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 | 宗培玉:异空间、知识叙事和鱼在水中的分身——论《应物兄》的长篇叙事艺术探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编者按
写作《应物兄》花费了李洱十三年。这部作品和它的创作历时一样,包蕴了纷繁复杂的时代面貌。它既让我们感到熟悉,又时而陌生得诧异;既有对经典文学的致敬,又在新的层面探索如何回应时代的症候。本文通过对《应物兄》叙事艺术的探索,从异空间、知识叙事和鱼在水中的分身这三个角度探讨。挖掘出小说中独特的叙事实验所带来的特殊的意义生长方式,以及作为应物学的知识叙事是如何对信息泛滥时代里小说有效处理知识进行实践探索。尤其是那个“鱼在水中”的分身叙述人,它所打开的小说精神世界,其丰富性让我们惊叹的同时,或许将从规则上改写后来者的叙述。本文作者以叙事为中心脉络,整理出李洱埋藏在《应物兄》中丰富复杂的思想世界。为我们理解李洱和他的《应物兄》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本文原刊于《文艺论坛》 2019年03期,感谢宗培玉老师授权“文艺批评”发表!
宗培玉
诞生于2018年底的《应物兄》,以其传奇身世在文坛备受瞩目。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一部打磨了十三年的长篇小说,李洱对它是有期待的。上下两卷凡1042页,85万字的煌煌巨制《应物兄》,其呈现的思想之复杂性和丰富性,叙事艺术之挑战性和实验性,让大家倍觉惊艳。发表出版至今,广受讨论,并频频占据各重量级奖项之榜首。有人认为它“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著名作家兼批评家李敬泽称它“有辽阔的阐释空间”。
直面当下,尤其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应物兄》的写作是一次面对困难的挑战。李洱自己也承认相对门口有千年不变石狮子的曹雪芹写作时代,现在的写作更困难,现实流变不居,信息瞬息变幻。然而,《应物兄》依旧准确把脉和呈现了当下时代的总体性状况。那么,李洱是怎样应对这个挑战的?《应物兄》有着怎样丰富复杂的思想世界?他的叙事艺术呈现了怎样的特别?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它?它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它贡献了什么?
无疑,《应物兄》充满魅力,是一个晶体,有多个切面。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穷尽对它的思考,本文主要围绕它别有创制的叙事艺术来进行讨论。
01
时间缝隙里的异空间
魏微在评价《花腔》形式的成功时曾认为副本的引入是李洱的一个卓越发现,她说:“副本的引入,使李洱真正得自由了,那是一种上天入地的自由,最局促的地方他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小说里,我们得以见识了一个人怎样自在地出入于文本间,好比足球场上他打的自由人位置,穿针引线,闪入闪出,以一己之力盘活了全场。而那边,主干叙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葛任之死确乎是个难题。这边厢呢,各个时代的证人、证据都到齐了,一时间嘁嘁喳喳,人声鼎沸,大家各说各的,矛盾摩擦在所难免。各式史料:书籍、报刊、信件、回忆录、地方志……一样样摆在面前,凑得成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史。另有各式文风、腔调:温婉的、睿智的,文青腔、泼皮腔、民国腔、文革腔、改革开放腔……就这样合成了一本《花腔》”。【1】《花腔》的副本,使历史当下汇作一处,魏微形容李洱有了副本“就要什么有什么,简直招一招手都能带来一片云。”那么,被称为“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的《应物兄》的形式,李洱发现了什么?
