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黑水》(Dark Waters)

托德·海因斯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黑水

导演: 托德·海因斯
编剧: 纳撒尼尔·里奇 / 马里奥·科雷亚 / 马修·迈克尔·卡纳汉
主演: 马克·鲁弗洛 / 安妮·海瑟薇 / 蒂姆·罗宾斯 / 比尔·坎普/ 维克多·加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9-11-22(美国点映) / 2019-12-06(美国)
片长: 126分钟
又名: 追击黑水真相(港) / 黑水风暴(台) / 黑暗水域 / 空转 / 演习 / Dry Run / 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


导演介绍



托德·海恩斯,美国电影编剧、导演,是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主要人物。在高中时代,海因斯就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自杀》(1978),这是一部描写青少年生活的短片。在布朗大学上学期间,他又执导了影片《刺客:关于兰波的电影》。在获得了艺术与符号学的本科学位后,年轻的海因斯来到纽约,并成立“机器制片”,一个专门支持独立电影拍摄的非赢利性组织。1987年,《超级巨星卡朋特》一片使海因斯真正开始获得人们的注意。这是一部关于超级歌星和厌食症患者卡彭特的生与死的心理纪录片。影片中混合了尖锐的讽刺,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令人惊异的同情。海因斯的风格也在这部影片中明确的体现了出来,打乱了的叙事结构,尺度大胆的犯罪与色情描绘,富煽动性的节奏控制,使得他的影片好评与正义并存。


1991年的《毒药》同样延续了海因斯的这一风格。这部改编自法国作家吉恩·吉耐特的影片把对艾滋病患者的被排斥,死亡和一场同性之间的凄婉的爱情故事奇异的混杂到50年代科幻恐怖风之下。1995年海因斯拍摄了《安然无恙》,一部描写了艾滋病人极度绝望和孤立感的影片。1998年海因斯又拍摄了《天鹅绒金矿》,这是一部向迷幻摇滚年代致敬的影片,充斥着性错乱的描写。2002年的《远离天堂》则为海因斯带来了第一次主流意义上的成功。这部描写同性恋者家庭生活的影片获得了当年的多项奥斯卡提名。2007年,海因斯推出新作《我不在那儿》,其标新立异的形式为影片赢得了无数好评。


剧情简介


企业辩护律师Robert Bilott,和一家化学公司“DuPont de Nemours”(杜邦集团)的真实故事,他被牵涉进了这家公司的一起环境诉讼案中。在接这起案子之前,Bilott曾为这家公司辩护过,后来有个农民联系他说,正是这家公司要为他家牛群无法解释的死亡负责,于是Bilott开始和这家公司做斗争,试图不惜一切代价解谜,这场官司也揭露了几十年来杜邦公司化学污染的历史。



预告短片



精彩影评


与以往的社会事件改编影片中经常呈现共同努力的群像不同,本片的立足点很精准地落在了Rob这一个体身上。从头到尾,它完整而专注地讲述了关于Rob这一个人的情感、生活的转变……当我们已经切身进入到了Rob这个小人物的生活中时,我们便已经随他一起被置于孤立无援的冰冷案件中,开始与他共同踏上了这场煎熬、漫长、久无天日的对抗征程。


虽然主角的性格是温暖的,但是全片的整体氛围却是冷清克制、深沉压抑的。冷色调的粗粒胶片风格搭配上时而低沉轰鸣、时而细腻哀伤的配乐,构建了一种冰冷和无助的氛围和情绪。而贯穿全片的不停延展、不可阻挡的时间轴,则克制地给了整个案件进程定义了坐标。



除了影像质感、配乐外,影片的一些有关于人物关系的镜头构图也堪称典范,将人物的对峙关系、边缘境遇做出了教科书式的展现。在整体节奏感上亦是环环相扣,两个小时的片长内虽然令观者一次次在生理上能感受到时间在不断进展,但是每当观众觉得案情会套路般地结束时,时间轴的无情碾压以及案情一次次超脱我们预期、打破体制的进展又会刷新观众的观看动力。


