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山海情》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山海情
(2021)
导演: 孔笙 / 孙墨龙
编剧: 高满堂 / 王三毛 / 杨筱艳 / 小倔
主演: 黄轩 / 张嘉益 / 闫妮 / 黄觉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西北方言
首播: 2021-01-12(中国大陆)
集数: 23
单集片长: 45分钟
又名: 闽宁镇 / Minning Town
预告短片
剧情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村干部马得福(黄轩 饰)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桩桩件件的问题,他足够努力,却不自信未来什么时候来。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的扶贫事业进行对口援助,并建立了合作样板闽宁村,陈金山(郭京飞 饰)、凌一农(黄觉 饰)等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帮助得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白麦苗(黄尧 饰)、马得宝(白宇帆 饰)、李水花(热依扎 饰)等村里的年轻人也通过劳务输入、发展庭院经济等收获了自信。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寻根与断根等问题不断突显,对于马喊水(张嘉益 饰)、白校长(祖峰 饰)、李大有(尤勇智 饰)这些上一辈的人们而言,挑战和转变也在不断发生着。从西海固走出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初心,他们没有断根,而是把根扎在了这片更肥沃的地方,互相扶持着走上了康庄大道。
导演简介
孔笙,中国内地男导演、摄像、演员,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 。
1990年,孔笙在历史传记剧《孔子》 中担任摄影助理。1991年,孔笙开始担当主摄像工作 。1994年,凭借人物传记剧《孔繁森》获山东省优秀摄像奖。1996年,孔笙第一次独立导演的电视剧《民警程广全》获得山东省优秀导演奖,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导演创作上。1998年,凭借电视剧《海上圣火》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摄影奖。同年凭借《阿里山的女儿》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剪辑单项奖。2004年,拍摄了京味戏《前门楼子九丈九》,这是孔笙导演事业的转折点。2006年9月,与张新建联合执导电视连续剧《闯关东》。2008年10月,执导动作战争剧《生死线》。2011年5月12日,执导的灾难电影《北川重生》上映。
2012年5月,孔笙执导的年代情感剧《父母爱情》在北京开拍。11月与张开宙联合执导近代革命剧《战长沙》。2014年2月,执导古装权谋剧《琅琊榜》。2015年,执导女性职场励志剧《欢乐颂》。2019年凭借《大江大河》获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2020年,执导扶贫攻坚剧《山海情》。2020年10月,凭借《大江大河》获得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
《山海情》导演孔笙、孙墨龙
精彩影评
这两三年来,扶贫主题的主旋律影视剧并不少,获得良好口碑的也有一些,但它们大抵有着相似的命运:叫好,却不那么叫座,没有在微博等平台上掀起太大的讨论。这着实有些可惜。年轻观众是主旋律最重要的目标受众之一,年轻人代表着未来,主流价值观念需要在年轻人身上得到弘扬与传承。如果主旋律与年轻观众之间有壁垒,那么主旋律的传播效果就打了折扣。
《山海情》是如何抵达年轻观众的?
剧集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这是一个发生在三十年前的故事。对于在物质丰富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来说,一切都太遥远了。电视剧首先得有能力把年轻观众带入历史现场,让他们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是打动人的第一步。
《山海情》的制作人侯鸿亮曾谈到,他认为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观众相信,人物、时间、情节、道具,所有的投入都应为“真实”而服务。正午阳光团队在外界常有“处女座”剧组的美名,因为他们对细节精益求精,在细节上不断逼近真实。《山海情》从头到尾的情境营造,能够让年轻观众自然进入另一个他们原本很陌生的时空。
一眼望去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坡、贫瘠的土地、闭塞的交通、破旧简陋的土坯房,一下子把人带到西海固那个最不宜居的年代。
演员褪去了平日里光鲜的面目,不施粉黛被烈日晒得土黄的肤色、脸颊的“西北红”、皲裂的嘴唇、洗旧的汗衫、浓重的方言口音,让人相信他们就是这一片土地里生长起来的……
