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纪录片《美国工厂》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中文名:美国工厂
外文名:American Factory
出品公司:Netflix
发行公司:高地制片公司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朱莉娅·赖克特
制片人:史蒂文·博格纳尔
类型:纪录片
主演:曹德旺
片长:115分钟
上映时间”2019年8月21日(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精彩预告
剧情简介
《美国工厂》是一部 Netflix 原创纪录片,由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Participant Media 出品,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斩获艾美奖®的朱莉娅·赖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纳尔(《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A Lion in the House》《正观“红色”》)打造。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深入研究了后工业时代的俄亥俄州,一位中国亿万富翁在当地一家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中开设新工厂,并雇佣了 2000 名美国蓝领工人。随着高科技中国企业与美国工人阶级产生冲突,最初的希望和乐观遭受了挫折。
人物介绍
曹德旺
福耀玻璃创始人,董事长。2015年,福耀玻璃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代顿市投产,雇佣两千多名当地员工,为当地带来大量工作岗位,也带来巨大经济冲击。
王
窑炉工程师,18岁就进入福耀,已经在结晶炉岗位待了20年。他在代顿市工厂经常忙到顾不上吃饭,而且远离亲人只能通过微信与家人互诉衷肠。经过努力,小王终于在带有草坪的大房子里迎来妻儿团聚,也和当地工人交上了朋友。
鲍比
鲍比在通用工作了15年,通用工厂关闭后,他几乎一无所有,当获得福耀的工作后,热泪盈眶。但是在通用工作了15年的鲍比,之前从未受过工伤,在福耀他经历了严重工伤。
吉尔
叉车工吉尔,她是前通用员工。单身一人寄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身无长物,寄居的地下室里只有电视机和床头柜是自己的。经历了长期失业之后,她进入福耀,重新获得收入,还通过工友介绍,租下看属于自己的房子。
肖尼亚
玻璃检查员,她在通用的时薪为29美元,当她从通用失业后,失去了房子、车子,甚至无法给孩子买鞋。现在虽然在福耀的时薪仅为12.84美元,但她觉得总比没有任何收入要好很多。
独家影评
《美国工厂》也许是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纪录片。尽管两位导演的立场是含蓄的,且影片涉及不少美国工人生活艰难的段落,但在它平实的拍摄风格和技巧下面,仍然透露着一种难以掩饰的喜剧感。这种喜剧感首先来源于劳资双方的会错意。一方面,中国资方赴美开厂,试图输出先进经验来“拯救”美国失业工人,扭转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工人态度从感谢到不满的转变,他们为捍卫本土化的劳动待遇而展开组建工会的斗争。《美国工厂》在某种程度上把冲突呈现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影片的结尾,导演通过交叉剪辑呈现了一幅中美两国工人按同一潮汐方向流动的景象。这似乎暗示着不同地域工人阶级的共同命运。只是这种命运在纪录片中并不表现为国际主义斗争,而是在自动化技术威胁下的被动集合。
——《澎湃新闻》
美国工厂》将镜头对准了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建立的首家旗舰级海外工厂,通过对大量厂内真实场景的忠实记录,聚焦了企业文化、工人福利、劳资关系、国际分工体系等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议题。观众透过《美国工厂》这样的纪录片,看到中美两国的管理者与工人,是如何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生产实践中对话与交锋,在摩擦与磨合中探索出一条新的国际合作路径。影片也说明沟通或许会面临障碍,合作难免会发生龃龉,但只要双方能够拿出诚意与耐心,就能解决问题,互利共赢。
——《中国青年报》
从纪录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份期待在拍摄、制作过程中逐渐转化为了困惑,也部分代表了当地居民和工人们的复杂情绪。即使心理上有所准备,镜头前的“文化鸿沟也比预期的要大得多“,作为资深纪录片导演,伯格纳很善于从个体视角来捕捉中美两国的经济模式和文化背景差异,而如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那就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不安感“。正如影片中的一位非裔工人,失业一两年后才找到这份工作,虽然工资薪酬只有过去的一半,但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比起劳保福利,随时可能再度失业的不稳定感,才是他们更加惧怕的。这种对工作岗位的珍惜,美国劳工阶层很亲切,就连奥巴马夫人米歇尔都坦言,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养活一大家子太不易了。尤其是身处“锈带”的底层民众,丧失工作就意味着卖掉车子、房子被银行收走,只能蜗居于亲友的地下室里,更遑论尊严。
——豆瓣·Luc
《美国工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现实写照。该片以美国工业骄傲——汽车业为切入口,表现了通用等公司放弃成本过高的本土工厂转向海外,俄亥俄州不得不招商引资,迎来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曹德旺的福耀集团着眼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再结合美国能源、税收等方面优惠,利用通用的厂房和员工,生产拳头产品汽车玻璃,成为美国乃至北美汽车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片虽用浓墨重彩描绘中美员工在性格、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与包容,故事内核却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
——《新民晚报》·吴建
或许你想看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性别为本 (On the Basis of Sex)》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 | 好大的风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