不过本片的最大立足点,即专注于个体小人物,却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成为了制约本片格局的最大因素。当视角被确定为单方面后,故事的讲述者便可以通过一些私人化的细节、情感塑造,最大程度地使观众移情,但同时也代表着失去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以及更为客观的呈现。



本片在整体风格上的克制与压抑,某种程度上对客观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微妙补救。但是在人物的展现上,却难以避免地出现了群像单薄、向主角靠拢的局面。另外,在关于“探寻真相”方面的社会题材影片中,移情于观众、或多或少地编织一种令人沉溺的“情感假象”总归是会削弱真实的力量。另外,再考虑到2019年奥斯卡颁奖季的对手实力格外强劲,《黑水》在竞争中遗憾哑火也并不意外。


但是无论如何,“绿巨人”马克·鲁法洛作为“超级英雄”的这一次“下岗再就业”是值得肯定的,塑造Rob一角仍不改“英雄”本质,成为了一名深入人心、令观众共情的“平民英雄”。



而《黑水》尽管落选颁奖季,但它仍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警示着我们保持一种理念:永远保持理性地质疑,凝视着我们身后所处的体制,不放弃每一个寻求真相之光的契机,即便我们都是平凡人。


——公众号“电影岛赏”·东东弗斯


Tennant只是一个小学学历的农场主,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地位,自己的牛死了只能埋起来或者堆起来烧掉,他连看环保署对于自己农场环境调查报告的权力都没有,多次去杜邦公司反应人家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自己去找律师,回来后自己的家还被闯入销毁证据,抱着枪睡在屋外只为杜邦公司的直升机再来时能够反抗……就是一个这样的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连最终的结果都没有等到。从一开始他就对Rob说,国家、政府乃至这个体制,都不可信,能够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如电影里所说,一个农民掀起不了多大的风浪。他要么身无分文的死去,要么让杜邦公司继续掠夺他的家园。



自从二十多年前Tennant走进律师事务所的大门,Rob花费了近二十年,只为让杜邦公司付出应有的代价。他在档案库里埋头寻找,也因此落下了病根;他在审讯室里盘问杜邦公司董事长七个钟头,却在临走时为自己的车打火时担惊受怕,他怕自己被伤害;他埋头于此二十年,疏离了自己的家庭,他不知道妻子的弟弟进了戒毒所,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模仿母亲的签字;他收集了69000份血液样本,却因为进程缓慢受了七年的辱骂;工作上没人愿意找他,以至于薪酬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他依旧坚持到底。



为了这次起诉,Rob花费了二十年的光阴,搭进去了自己的健康,缺席了自己的家庭,疏离了妻子、孩子、母亲,曾经的人们责骂他起诉杜邦公司,后来人们开始责怪他自己没有等到任何结果,即使当初为了血液样本每个人都获得了400美元。


整个体制都被操控了,任何人都不可信,国家不可信,政府不可信,体制不可信。科学小组对于污染物安全标准信口雌黄,自己为了研究人民血液样本只能通过金钱“交易”;政府不断索取各种费用想让自己知难而退,杜邦公司明目张胆撕毁协议却无人指责。



其实最后的赢家依旧是杜邦公司,它从头到尾的赔偿甚至都不及自己一年的利润,如今它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曾经的化工污染也逐渐被多数人淡忘。但是对于那些普通人呢?Tennant与妻子双双患癌,临终前数年身上就已经长满烂疮,至死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赔偿;Bucky Bailey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从出生就带有的缺陷已经跟随了他一生;Rob穷尽半生也只争取到了当初少数受害者的利益,现在可能依旧为此奔波,但是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可是这对于杜邦公司来说无关痛痒,甚至可以权当没有发生过,我们最应该怪罪的,其实是这个唯金钱与权力是从的体制。


——豆瓣·密言


影片的话题意义超过艺术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通过电影对社会和法制加以推动的杰出代表是韩国的《熔炉》,它直接推动政府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美国电影人也喜欢把一起起事件搬上银幕,让观众了解事件的始末,这无疑会加强民众对政府和公司的警惕性和监控。而且美国是个案例法的国家,作用就更大了。真正好的现实题材电影是需要制作者从骨子里坚持现实主义的,我们这里可能有现实题材,但目前来看还缺乏现实主义。