这是时间的缝隙
填在里面的东西
需要起新的名字
在骨头上锉七孔
这不是在做手术
也不是为了透气
是要做一支骨笛
(第87节)
这是一首芸娘在姚鼐先生课堂上随手写下的诗,被先生妥帖收纳于他专门装学生听课或讨论留下的废纸的蓝布口袋里。我想答案应该藏在这首诗里——“时间的缝隙”!正是这些时间的缝隙,将时间化为空间的概念,在时间主轴之外演绎一个个精彩的异空间。文德能在讲他一直想写的“沙之书”时也提到了这个“时间的缝隙”:
他想写的书就像一部“沙之书”。沙子,它曾经是高山上的岩石,现在它却在你的指尖流淌。这样一部“沙之书”,既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回忆,也是在空间的一隅流连;它包含着知识、故事和诗,同时又是弓手、箭和靶子;互相冲突又彼此和解,聚沙成塔又化渐无形;它是颂歌、挽歌与献词;里面的人既是过客又是香客;西学进不去,为何进不去?中学回不来,为何回不来?(第89节)
正是这些时间缝隙里的异空间,是李洱在小说的时间主线之外呈现了《应物兄》的丰富深邃。因此整部《应物兄》的大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故事时间主线加无数个应物赋形的时间缝隙——异空间,组成了小说的时空共同体。
大凡好小说都这样,越是内容浩繁,形式却越简洁明净。譬如《红楼梦》,讲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可围绕这条简单的故事主线,曹雪芹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无法穷尽的《红楼梦》世界:几个大家族的兴衰,一大群美丽可爱的女性,一整部大观园世界的百科全书。譬如《应物兄》,我们知道它的故事也非常简单:济州大学拟建儒学研究院引进海外儒学大师程济世,著名教授应物兄因此作为召集人游走政、商、学乃至市井各界来负责操办。从应物兄接到任务开始执行到自己发生车祸,时间正好从春到冬大概一年。然而在这短短一年的故事时间里,《应物兄》为我们呈现的,却不仅仅是当下全球化时代里含括官场、学院、市井各界的斑斓丰盈烟火鼎盛的全息生活,还有这个时代人们遭遇的精神困境、从晚清、民国直至当下的百年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图景、甚至包括孔子、老子、柏拉图等的中西方几千年的文明思想,真可谓恢弘辽阔驳杂深邃。
我们试举一例说明。小说第一节以“想好了吗?来还是不来?”这句应物兄自己在演练对费鳴的游说之词开始,交代小说的主线故事:校长葛道宏让应物兄筹建儒学研究院,并且把他的办公室主任费鳴塞进来。应物兄遭费鳴攻击,却不得不遵照校长旨意劝说费鳴。然而从应物兄约费鳴谈这件事到两个人见面正式开始谈,小说已经到第14节、第102页了。在这故事主线被一再延宕的十四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具体参见附表)
附表:第1-14章主要内容及出场人物
如表所示,我们看到这十四节里共出场了27个小说里描摹清晰传神的人物,同时二里头姚鼐先生的夏代生活、美国黄兴办公室放的海昏侯墓出土的镜子复制品、俄罗斯街头的合影伟人、商铺林立的春熙街和街角高大梧桐树上的“女吊”、古济城城墙、孔子、《诗经》和舍勒(德国现象学家)、电台主持人和嘉宾谈房中术时插播的毛驴和林肯轿车相撞的新闻、土耳其的海泡石、应物兄朗月的偷情、姚鼐、倪德卫和程济世的学术争论、商场同时播放的应物兄多个访谈节目、远古谈恋爱的男女大象纷纷涌来,古今中西当下历史、诗词曲赋学术论文、政商学研江湖市井,它们透过时间的缝隙,在异空间里枝蔓横生、绮丽丰盈、活色生香。而且随时等待李洱调遣,纳入叙事的线性主轴。从第一节到第十三节,故事主线时间只是从应物兄家里下午两点半不到推进到当天铁梳子餐厅包厢的晚饭时间,直到小说第十四节,应物兄才终于完成第1节里的约定,把费鳴叫到家里谈儒学研究院的事。在这102页的十四节内容里,虽然情节主线只推进了一小步,但影响故事发展方向的人物、线头都已在异空间里被随物赋形,应物而生了。多么奇妙的时间缝隙里的异空间!它们不仅使缓慢的主线叙事悬念迭起花团锦簇,万物流动共生,也使不同空间跨越融合,互为镜像,又叠床架屋,一若章学栋形容孔府建筑艺术的“钩心斗角”,构建起《应物兄》的庞杂深邃。
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航海技术发展,使人类经历了从陆地时代到海洋时代的第一轮空间革命。包括国家、主权、领土范围等各种各样的观念和知识,都因为空间革命而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各种文明的冲突融合自那时也浩浩荡荡开始。如今随着智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5G展现的未来生活图景,黑洞的捕捉、四维空间理论普及,人类的空间概念遭遇再一次颠覆性革命。这一轮革命将把人类带向哪里,将对我们的文学、整个人文学科乃至人类文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是未知数。然而在《应物兄》里,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新一轮空间革命已经作用于小说叙事美学。
《应物兄》作者李洱
这些和新空间概念里的四维空间、平行空间一样存在于《应物兄》主轴时间之外的异空间,使小说叙事呈现出对瞬息万变的当下的强大表现力,对纵深历史的自由把控力;使小说保持了开放的状态,叙事获得了最大意义上的自由。李洱仿佛得到了一件神奇法器,虽处大众传媒高度发达时代的信息风暴中心,却可以自由穿梭于当下生活的各个场域,驰骋于无论中外的历史纵深,在全景描摹当下生活中传递厚重历史,让我们既一脚踏入当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也深情凝视百年甚至千年的文明嬗变史。
