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伊丽莎·希特曼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导演: 伊丽莎·希特曼

编剧: 伊丽莎·希特曼

主演: 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娅·莱德 / 西奥多·佩尔兰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0-01-24(圣丹斯电影节) / 2020-02-25(柏林电影节) / 2020-03-13(美国)

片长: 101分钟

又名: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 绝不、很少、有时、总是







预告短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3058hb9ydl  







导演简介







 



伊丽莎·希特曼

(Eliza Hittman)

伊丽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弗拉特布什,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电影与影像学院,艺术硕士,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


2008年,自编自导个人首部短片《A Lumiere》。2011年,自编自导的剧情短片《永远开始的此夜》入围第27届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短片单元最佳短片 。2014年,凭借自编自导的剧情影片《感觉就像爱》提名第24届哥谭独立电影奖雷·宾汉姆最佳突破导演 。2017年,自编自导的青春影片《沙滩鼠》在美国上映,凭借该片获得第33届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导演奖 。2020年2月29日,由其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获得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







剧情简介







一部由美国女导演伊丽莎·希特曼执导的女性堕胎题材电影。影片的灵感来自于发生在爱尔兰的一场因遭医院拒绝堕胎而导致流产死亡的悲剧事件。电影近距离刻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农村两个少女的故事。在意外怀孕后,Autumn和她的表亲Skylar在家乡遭到了不友好的对待,于是两人启程前往纽约,进行了一场跨越州际之旅。







精彩影评







The Playlist·导演访谈录



问:这部电影比“沙滩鼠”或“像爱一样感觉”传达了更多的信息。那是故意的吗?


答:我认为这个故事更多的是按照传统英雄的经历进行的,对于这个年轻的女孩来说,她是一个与世界抗争,正面临着阻碍她合法流产的非常现实的障碍。从本质上讲,这是要传达的信息是,在纽约市以外的地区,患有子宫的妇女和妇女很难流产。我尽力避免制作更多由消息驱动的作品,但是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关于这些障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问:女孩生活中的另一个重大障碍是男人的不断入侵。您为什么要在电影中做出如此不可避免的表现?


答:在英雄的旅程中,通常会有一个敌手,是主角要与之抗衡的力量,而我并不想那样。我不想探讨这个问题,我不想探索谁怀孕了她,这不是电影的目的。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她寻求合法堕胎的过程],而不是使用传统的对抗剂,我当时正在考虑以对抗性的方式探索环境,而成为一名年轻女性的大部分目的就是学习导航和转移了男性的注意力并最终使其变得不敏感。因此,这就是我正在发挥的作用,正在他们一直感觉的环境中建立这种张力,并希望观众(男性观众)能穿上鞋子,对自己的感受有更深刻的认识。



问:我想分析Skylar对Autumn说的一句话:“你难道不希望自己是个男人吗?”


答: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阐述女性没有权力控制自己身体的这个事实,而且她们还面临着本质上由男性一手造成而无处不在的隐形障碍,所以这部影片是关于自主权、妒忌和权力的。男人似乎决定了女人可以拥有何种生殖保健权利。


问:你为什么拍摄这些青春成长题材电影呢?


答: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但我真的没有一个好答案。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认为没有多少电影能探讨成长的孤独感,而且我认为即使电影是关于年轻人的,我也认为它们与成年人密切相关。我认为成年人可以轻松识别这些年轻角色的痛苦。我想关于青年题材电影有可取之处,它们总是适合所有人。



问:你的三部电影都是关于父亲或父亲缺席的话题。彼此有什么联系?


答:我认为在《沙滩鼠》里主人公的父亲意味着这类男子汉的期望,他一旦去世,主人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尽管实际过程很复杂,而主人公也没有完全接受自己。关于性倾向这一点,他父亲的死去意味着他获得解放。在《感觉就像爱》中,男主角只是不了解女主角,你知道吗?你一定会感到那部电影中消失了一个具有母性的人物。透过他们的紧张情绪,你会感受到更多失落感。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他实际上是一位继父。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在披萨店的餐桌上显露出来。




豆瓣·店长


《从不》的剧情很简单:意外怀孕的17岁少女Autumn在发现宾州法律规定必须有一位家长知情才能堕胎之后,和关系亲近的表姐Skylar踏上了去纽约堕胎的旅程。


在美国多个州通过反堕胎法案的大背景下,《从不》中未成年意外怀孕和跨州堕胎的剧情很容易让本片显得像是一部“观点”电影。然而,虽然《从不》是一个关于堕胎的故事,它也确实触及到女性身体掌控权等一系列议题,这部影片却是一部并不激烈也并不血淋淋、人物描写大过观点表达的作品。


它没有抗争和碰撞,没有戏剧高潮,没有真情告别和最终和解,没有《朱诺》的美式温情,也没有《四月两周三天》的粗粝沉重。《从不》更像是从两位少女人生的录像带中节选了几天几夜,以近距离但保持克制的视角观看她们的生活和旅程,不刻意营造狗血也不忽略任何细节。这样的观察让被放在特写之下的两位少女有了不似电影角色的真实感,我们也得以被邀请进入她们的,体会她们寡言少语下的不安,和面对高压事件的一次次情绪涌动。



