还包括《权贵》和《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等。


但是历史题材在翻译的非虚构作品中,也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有的书提供了认识历史的独特视角,充满着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如《黑羊与灰鹰》根据巴尔干旅行的见闻,通过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追溯巴尔干的历史,揭示这个地区各民族命运。有的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如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以棉花作为研究对象,将贩卖黑奴、贸易、美国南北战争、印度棉花种植等逻辑联系在了一起,清楚展示了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有的则选取历史的某一个切片,《大恶臭》作者罗斯玛丽·阿什顿以1858年伦敦泰晤士河由于污染而出现整个城市的大恶臭的事件,讲述了达尔文、狄更斯和时任财政大臣在那一年有趣而曲折的经历。


历史题材还有《黄金、香料与殖民地》、《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印象巴黎:印象派的诞生及其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曾经辉煌:底特律的故事》、《伊斯坦布尔三城记》等,都是非常优秀而耐读的佳作。





非虚构类作品十大好书书单:


01

《午夜北平》

(英)保罗·法兰奇 著

兰莹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9年3月

1937年1月,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离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北平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75年后,保罗•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


02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美)约翰·卡雷鲁 著

成起宏 译

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4月

伊丽莎白·霍姆斯因所创立的企业希拉洛斯由于其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但一个真相揭示了希拉洛斯的技术是假的,这个商业神话的内核只有一个,那就是谎言。


03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许知远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

本书是许知远积淀多年的转型之作。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试图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内心挣扎及与同代人的争辩呈现给读者。


04



《寂静的孩子》


袁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19年6月

本书是作家袁凌历时四年走访、探察、记录、沉淀,全新写就的一部非虚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袁凌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孩童的身上,他关注当下中国城乡儿童的生存状况,切身感受他们的生存条件、日常劳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最终完成了这份关于孩童的生活记录。


05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


(英)丹尼尔·比尔 著

孔俐颖 译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年6月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06



《过敏大流行微生物的消失与免疫系统的永恒之战》

(美)莫伊塞斯·贝拉斯克斯-曼诺夫 著

李黎 丁立松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10月

现代医学让我们拥有了抗生素和卫生学,因此而使得难以计数的生命得到了拯救。然而,这也生发出了不少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身体与寄居其中的生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发生了改变,这些生物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病毒、细菌、真菌和蠕虫,在过去的千百万年之中,它们曾使我们的祖先饱受困扰。本书极为深入地研究观察了这一医学革命所带来的后果:所有人类的免疫系统都受到了破坏。无论是医科生、科学家,还是外行人,读本书都会兴趣盎然,因为作者本人还就这些研究发现提出了颇有启发的洞见。


07


《巨浪下的小学》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著

尹楠 译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19年10月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08



《南京传》


叶兆言 著

译林出版社

2019年8月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亦史学家,“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抽丝剥茧、细细道来。在这里,南京不仅是一个叙事空间,更是一个极目远方的平台,而《南京传》,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


09


《用后即弃的人:全球经济中的新奴隶制》

(美)凯文·贝尔斯 著

曹金羽 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11月

从泰国的妓院到巴基斯坦的砖窑,再到巴西的木炭营,作者深入世界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用实地考察揭示当代新奴隶制的出现及其可怖的运作方式。今天,大多数奴隶制隐藏在欺骗性劳动合同的面具之下,公认的劳动关系体系被用来合法化并掩盖奴隶制。不同于旧奴隶制,在新奴隶制中,奴隶不再被视为一种长期资产,相反,他们是如此廉价,因此无须照料,只不过是用后即弃的一次性工具。


10



《朱鹮的遗言》


(日)小林照幸 著

王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10月

据观察,日本的朱鹮每十年会迎来一次大的变化。昭和初年,日本政府将朱鹮指定为“天然纪念物”;昭和一十年代,朱鹮因战争而被人们淡忘;昭和二十年代,佐渡朱鹮爱护会为代表的保护组织成立,朱鹮重回人们视野。之后每十年,对朱鹮的保护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平成七年时,换算成昭和的话,应该正值昭和七十年(1995年)。这一年朱鹮将在日本国内进行首次产卵和孵化实验。可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大家所期待的日本产朱鹮将迎来的巨变,竟然是彻底的灭绝。


非虚构类作品部分候选书目:


11


《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

深圳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书为《我们深圳》丛书的一本,《寻找光明记忆:农场往事》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农场故事。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光明区许多农场、牛场、饲料场等都面临着外迁与逐渐消失的情况。在新区发展的过程中及时记载老农场的历史,留存正在消逝或转变的侨乡、知青文化,回顾并整理老农场的文化历史,搜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结集出版,解决区域文献资源空白的问题。


12



《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


樊树志 著

中华书局

2019年4月

内忧与外患,是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生死难题。在这个两难之境间,朝廷的急于求治却遇到了大臣的相互倾轧。边关沦陷,中原土崩,大明王朝在朝臣不断的党争和倾轧中“气数”殆尽。作者站在全球史的角度聚焦晚明王朝,史识、史见与历史新知交融笔下;在遍阅晚明各种史料的基础上,由朝廷间的日常细节建构晚明大历史。


13


《黑羊与灰鹰》

(英)丽贝卡·韦斯特 著

向洪全 夏娟 陈丹杰 译

三辉·中信出版社

2019年4月

史诗级的纪实文学典范,逾半世纪历久不衰的巴尔干必读文本。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


14



《我愿意学习发抖: 十个童年故事》

郭爽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1月


带着幻梦,郭爽踏入格林兄弟的国度并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去找寻那些被成人世界遗失的美好。这便是《我愿意学习发抖》的起源。你或许也是那个想要出门学习发抖的年轻人,那么你也会和郭爽一样,发现童话里比真实世界里更多的真实。


15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美)斯文·贝克特 著

徐轶杰 杨燕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4月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


16



《禁食与盛宴美食作家佩兴丝·格雷的一生》

(英)亚当·费德曼 著

刘志芳 冯超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4月

佩兴丝·格雷(1917—2005)是20世纪最畅销的美食作家之一,其著作《今日主菜》《汲甘露于万物》(又译《野草蜂蜜》)曾风靡欧洲,拥趸者甚众。而她提出的“吃本地、吃当季、吃自制”这一生态理念和生活理念,如今无疑已在世界范围内蔚为潮流。在本书中,传记作家亚当·费德曼讲述了佩兴丝鲜为人知的传奇一生:孤独而又叛逆的童年时代;复杂的感情生活;曾在二战期间独身抚养一双儿女;《观察家报》每周“女性专栏”的第一位编辑;编写菜谱、制作美食、设计珠宝和纺织产品、翻译并编辑书籍、养育家禽牲畜。同时,她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甚至花费10年时间和丈夫(比利时雕塑家诺曼·莫门斯)游遍整个地中海地区,只为寻一处安身之所。


17


《失控的农业:廉价肉品的真实代价》

(英)菲利普·林伯里 伊莎贝尔·奥克肖特 著

郑襄忆 游卉庭 译

三辉·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年5月

本书作者耗时两年多,实地访察全球各地的农业状况,结合大量科学数据,揭露现代集约化农业是如何在“养活全球人口”的美好愿景下,走上了一条损害动物福利、污染地球环境乃至危害人类自身的歧途。


18



《房奴》

(美)戴维•戴恩 著

叶硕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5月

房子,是“美国梦”的开始。夺走一个家庭的房子,就是夺走他们的梦想。很少有人从数百万普通美国民众的角度来讲述2008年的金融危机,然而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


19


《黄金、香料与殖民地》

(美) 劳伦斯·贝尔格林 著

李文远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9年1月

1519年,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和200多人从西班牙起航,寻找一条通往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的海上航线。一路上,他们饱受饥饿、疾病、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最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条海上通道,这条通道如今被称为“麦哲伦海峡”(Strait of Megellan)。这是一场历时三年的艰苦旅程,获奖无数的畅销书作家(传记作家兼记者)劳伦斯·贝尔格林借助第一手资料客观还原了这项人类壮举,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探险故事。


20



《雨林行者:

树袋鼠、天堂鸟,和我与“食人族”在一起的日子》

(澳)蒂姆·弗兰纳里 著

罗心宇 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9年5月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会带你欣赏天堂鸟优美的舞姿,重新发现此前被认为早已灭绝的巨型蝙蝠,向曾经的“食人族”“学习”如何将人大卸八块,目睹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蚕食破坏。让我们跟着这位“科学界的印第安纳·琼斯”开启一段热带丛林中的历险。