影片的表现手法也比较普通,一般观众容易觉得无聊,即使对于喜欢这类题材的观众,最后半小时也很差强人意,因为影片没有做到情绪上的连贯性。如果说前面一个半小时通过一系列细节让人的情绪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那最后半小时就往下滑了,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高潮。导演和编剧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安排了比洛特夫妻吵架、晕倒送医的戏份,但故事进展到这样的环节,观众已经无法被主线之外的情节吸引。



此外,部分情节缺乏说服力,如一开始比洛特律师接下养殖场的案子,影片交代的动机是乡情,并且使用《乡村小路带我回家》来渲染情绪,固然感人,但理智上缺乏说服力。又比如最后半部分,角色们全部处于等待状态,而等待的结果是杜邦公司反悔,作为一名资深律师,难道一开始没想到这一点?影片中比洛特把责任都推给了政府和杜邦公司,这都是情绪上的宣泄,如果影片在前面作出一些技术性的交代如杜邦公司的律师找出了法律漏洞留作后路,那杜邦公司的突然反悔就有说服力很多。


——豆瓣·蠡湖野人


如果只看题材,你很可能会想当然地以为《黑水》是类似《聚焦》、《惊爆内幕》等黑幕曝光类影片,讲的是正直的主人公如何不畏艰难与险阻,把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庞大企业和机构犯下的罪孽公之于众,并绳之以法的故事。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那么只能说,你猜对了开始,但猜不对结局。


《黑水》的确关于一个庞大企业的黑幕,也的确有那么一位正直的主人公——马克·鲁法洛饰演的律师罗伯特·比洛特,要把化工行业的巨头杜邦多年来蓄意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对人体会产生巨大伤害的致癌物质,并且把这些致癌物明目张胆地排放在河流当中。这种可怕的致癌物,就是后来震惊世人且臭名昭著的“特氟龙”。



像过去那些同类题材影片一样,《黑水》开始得四平八稳。罗伯特收到了一个无利可图的案子,与其说是案子,不如说是义务援助,而这件棘手的案子的对头,恰恰是他所在的律师行多年来的主顾杜邦集团。当神秘的PFOA逐渐露出水面,当“特氟龙”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在一系列无可辩驳的取证过程当中水落石出,预想中英雄的乘胜追击和胜利凯旋却并未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希望的落后,一次又一次的茫然和无助。无声但却极其醒目的,则是那充斥整个银幕的黑色和上面那一行注明了年份的白色小字。



从罗伯特第一次从受害的农民泰南特手中接下这件案子的1998年,到最后这起案件终于开庭审理的2015年,罗伯特向巨人发起了一场正义的战争,但第一场战役却在17年后才真正打响。在那漫长的17年里,《黑水》表现的是早已不是罗伯特如何调查取证,去证明“特氟龙”的危害和杜邦集团的蓄意“投毒”,而是在表现当事实早已不容置辩时,拥有权力和财富的工业巨头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利用自己的金钱和影响力,让自己逃脱审判和制裁。


与之对应的则是,孤身一人的罗伯特如何在漫长的取证过程中被消耗殆尽。他失去了自己原本优渥的薪水,失去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健康,连启动一次自己的汽车,都要提心吊胆。巨人岿然不动,英雄却遍体鳞伤。



这又是一个“我们知道他们在犯罪,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犯罪,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在犯罪”的无力故事,即便在号称司法公正、政治民主的美国,像杜邦这样的巨头依然可以找到法律的间隙,钻政府监管的空子,到头来,能挽救无数受害民众的人,依然只能是民众自己。


最后,3535名受害人分别起诉杜邦,后者为此支付了6.707亿美元的赔偿。但在漫长的17年之后,你甚至不会感到多少正义得彰的胜利喜悦,更多的可能是和罗伯特一样五味杂陈的无奈与酸楚。杜邦拿出了利润的一个零头为罪过买单,但致癌的“特氟龙”,却永远留在了99%的人类的血液当中。


——豆瓣·时间之葬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聚焦》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华盛顿邮报》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绿皮书》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纪录片《美国工厂》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我不是药神》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法国梧桐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