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戴锦华教授推荐寒假给孩子看的50部电影

戴锦华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戴锦华老师新著《给孩子的电影》(中信出版集团·活字文化,2020-8-5)于2020年8月出版,此书收录了戴锦华老师及其团队从世界范围内精心挑选的适合孩子成长的50部经典电影。戴老师认为,电影是她窥破自己、洞察生命、理解社会、拥抱人生的窗口,她也希望此书可以帮助孩子用眼睛和头脑去探索电影,让电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者和拓荒人。

文艺批评今日特此推送戴锦华老师对于电影的体悟以及《给孩子的电影》一书中整理的50部电影标题合集,以飨读者,希望读者们可以以此书为导引,在电影之旅中感受到爱与希望!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公众号,特此感谢!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s322073pxs9  

点击视频,听戴锦华教授谈给孩子怎样的“电影美育”




以电影上映时间为序,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50部给孩子的电影


战舰波将金号

淘金记

夏伯阳 / 恰巴耶夫

大路

爱德华大夫

偷自行车的人

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中曲

东京物语

红气球

野孩子

士兵之歌

大闹天宫

伊万的童年

小兵张嘎

被盗的飞船

2001:太空漫游

小孩与鹰

空山灵雨

蜂巢精灵 / 蜂巢幽灵

柏林苍穹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罗赛塔

远山的呼唤

三傻大闹宝莱坞

E.T.外星人

城南旧事

童年往事

狗脸的岁月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龙猫

天堂电影院

阿甘正传

简·爱

情书

攻壳机动队

心灵捕手

小鞋子

中央车站

楚门的世界

雨水危机

秋菊打官司

美丽人生

哈利·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

那年阳光灿烂 / 我的朋友马丘卡

机器人总动员 / WALL·E

浪潮

钢的琴

小偷家族

流浪地球





电影在美育的范畴内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戴锦华教授是最早从事中国电影史论、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北大,她被学生尊称为“戴爷”,她的课座无虚席,学生们愿意排队两小时但求一座,戴锦华老师还被媒体评价为如今中文世界最具权威的电影评论者。“电影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被用作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为真实的记录工具:它不仅实现了人类最古老的梦想——让形象与记忆战胜时间,超越死亡,而且成为了一位最真实而客观的人类行为及历史的目击者。”



戴锦华教授在电影评论领域出了十余部专著,在网站上评分每本都8分以上,代表作《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等更是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日、韩文出版,无数电影业内人士和电影学子视为圭臬,每一本都值得细读。



戴锦华教授指出“银幕如镜”,即我们面对着银幕影像的某些时刻,间或会混淆了真实与幻象、自我(观众)与他人(银幕上的角色)。“我们沉湎于这样的时刻,犹如一个坠入美妙的白日梦中的人。而经由学习,我们将不仅能入梦,也能释梦,我们徜徉镜城,也随时可以碎镜而出。”


电影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之一,而且可以独到地处理高深、幽隐、玄妙的人类命题与境遇。在戴老师看来,电影作为一种美育,最重要的是提高视觉敏感性,强化视觉的记忆。给孩子介绍一部好的电影,如同一本好的书籍,能够提供美和养料。


进入电影的世界,就是进入视听时空语言编织并且展现的过程,是电影的美和电影讲述得以达成的过程。戴锦华教授认为,观看电影是一场思想上的风暴,体认到艺术与生命高度的相互内在,去触碰广阔的人生。


《给孩子们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中信出版集团·活字文化
2020-8-5


不久前,戴锦华教授出版了一本新书:《给孩子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


戴锦华教授在为本书选择电影的时候,按照电影史的线索,以美学的、艺术的成就作为第一参照;考虑到导演之于电影艺术的重要性,本书尽可能地照顾到更多重要的导演;同时,考虑到电影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戴锦华教授尽力在更多的国家、风格和电影艺术的追求上选择影片。从在这个意义上说,戴锦华教授认为:它是一本“给孩子的电影”还是“给成年人的电影”,并没有本质的区隔。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戴锦华教授回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读《基督山伯爵》,牢牢地记住了一句与起伏跌宕的情节没什么大关联的话,大意是:读五十本精选的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后来,我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在几乎心醉神迷地“沉迷”在电影资料馆里观看电影史著名影片之后,深深地体认到:看五十部精选的电影,如果尚不足以改变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充分地富足你的生命。”