21


《求变者:回首与重访》


李礼 著

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

本书为带有游记色彩的历史著作,聚焦于推动近代中国观念变化的一批变革者,如徐继畬、张之洞、严复、谭嗣同、王韬、张謇、沈家本、梁启超等人。作者游走过去与当下,重访历史现场,通过考察人物思想变迁及其历史背景,描绘出别具一格的中国近代史图景。


22



《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


张冠生 记录整理

2019年5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5月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时间段为1993—2000年,为张冠生跟随费孝通时,亲笔记下了费老当时的一言一行;第二部分的时间段为1981—1999年,为费老生前陆续交张保存的一些谈话录资料,不是张在现场记录整理出来的文字,但亦为费的“晚年谈话”,具有史料价值。


23


《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著

2019年1月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显微镜下的大明》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24



《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钱锁桥 著

2019年1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的山村,自十岁时离开故土,毕其一生,辗转旅寄。在国内,考究语言,创办报刊,为当时文坛一开“幽默”新风;在国外,针砭时事,引介东方,以独有见地诠释“吾国与吾民”。这部传记,笔路延绵,跋涉文山史海,溯沿思想轨迹,寻绎其生平,藉以重新发现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更欲还原出兼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


25


《好好告别:

关于死亡你不敢知道却应该知道的一切》

(美)凯特琳·道蒂 著

崔倩倩 译

大鱼读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年6月

身高近1米80、毕业于中世纪历史专业的凯特琳·道蒂,是别人眼中又酷又怪的女孩,当同龄人都在为恋爱、护肤,变美和追星而疯狂时,她却一股脑扎进殡葬业,当起了一名殡葬工,每天和死者打交道。从第一次尴尬地为死者剃须、小心翼翼地和同伴一起上门敛尸、日渐熟练地操作起庞大的火化炉、把人体碎骨研磨成粉末、入殓、给尸体防腐,到想尽办法完成遗属心愿、给水肿的老人穿上精心准备的华服……凯特琳坦率真实又妙趣横生地记录了自己在火葬场工作6年的生活,讲述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命故事,还有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愿说起的一切细节,更有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体悟。


26



《印象巴黎:

印象派的诞生及其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

(加)罗斯·金 著

冯璇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6月

美国内战正酣之时,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另一场革命也爆发了——在巴黎的工作室里:一群艺术家在法国艺术机构的蔑视和嘲讽之中,展示了他们的第一批画作,而这些印象派的画作会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事实上,没有任何一次艺术运动产生如此大的争议。它诞生的故事和在画布上的登台亮相,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而当时整个社会都成为一个战场。作者在解释了这次运动如何重构了历史和文化,并在全世界产生共鸣。


27


《权贵》

(英)欧文·琼斯 著

林永亮 高连甲 译

麦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9年6月

本书带领我们走近一个神秘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巨大权力,并以此赚取天量利益,甚至利用经济新自由主义等工具巩固自己的利益体系,他们被称为“权贵”(the establishment)。当今的权贵涉及范围极广,社会成分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银行家、政客、媒体巨头等各色人物。欧文·琼斯在书中探究了权贵阶层的来龙去脉,揭露了他们将国家财富据为己有、将国家资源化为己用,却口口声声为了民众利益的真实面目。


28



《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

(美)谢健 著

关康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乾隆帝曾经盛赞过东北丰饶的物产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认为满洲大地是资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这里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养育了满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朴纯真和不竭的生命力。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锐,利用了大量满蒙文献,在对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考察中发现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29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


郭建龙 著

天地出版社

2019年7月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30



《大恶臭:1858伦敦酷夏》

(英)罗斯玛丽·阿什顿 著

乔修峰 译

东方出版社

2019年3月

1858年5-8月,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经历酷夏,因大量污水排入泰晤士河,发生了大恶臭(The Great Stink)。作者罗斯玛丽·阿什顿以伦敦大恶臭为背景,结合当年通过的《泰晤士河净化法案》《医疗法》和《离婚法》等多种法案的产生过程,讲述了达尔文、狄更斯和时任财政大臣在那一年丰富而曲折的经历。