而之后福建来的农学专家凌教授教金滩村的村民种蘑菇,观众也是肉眼看到这蘑菇是怎么长出来,滞销后的蘑菇又是怎么发黑发腐的……关于蘑菇从种植到销售的前前后后,微博上很多人牵肠挂肚。因为美术团队是真的在拍摄时亲自种了蘑菇。复原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为年轻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他们才会感受到“无尽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很多年轻观众还是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扶贫故事“不好看”,他们担心会是图解政策、空喊口号那一套。《山海情》打碎了这些刻板印象。在情节的铺陈上,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扶贫化解为几个戏剧点:扶贫为什么是必要的?扶贫的难点又分别在哪里?这些难点又是如何化解的?再把每一个戏剧点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出来。
譬如“吊装移民”难在哪?你得先过老百姓的思想关。你说移民后,未来生活会变好,但未来什么时候来,老百姓一时半会的确看不到摸不着。大家有畏难、排斥心理很正常。而在绝望中苦等太久的人,也会滋生混吃等死的心态,他们索性就不相信未来会来,所以扶贫鸡也吃得只剩最后一只。哪怕最后闽宁镇发展起来了,号召涌泉村集体搬迁,也遭到一群乡土意识强烈的老人们的反对……
这些难点是人之常情,具有普适性。当马得福一一攻克难关的时候,年轻观众亦有参与感。
——微信公众号·澎湃有戏
https://mp.weixin.qq.com/s/dnTotYYy1j04zViaAIYunw
《山海情》好看,在于它真实。
演员敢土气,对于这样一个群星荟萃的剧集,这很难得。无论“小鲜肉”“小鲜花”,抑或实力派,每位表演者到了这部剧里都“土到掉渣”。
剧情还敢于揭丑,村民吃扶贫鸡,父亲为了头驴可以把女儿“卖”了,校长劝不满16周岁的孩子别去打工去上学,却被家长一顿嘲讽……偏远地区穷怕了、懒惯了的形象,这部剧都大胆地拍了出来。
此前的一些扶贫剧不好看,是因为创作者将贫困人口当成了“他者”,将偏远地区“景观化”,用想象与建构的手段创作,导致作品难以摆脱精英式的凝视。作品的角色貌似与乡村与农民打成一片,但总给人一种表演感甚至塑料感。
《山海情》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彻底走出了这种创作误区,以平等的视角去发现与表达,给予镜头所对准的地方与人,以足够的尊重,让剧作与现实的人,拥有了血肉与精神层面的联系。
《山海情》好看,还在于它动用了一种高级文化手段——方言。为了拍好这部剧,就算非西北地区出生的演员,也都在短时间内学会了西北方言。该剧的普通话版与方言版对比,立刻相形见绌。有了方言这个载体,即便是俗话、粗话,也变得生动有趣,让观众全方位体会到了这部剧的“不装”。
《山海情》好看,更在于它拥有一部好剧的硬指标——演技。演员们入戏深,难免会“飙戏”。但《山海情》中的“飙戏”,不会让观众走神“出戏”,反而让他们沉浸其中。哪怕用极为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也会觉得演员们在表演时是投入的、畅快的,这种表演的顺畅给观众带来了观感上的舒畅,演员与观众可以通过屏幕建立某种互动关系。
——公众号·人民文娱
https://mp.weixin.qq.com/s/bjHVQAePMfbRoqvuxkL2LQ
该剧开启,劈空而来的不是穷兮兮的贫困区惨状,而是一幅幅类似橙黄色麦田奇观的令人趣味浓郁的西北风俗画。全剧从片头到整体构图,其美工设计显然主要借鉴梵·高名画《向日葵》《乌鸦群飞的麦田》《麦田与收割者》《午间休息》等为代表的系列黄色基调和变形构图,既贴近西北戈壁沙漠偏于黄色的地理景观,又能唤起后期印象派绘画般的艺术体验。所选用的音乐以激越高昂为主旋律,配以陕西方言为主的当地方言,再加上老中青几代演员的出色表演作为支撑。这些美工、音乐、语言和表演等元素的出色调配,共同渲染出一种为着创建橙黄色美丽家园而艰苦奋斗的激昂、自信而又喜庆的地缘情感氛围。
正是依托这种橙黄色地缘情感氛围,一个个仿佛是从这片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好故事被讲述出来。观众被带回到上世纪90年代,目睹山民们如何从“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困山区涌泉村,“被迫”搬迁到几乎同样荒凉而生活困难的戈壁滩吊庄,上演了一出出悲喜交加的人生戏剧。先是居民们整体不愿搬迁,无论村干部怎样做工作都做不通;也有已经答应搬迁的,在发现戈壁滩几乎同样难以生存后集体反悔逃回;更有马得宝等四位少年集体离家出走、被硬生生追回并被父亲鞭打的情节。一边是不想出去的又回来,另一边是想出去的被追回,走还是不走,搬走还是搬回,从涌泉村到吊庄,居民们一再遭遇这类哈姆雷特式生存问题的严重困扰。即便是咬牙搬迁到吊庄后,靠什么维持日常生计以及用水用电等生活设施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居民们:种蘑菇、卖蘑菇、阻拦弃学打工潮、整体搬迁动员会等等故事就这样冒出来了。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实在而又感人的故事,易地整体搬迁的艰难曲折性被真实再现出来。特别是其中居民们真实的生活情状、微妙的人生情感波澜等被叙述得带有悬念、富有情味,对观众具有吸引力。
——公众号·中国艺术报
https://mp.weixin.qq.com/s/RPNdWvCUtjy9TMv6WuxTHg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长按关注
本期编辑|掉了脑袋的鬼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