同时,在简单的故事主线之外安排细节推进叙事丰富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个古老问题。现代惯用的是意识流手法,但李洱不愿意简单套用意识流的技巧,而是致敬《红楼梦》等古代经典,命名他的叙事美学是“时间的缝隙”,而我更愿意称它为“异空间”。因此,作为“时间缝隙的异空间”叙事美学,是李洱对古典的致敬,也是他对未来的探索。
02
作为应物学的知识叙事
《应物兄》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包含的丰富庞杂的各种知识,不断有人因此称这部小说是“百科全书”式小说。里面涉及的知识领域堪称星空般浩瀚,儒学、道学、佛学、西方哲学、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历史学、堪舆学、艺术、医学、书法,乃至植物、动物、器物、食物等知识,使李洱的博学融通和案头准备被一再肯定和赞赏,但也有人颇有微词,认为《应物兄》驳杂的知识使小说用力分散,降低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在知识泛滥的信息化时代,大量小说里的知识很可能会造成阅读迷失,挑战阅读耐心。那么,《应物兄》为什么要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植入那么多驳杂的知识,使小说呈现一种知识叙事呢?
在一次访谈中李洱说:经常有人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实大于想象。这是事实。但对于写作来说,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任何时代的现实都大于想象。从《诗经》到《红楼梦》到现在,都是如此。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时代的复杂性,超出了任何一个时代。主要是全球化因素的介入以及多媒体对人的生活构成了太大的影响。这对作家,尤其是中国作家来说,是个新命题。你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上,讲故事是作家的特权,但现在这个特权丧失了。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本雅明。他对此有精妙的论述。现在是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读者和作家同时获得某个信息,作家不再能够以惟一的知情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此种情形对作家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我想,在经验高度趋同的时代,讲述某种传奇式的生活、描述某种独特的经验,其意义已经大打折扣。当代作家,必须在黑暗中摸索。【2】基于这样的认识,李洱觉得那种靠所谓的才气写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小说家的准备工作和案头工作,在这个时代格外重要。
不难看出,知识叙事,是李洱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小说家要写出真正当代意义小说的一种实践探索。而且,李洱面对的问题更是在全面卷入全球化信息时代,人们处于知识世界时,怎样去面对人和知识的关系?怎样去处理人的世界中拥塞进来的几近泛滥的知识,如何不被知识淹没,在知识面前保存自己对世界的丰富感受?这是超越文学的人和世界关系的更宏大旨向。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首先是一种认知方法,是作家应物的一种方式。因此我觉得通过《应物兄》,李洱已经给出了他在知识膨胀和泛滥时代如何有效处理小说知识叙事的一种方法——应物。
李洱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
应物有顺应事物的意思也有待人接物的内涵。这里取其顺应事物。《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应物无方,言不执滞。”所谓知识叙事的应物学,简单的说,是指小说中的知识是因为“应物”之需,比如塑造人物的需要、叙事走向的需要,审美价值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经过分析或反省的作家经验,是经过阐释的知识,是及物的,随形而变应物而生。
因此郜元宝说:“创作和批评要想生产有益于人的真知识,首先须及物,须让人在更高更新的意义上‘想到生活’。及物的知识不会满足于碎片化的各自隔绝状态,必须可以彼此融合,互相共享。好比一座大厦,总有这样那样的通道,连通所有房间。”【3】小说通过这种应物的知识叙事建立起和世界的有效对话,小说的意义大厦。
费鳴假装听众打进热线问应物兄:“为什么书名是《孔子是条‘丧家狗’》?” “孔子什么时候自称‘丧家狗’了?孔子说的是‘丧家犬’。”这两个戳到应物兄痛处的问题,引出了他回忆自己和季宗慈关于“狗和犬”区别的对话。应物兄引经据典言辞凿凿,很清晰地为季宗慈讲解了狗和犬的区别,并明确表示用“丧家狗”做书名是不对的。(第6节)但我们看到出版后的书名,知道他最后还是顺应了季宗慈的喜好。这段知识叙事,既让读者涨了知识,增加了阅读趣味,同时也传神勾摹了应物兄的“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应物而不得不累于物,对他的同情油然顿起。而无知又只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出版人季宗慈嘴脸,同时也已入木三分。因此,引经据典释义“狗和犬”,这段知识叙事既是应物(应费鳴的热线问题)而生,然却深意存焉。
被程济世念念不忘的仁德丸子,原来“曲灯老人”是原创者。小说最后一节曲灯老人拉家常一般非常详尽的说了仁德丸子的做法,完全可以作为一道美食做法写入“美食秘籍”,也是非常专业的美食知识叙事。在曲灯老人说完后,
老更头问:“何不把槽头肉一起剁了,一起搅了?”