31


《曾经辉煌:底特律的故事》

(美)戴维·马拉尼斯 著

启蒙编译所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书是对汽车城底特律繁荣时期的回望,也是对其衰落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初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也是底特律的巅峰时期,作者以这段时期为切入口,巧妙地将音乐、汽车、种族、民权、政治等看似无关的主题编织成一幅底特律盛世的立体画卷。作者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许多事件背后的隐秘细节,透过蛛丝马迹,捕捉到这座城市的衰亡之兆。


32



《加莱亚诺传》

(阿根廷)法比安∙科瓦西克 著

鹿秀川 陈豪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书是关于加莱亚诺的第一本传记,作者将加莱亚诺的生命历程与乌拉圭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相结合,评述了他在父母身边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著名的《前进》周刊叱咤风云的记者生涯、乌拉圭政变后流亡阿根廷并创建《危机》月刊的岁月、1970年代独裁军人暴政下流亡西班牙的日子等。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加莱亚诺这个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文化英雄,还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拉丁美洲的社会政治运动,了解古巴革命点燃了整个拉美的革命热情后,拉普拉塔河沿岸的拉美知识分子共同体直面苦难与暴力的斗争场面。


33


《敌人与邻居》

(英)伊恩·布莱克 著

王利莘 译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年9月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即将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


34



《否认:我与大屠杀否认者在法庭的日子》

(美)黛博拉·利普斯塔特 著

王戎 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戴维•厄文否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欧洲犹太人的大屠杀,埃默里大学教授黛博拉•利普斯塔特在1993年的《否认大屠杀》一书里称他为“最危险的大屠杀否认者之一”。该书英国版出版后,戴维•厄文以诽谤罪将企鹅出版社和利普斯塔特告上英国法庭。英国法律规定,诽谤罪的举证责任在被告。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追求正义,维护历史,被告方组织了第一流的律师、历史学家和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开始了漫长而精彩的抗辩之路。为避免审判焦点偏移,律师要求利普斯塔特在审判过程中保持沉默,而厄文不聘请律师。宣判的前夜,大屠杀幸存者们无法入睡。


35


《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


(英)戴伦·麦加维 著

曹聿非 译

新星出版社

2019年9月

作者从个人经历出发,邀请读者一同走入英国下层阶级民众的生活,直击他们的困境与心声。他不仅跨越了政治上的左、右翼之争,呈现出“贫困”的真相,更用理智、自省、真诚的态度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为改变现状做出努力。本书是对当代英国的一次全面探究,荣获2018年奥威尔奖。


36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美)萨拉·桑顿 著

何云朝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9月

作者花了五年的时间,走访六城五国,将其280次贴身采访整理成7篇故事,为大家探索艺术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现代艺术的最佳指南。在这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


37


《伦敦人》

(加)克莱格•泰勒 著

华苑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9月

“伦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85位普通人。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共鸣。


38



《因为性别 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

(美)吉莉恩·托马斯  著

李明倩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9月

育有幼儿的母亲遭遇招聘歧视,产假归来的新手妈妈被迫离职,男上司对女下属频频性骚扰,职场“女强人”因“不够有女人味”而升职无望……本书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职场性别歧视,她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地提起诉讼,最终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她们的故事鼓舞人心,她们的胜诉界定了《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范围和影响,让所有女性得以寻求曾经仅对男性开放的工作职位,争取平等薪酬,不再因结婚和抚养儿女而失业,不必忍受性骚扰和恶意的工作环境。


39


《酒鬼与圣徒:在神的土地上干杯》

(英)劳伦斯·奥斯本 著

蒋怡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0月

饮酒是一项深受喜爱的习俗,也是一种危险的恶习,甚至在某些宗教中是一种禁忌,被认为是“灵魂的恶疾”。在广泛游历期间,作者见证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饮酒的看法,这让他产生了好奇:饮酒是文明和头脑清醒的标志吗?还是恰恰相反?在放纵与克制之间,酒在不同的社会中究竟落在哪个位置?