尽管Autumn形象的树立过程精准而高效,她整个人物最为重要的前情却被有意地完全隐去,即这场意外怀孕是如何发生,以及孩子的父亲是谁。当我们进入这个故事时,Autumn已经怀孕一段时间,而以她有些沉默和自我封闭的性格,是肯定不会告诉我们这些看客她最想闭口不谈的秘密的。


这样缺失了一块拼图的人物画像,为观众制造了一些萦绕周身的神秘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因此不再是关于一个女孩堕胎的前因后果,而变成了关于Autumn这个具体的真实存在的普通人,在做出堕胎决定后生活经历的一切方方面面。这个故事,由此不再去追问行动的原因,而只把镜头对准行动本身。


Hittman在访谈中的一句话或许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她为什么选择隐去这些背景:"It's no one's business but hers." 这是Autumn自己的身体,也是不容其他任何人参与的只属于她的决定。所以,她才会在知道自己怀孕之后,以一种原始而暴力的方式刺破身体穿上鼻钉。这是一个同时带着自毁和自爱的动作,Autumn急迫地宣示独立,宣示对自己身体的唯一掌控权。



虽然《从不》涉及对性别政治的讨论,它仍然是一个重视人物多过传递信息的故事,它做不到对女性议题讨论的面面俱到,也不是一次强有力的发声或者批判。过于强调本片的女性主义标签,可能会略微有些偏移重点,在整个故事中,《从不》没有为任何主角的行为定性,既没有指责搭讪男孩的行为,也没有批判Skylar出卖色相换取金钱的举动。


它更像是一次平静的叙述,捕捉少女们这几天中经历的一切。这些身为女性所感受到的威胁,不是作为宏大主题在此进行讨论,而是这两位我们要进行角色研究的主角们身份的一部分,是她们当下行进着的日常:危险的目光藏在每一扇门和窗后,地铁的门每开一次都要马上惊醒,把所有陌生男性一概当做坏人处理,时刻清醒,时刻保持警惕。对于女性观众而言,这种体验真实到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而对于男性观众而言,这或许是他们最需要去尝试理解的感同身受。




豆瓣·sweet tea


困境,整个影片里女性似乎一直都处于困境之中,而这个困境就好像女主下的那一盘已经输掉的五子棋游戏,每当女性陷入困境时,似乎怎么走都已成败局,当她们没有钱,连车票都买不起时,纵然是skylar也只能让搭讪的男生得逞来换取借钱的机会,这几乎是一些困境中的女性不得不向经济更占有优势的男性妥协的代表,也是一次对男女之间不平等权力地位的直接描摹,而我似乎能想像到未来当她拒绝男生进一步发展的请求后,会被理直气壮骂一句“slut!”,这些微妙的黑色毒药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忍受,autumn不会挺身而出把违心和男生亲吻的kaylar拉走,就好像她们不会因为每天被强行亲吻手背而扇猥琐男一巴掌然后转身走人,也不会因为地铁上的猥琐男的行径去揍他一顿,她们最多只能对这些细小的恶意竖起自己的中指,可谁知这些男性看到她们的退让之后会不会扬起他们的嘴角然后轻蔑的叫一声“slut”?就如同棋局输掉后游戏机所发出的那一声声刺耳的嘲笑?


另外,很多人也注意到她们随身携带的那个大箱子,大家都会不解,为什么一次短暂旅行需要带如此沉重的箱子呢?其实根据导演伊莉莎希特曼自己的解释来说,她读过《纽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前往纽约堕胎的女性文章,据说她们总是把行李箱塞得过满,而片中的大箱子的寓意也就十分明显,象征着女性无时无刻受到的重压,当然,我的个人意见还是觉得这个设定略显生硬并且意图太过明显。但到底为什么前往纽约的女性会把行李箱塞得那么满?答案无从而知,可能是出于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茫然无措,也可能是因为防备的习惯使然,但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个大箱子就像一把枷锁,在autumn和skylar前行的道路上细细微微地拖累着她们。



所以,《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关于女性觉醒奋起反抗的故事,有的人会抱怨为什么autumn和skylar到了最后也没有作出什么表达觉醒精神的行为,他们忽略了一件事,autumn和skyler在纽约所经历的某种程度上就是她们的日常,地铁上的猥琐男和搭讪男并不比大叫着“slut”的男同学和强行与autumn的发生性行为的男生更令人窒息,她们不能也不会因此做出激烈的反抗,她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力的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堕胎这件事会成为autumn人生中的一段不会再提及的秘密与隐痛,而这个隐痛不是独属于autumn的,它也属于其她那些不得不堕胎的女孩,也属于每一个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在路上前行的女性,它,属于社会里每一个隐忍的受害者。《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不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女性凯歌,它是一段密不透风的痛觉体验,青春期里一段尘封在心底里的秘密经历,一段不寻常的生活剪影。


堕胎对autumn来说是青春期的又一道巨浪,而值得庆幸的是,她存活了下来,结尾,autumn靠着车窗轻轻的闭上眼睛,明亮的光覆盖在她的身上,虽然在以后,还有更多的巨浪在等待着她,但至少在这一刻,光重新照进了她的生活。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性别为本 (On the Basis of Sex)》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了不起的麦瑟尔女士》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妇女参政论者》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小妇人》( Little Women)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82年生的金智英 》(82년생 김지영)


 


 


本期编辑 | 掉了脑袋的鬼 

图源 | 网络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