曲灯老人眼皮抖动着,似乎有些动了感情,但说出来的话却是平静的。就是那句话,让应物兄对眼前这位老人再次刮目相看。曲灯老人说:“做一件事,才能忘了另一件事。”
老更头问:“是您师父教您的?”
曲灯老人说:“师父?我就是自个儿的师父。是我自个寻思着做的。”
(第101节)
这段注解让我们再次审视仁德丸子的做法过程,理解小说一再提及的孔子的沉重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礼失求之野,市井民间恰恰可能还自在的存在着传统断裂后的清韵。这里关于“仁德丸子”的知识叙事来自民间,带有民间百姓知识叙事的特点,但却关涉着小说的精神旨向。
所以李宏伟说《应物兄》的知识叙事 “是小说对真实知识的消化、取用,再与真实的知识真真假假搭配着镶嵌着,关联小说要去什么地方,关涉与之相关的人物的精神肖像,也正因此,才会让我们这些读者津津乐道。”【4】杨帆说:如果说有那么一种作为知识类型的叙事文学,我觉得可以说 《应物兄》就是这方面的文本典范。【5】
“百科全书式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是一种道德理想。借用罗兰·巴特的话说,那是一种仁慈。在小说中,各种知识相互交叉,错综复杂,构成繁复的对话关系,万物兴焉,各居其位,又地位平等。”【6】知识被应物赋形,织入小说肌理,是小说的物质基础,成就小说的丰盈细部,同时激活小说与世界的对话关系。所以李洱说:“罗兰·巴特提出,当代写作需要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趣味。我也忠实于这样的说法。当代作家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创造出新的个人趣味和个人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创造出自己的个人修辞,当然它必须置身于一种与传统的对话关系之内。”【7】
无疑地,作为应物学的知识叙事,是李洱找到的置身信息泛滥知识爆炸时代,作家保持和传统和世界对话的个人修辞。这些经过阐释、经验反省的应物的知识,仿佛艾柯的性感的洛丽塔,使《应物兄》呈现了独特的叙事美学。
03
鱼在水中的分身叙述
很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应物兄》的叙述视角非常复杂。王鸿生老师曾经分析:“作品设置了一种三层嵌入式的叙述视角:叙述者隐身在人物背后;隐含作者隐身在叙述人背后;还有一个“谁”,却隐身在隐含作者的背后。”【8】李洱自己也说:这部作品的视角比较复杂,包括有限制的第三人称,也有内在的第二人称,还有内在的第一人称。这可能是叙事视角最复杂的一部小说,好在它没有影响读者的阅读。【9】确实,复杂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影响我们的阅读。相反,我们读的格外流畅且趣味横生。为什么呢?总结下来,小说里的视角有有限叙事,也有有限全知叙事;有第三人称,也有第二人称,还有第一人称;有外在视角,也有内在视角。是谁,可以有这样一双什么都看得见的眼睛和一个自由出入的身份?