40



《美国的代价》

(美)詹姆斯·赖森 著

张亮 译

双螺旋·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书向人们讲述了美国反恐战争背后一个个不平常的故事,揭示出反恐所带来的代价:从被挥霍和盗取的巨额美元,到极端的权力滥用,再到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


41


《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

(德) 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 著

陈琴 / 俞珊珊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1

海因里希·爱德华·雅各布在这本享有盛誉的书中详细讲述了咖啡在全球的发展历程,他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与历史,饶有趣味地探究了咖啡引发的人类变革和开创的文明轨迹。要理解现代生活,了解咖啡是其中一个渠道。那些将南北联合起来、备受争议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直至今日仍受咖啡的影响。读完本书,你将了解咖啡在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发现手中这杯香浓饮品的魅力。


42



《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


孙骁骥 著

东方出版社

2019年2月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43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英) 贝塔妮·休斯 著

黄煜文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10月

本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前后贯穿近八千年,将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的故事融会贯通,写于一书,以平易生动的叙事、翔实严谨的实地考察和优美的笔调,探索这座“世界之都”,如何能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光阴中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探究它如何在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影响下,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质。正如法国将军拿破仑所说,“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的话,伊斯坦布尔必定是它的首都”。经由这一本书,我们将重新理解,什么是“世界性”,以及,作为世界公民的我们自己。


44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塔拉·韦斯特弗 著

任爱红 译

南海出版公司 新经典文化

2019年10月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45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吴晓乐 著

大鱼读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年11月

作者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作者说,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46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英)马克·布莱克 著

陈震 译

雅众文化·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年11月

知名音乐文化记者马克·布莱克全新力作,从平克·弗洛伊德在“现场八方”演唱会上历史性的重组演出开始,回溯乐队自最初瑰丽奇异的迷幻/太空摇滚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历经巅峰、80年代开始分裂,直至推出最后一张专辑《无尽之河》的完整历程。书中再现了乐队五名重要成员席德·巴瑞特、罗杰·沃特斯、大卫·吉尔莫、尼克·梅森、理查德·莱特的隔阂、冲突、分别、重聚,并将这背后种种充满张力而又不为人知的细节串连起来——性格迥异的乐手之间冲突激烈,饱受痛苦纷扰,而灵感和创造力却始终能从中迸发,成就他们音乐中的深刻与复杂。


47


《寻踪敦煌古书<金刚经>

——世界纪年最早的印本书籍》

(英)吴芳思(英)马克·伯纳德 著

袁玉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本书以客观、冷静、真挚的笔触,并配与珍贵的插图,从人文、历史的广阔视角,涵盖中亚考古、佛教典籍、印刷工艺、文物修复等多领域知识,叙述了这部王玠《金刚经》印本重见天日的完整过程。


48



《陈寅恪家史》


张求会 著

东方出版社

2019年11月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示陈寅恪家族二百多年奋斗历程的史学研究著作。全书材料周全详备,考证严谨细致,立论通达公允,文笔流畅古雅。通过讲述义宁陈氏数代先贤的事迹,勾画出中国近代史上这一著名家族的发展脉络,为研究陈寅恪的道德学问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支撑。可以说,这是迄今最好的义宁陈氏家族史,就实际内容来说,也是最好的陈宝箴、陈三立评传。读者亦可藉此知人论世,领略陈寅恪的祖父和父亲所经历的那段近代史风云。


49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美)兰迪·希尔茨 著

傅洁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12月

作者以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讲了一个故事: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时间为脉络呈现给大家的,在阅读过程中,你将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是如何在美国发现并扩散的,从中你将看到影响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种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它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50



《克尔凯郭尔传》

〔丹麦〕尤金姆·加尔夫 著

周一云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

存在主义的先驱、卡夫卡的精神之父克尔凯郭尔的重要传记,尤金姆·加尔夫用充满活力的小说笔法将传主的生平、创作、思想和情感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在所有已经付诸笔墨的关于这位高深莫测的丹麦哲人的作品中,这部传记是全面而通透的克尔凯郭尔生平描述。这部书于2000年在丹麦一问世就被称为重要的文化事件,获得众多好评。


THE

END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 | 杨庆祥:小说与电影的互动生成

文艺批评 | 赵牧:在纪实与虚构之外 ——从“非虚构”的概念悖论说起

文艺批评 | 黄平:《应物兄》的文学史时刻

文艺批评 | 双雪涛、鲁太光:纪实与虚构——文学中的“东北”

文艺批评 | 李陀:“穷二代”形象及复兴现实主义——细读班宇《逍遥游》


 


 

本期编辑|掉了脑袋的鬼

图源|网络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