优秀的电影会是一座心灵的影像馆,世界的微缩图,艺术与社会、美与智慧、历史与此刻、洞察与悲悯、批判与反思的所在。那会是一笔精神财富,它无法变现,但一经拥有,永难剥夺。


戴锦华教授认为,电影必须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坚信其必须对现实有所承担,与此同时,电影必须寻找重新与现实对话的方式。她坚信“有很多优秀的电影,我们是必须用头脑去读、用心灵去体认的。常常正是这样的电影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启迪我们的智慧,赋予我们毕生相随的心灵宝藏。”



问题的分享和思考是最重要的



戴锦华教授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对我来说选择中文系是没商量的一件事,不会考虑其他的专业。”戴锦华教授深情回忆道:“那时候从家里通往北大的路是一条两边都是麦田的白杨树大道,我当时对北大的全部想象,就是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走出城区,进入北大。”


1970年代末,严家炎、孙玉石、谢冕、费振刚等与学生们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后排右一为戴锦华)


北大中文系悠久的学术传统对戴锦华教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让她自觉衔续着精神火种,交相辉映着星空与前路:“北大中文系的四年奠定了我生命当中的一切。其实我觉得,与其说是那些具体的课程以及受的专业训练,不如说是北大的校园氛围和老师们整体的形象,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榜样和不可逾越的标杆。”


戴锦华教授于198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1993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后来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化研究室。


2007年,戴锦华在课堂上


作为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戴锦华教授充沛的授课激情、丰富的知识体系深深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学子们,妙语奇趣、灵思飞扬,戴锦华教授的课总是一座难求。身为人师,她致力于两方面的追求:“第一点是与学生分享问题,分享那些无解的问题——尚未被提出、尚未被解答,甚至被宣布为不可能有答案的那些问题。第二点,我一直希望对问题的分享同时是对思想能力的共享和培养。”


2019年,戴锦华与学生们在一起(左起第二为戴锦华)


戴锦华教授指出,学术制度自身越来越自动有效地完成格式化培养,即一般的学术生产能力和教学程序的习得,一个老师最多扮演的是功能性的调节角色。“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仍然有一个现代版的薪火相传,或者说师徒承续的话,我仍然坚持认为问题的分享和思考是最重要的。”



我以热爱的东西为职业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k0802vncqmx  

《北大师说》戴锦华篇


戴锦华教授跨越了电影研究、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第三世界研究等诸多学术领域。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戴锦华教授说:“迄今为止我全部的学术动力都必须有某种现实的触动,尽管最后我在触动之下处理的问题未必一定是现实问题,可能选择一个相对历史的切入角度。如果我所处理的问题不与在现实当中的问题形成互动,就没有动力去推进和完成。”


2016年,戴锦华公共演讲


戴锦华教授称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我生命最好的年华遇到人类社会最好的年代。在我年轻的时候,世界刚刚度过了极度动荡、急剧变革的时刻,但我们变革世界的勇气和信念仍在,世界的未来是开放的,它和我生命当中最好的年华相碰撞,给了我们太多的、前辈和后来者都没有的历史机遇。”而另外一个幸运是关于戴锦华教授个人的:“我以热爱的东西为职业。所以,我整个学术工作的内在性是因为学术不仅是我的工作方式,也是我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生产方式,也是赢得快乐和创造快乐的方式。”


将学术过程化为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常存对人类与世界的关怀,这是戴锦华教授的初心,也是其始终保持学术激情的奥义所在。


end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Christie          图源|公众号“北京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