小说在开篇第二节为我们讲述了应物兄成为应物兄的缘起。导师、岳父乔木先生因为爱才硬生生让他留校并教导他:记住,除了上课,要少说话。能讲不算什么本事。善讲也不算什么功夫……日发千言,不损自伤。于是谨遵乔木先生教诲的应物兄,在公开场合就尽量少说话,甚至不说话。随后他却发现不说话的时候,他脑子好像就停止转动了。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提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但是有一天,在镜湖边散步的时候,他感到脑子又突然好使了。他发现,自己虽然并没有开口说话,脑子却在飞快地转动……自己好像无师自通地找到了一个妥协的办法:我可以把一句话说出来,但又不让别人听到;舌头痛快了,脑子也飞快地转起来了;说话思考两不误。
伴随着只有他自己才能够听见的滔滔不绝,在以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长驱直入的思考:只有说出来,只有感受到语言在舌面上的跳动,在唇齿之间出入,他才能够知道它的意思,他才能够在这句话和那句话之间建立起语义和逻辑上的关系。他还进一步发现,周围的人,那些原来把他当成刺头的人,慢慢地认为他不仅慎言,而且慎思。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句也没有少说。
应物兄无意中自通分身术是为了谨遵导师教诲。“记住,除了上课,要少讲话”,就这乔木先生一句话,历史记忆便带着伤痕创痛,复活在了应物兄身上,和应物兄一起汇入当下生活的洪流。应物兄因此宛若一尾时代之河里的游鱼。既是想象的综合,又是记忆的生长。他审慎思辨又藏密深情,以物为兄敬畏万物。他的叙述也是“鱼在水中”(李洱的概念)的叙述,带着纵深处的历史痕迹,同时又和我们现时代戚戚相关。李洱向着我们的时代,带着他理解的全部真实经验来到电脑前,为《应物兄》度身定制了应物兄。正如朱三根给他改名字为应物时所写:“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会分身的虚己应物的应物兄仿佛完成了对读者的致幻,接下来他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上天入地腾挪转移,都获得了合法性。此后,我们就被这个宛若鱼在水中的分身叙述人—— 应物兄一路带进了庞杂纷繁的《应物兄》大世界。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你的性格去北京不合适。”有句话他差点说出口:“先生,您说得对。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我的命运是由别人的性格决定的。”这句话咽下去比较困难,咽下去之后,它在肚子里滚了两圈,他听见自己的肚子咕噜咕噜的。(第2节)
以至于每当想起此事,他会不由自主地用第三人称发问:是他吗?这是真的吗?然后是第二人称:你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先生如此器重?然后才是第一人称:这说明我还是很优秀的嘛。(第2节)
即便是在这个小伙子身上,我们的应物兄也能够感受到一丝善意。(第70节)
应物兄顿时把自己变成一只雨燕。(第74节)
在你倾听的时候,你的目光因为专注而美丽,因为认真而闪耀。你的提问不是为了探听别人的隐私,而是对世界的探寻。。。但是现在,你以倒骑驴的姿势,坐在我的客厅里。你自己出丑,又巴不得别人出丑。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他用眼睛的余光看着她,就像望着一代人。哦,我悲哀地望着一代人。这代人,经过化妆,经过整容,看上去更年轻了,但目光暗淡,不知羞耻,对善恶无动于衷。(第76节)
应物兄记得,读了这首诗,他顿时手足无措。他觉得,自己对吴镇等人加入太和,心中难以平复的不满情绪,是不是被程先生想到了?他认为这是程先生对他的提醒。《中庸》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我做到了吗?我学儒学这么多年,怎么还沉不住气?“俟”者,视时而动,伺机而动,谋定而后动。急急急,你急个什么呀?(第81节)
“Mr.Ying 这就出来。”哦,如果没有记错,在这个家,这是第一次有人叫我Mr.Ying;如果没有记错,这也是我第一次称自己为Mr.Ying。(第93节)
仿佛看到“戏精”上身了吧?我们眼角有泪眉梢有笑地跟着他逛完《应物兄》的大花园,还搞不清楚到底是谁在说在看,谁在和我们说话,带我们看见,引我们思考。同一句话里一会儿第一人称,一会儿第二人称,一会儿第三人称,可是这有什么要紧!这个叙述人虽然时而身置其中,时而跃出其外,角度变幻距离不一,但我们觉得妥帖自然,我们相信他。
李宏伟老师曾对应物兄的“叙述”有个精彩的评论:“不说得这么远大,仅仅落在叙述上,‘应物兄’都让整部小说仿佛有了个第三方。这第三方既是听话人又是说话者,无处不在又时时游离,让《应物兄》具备了舞台所言的间离效果,既客观讲述又主观论辩。私下里说,这一腔调的发明,如此炉火纯青的应用,将成为作为小说家的李洱的标识,将从规则上改写后来者的叙述。但后来者需要注意的是,这腔调看似一种技巧,看似一念的发明,却必须与小说内部无处不在的准确相倚生相糅合。再形象一点,正是李洱那醉酒后的步子。”【10】
叙述人应物兄身上大概同时住着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他们经常上演彼此或诘问或辩论或对话或和解的戏码,面目驳杂立场暧昧思想深邃滔滔不绝,时而深情时而世故,时而委屈时而无奈,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更为奇妙的,他让我们傻傻分不清他和小说家李洱是不是同一个人。王鸿生老师说:“要知道,应物兄额上的三道深皱,无意识地把别人的打火机装入自己口袋的积习,冲澡时用脚洗衣服,喜欢看‘双脚交替着抬起、落下,就像棒槌捣衣’,实在与生活里的李洱严丝合缝啊。”【11】以致李洱自己现在也经常苦恼,朋友们老远就对着他喊“应物兄”。
这个时常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的分身叙述人应物兄,天然带着距离感、对自我和世界的审视来到我们中间。或许他就是文德能所说的“Thirdxelf”——第三自我,“距离”和“审视”是他的“质的规定性”。李洱曾说:一个作家,你应该写出只有你能写的小说。做到这一点,可能会带出一些思想性问题,因为你自己就是一个世界,你忠实于经验,又与自己的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个距离就是思想的发祥地。【12】在这种审视的距离中,分身叙述人应物兄让我们感受到了《应物兄》的丰富深邃痛切悲悯,对时代对当下对生活的无奈沮丧,对中国百年现代历史的深情回望,对未来文明的朦胧遥想,对世界的反讽,对人类的关切。鱼在水中的分身叙述人应物兄,也完成了李洱交给他的历史使命,为我们的当代长篇小说叙事艺术贡献了一个迷人的晶体。
李洱《花腔》 英文版与中文版
当李洱被问到《应物兄》“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李洱回答:挑战在于,我不愿意去简单讲一个故事,要把人物的精神、命运、情绪和思考,落实到叙事层面,通过小说的方式讲出来,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13】这里,李洱表达了他对小说叙事重要性的关注。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叙事建立起作家对世界的认识和想象,叙事从来不止于叙事,它是一种富有思想的修辞。从《花腔》开始,我们就看到李洱的叙事实验带给小说独特的意义生长方式。而《应物兄》也如此,甚至它的实验更前卫更大胆。一条简单的时间主轴加斑斓的时间缝隙里的异空间,这样的小说结构是一种大手笔,是李洱的天才发现,完美匹配了当下时代洪流里的一种巨型叙事。而作为应物学的知识叙事,是李洱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小说家对信息泛滥知识爆炸时代里小说有效处理知识的一种实践探索。那个“鱼在水中”的分身叙述人给我们打开的小说精神世界,其丰富性让我们惊叹的同时,很可能会如李宏伟老师的私下言,将从规则上改写后来者的叙述。另外,借鉴《论语》,只取首句二三字作为标题的方式,似乎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它是李洱对我们这个含混驳杂时代的感受,同时也是让万物共生的当下在小说文本流转的一种隐喻。
《应物兄》对当代长篇小说新的叙事美学及叙事伦理的建构,在当代长篇叙事艺术上挪动了当代中国文学地图的坐标,由此可证。
本文原刊于《文艺论坛》 2019年03期
注释
向上滑动阅览
【1】 魏微,《李洱与<花腔>》,《上海文化》2018年03期
【2】 李洱 房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李洱访谈录》2014年第3期
【3】【4】【5】 本刊编辑部 《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叙事文学——第九届今日批评家论坛纪要》,《南方文坛》2019年第1期
【6】【12】 李洱 傅小平 《李洱:写作可以让每个人变成知识分子》《文学报》2019年2月21日第2376期
【7】 格非、李洱、吕约 《现代写作与中国传统》,《文艺争鸣》2017第12期
【8】【11】王鸿生《临界叙述及风及门及物事心事之关系》,《收获》2018年冬卷长篇专号P347
【9】张杰《李洱深度解读<应物兄>:很多解读,包括误读,大都没有超出我事先的预期》 《收获》微信公众号1月21日
【10】李宏伟 《应物兄,你是李洱吗?》,《扬子江评论》2019年第1期
【13】 陈曦 《李洱:雪下面的草尖、希望和理想,常常被人忽视》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2019年4月22日
或许你想看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蜉蝣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