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到阜阳六百里 》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

文艺批评



到阜阳六百里


剧情

★★★★★


影片 · 信息

导演: 邓勇星
编剧: 杨南倩 / 秦海璐 / 席然 / 邓勇星 / 葛文喆
主演: 秦海璐 / 唐群 / 李彬彬 / 沈羿铨 / 周益伦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中国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上海话
上映日期: 2011-12-23(中国台湾)
片长: 89分钟


电影链接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b00266kfr1m  


剧情简介


心高气傲的年轻女子曹俐(秦海璐饰)本想一探外面的世界,一路从深圳打拼到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上海。背井离乡的曹俐,努力逃离她失败的婚姻和生意经营的失败。然而她却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与中年妇女谢琴(唐群饰)合租在两平米不到的简陋小房内,每日疲于奔命地打工挣钱。同乡狗哥骗来一辆旧巴士,邀曹俐入伙推销阜阳返乡车票,哄骗二十八个阿姨乘车返乡。虽然离上海老家只有六百里,但她依旧不敢踏上回家的路。
 


获奖情况


第48届台北金马影展  (2011)

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金马奖 最佳女配角

金马奖 最佳原著剧本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2011)

亚洲新人奖 最佳影片(提名)

亚洲新人奖 最佳导演


精彩影评


到阜阳六百里

回家的路


到阜阳六百里,其实应该有另一个名字,阜阳人在上海。电影绝大多数的篇幅是在讲述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说是生存状态。他们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他们要忍受这个国际大都市光鲜外衣下的阴晦,用自己孤弱的肩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久而久之,也许自己都麻木了,如同谢琴在片中那般天蒙蒙亮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外白渡桥越过黄浦江,将自己甩进几千万陌生人之中,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里。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挟裹着离开家,正如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那个纺织女工坐在回家的轮渡上说的那样:这就是生活,没得办法。
     

  每一个人离开家乡都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谢琴),有的是为了让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小九),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曹莉)。背井离乡无外乎好与不好而已,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画直线,那条线是你离家的距离,也是你心里最隐蔽的地方。当我们在外面遭遇到背叛、欺骗、污蔑和最常见的失败之后,心里头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回家,回家。
    

  导演邓勇星是台湾人,监制是侯孝贤,当用台湾特有的人文角度来扫描这样一个外来群体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好比在一杯苦咖啡里添上一小包糖,让整部电影不时透着一股阳光的暖意。而这束暖意如同片尾秦海璐在送走所有人之后,一个人回到阁楼,打开天窗后,那道照射进心里的光。据说导演是看到了春运图片后萌发拍此片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冲着春运去的电影,有人说它秉承了台湾电影的小气,完全没有戴立忍拍《不能没有你》时那种对社会刻骨的描画。可是这种浓浓的乡愁只会在我们每喝一杯酒每抽一根烟每吵一次架每掉一次泪的时候默默散发开来,它寄托在我们的足迹和字里行间,寄托在一条条报平安的短信和一通通长短不一主题是“我很好不用担心”的电话中。


——豆瓣·mojo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314639/



到阜阳六百里

田园将芜胡不归?(节选)


 “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电影海报上的这句话尤其显眼。乍一听,似乎合理;可细细琢磨,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顺序或许该倒转吧?——“离开家,终究是为了回家”,这样才对,人之常情么。然而,《到阜阳六百里》却从这一处“反常”展开,呈现了透视社会的力度,它聚焦于“情”,却洞察到“情”之悖谬:老乡不太可靠,家也不必回,即使是春节。


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一年一度的“春运”,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已是不断显影的“中国特色”现象。看看我们的大屏幕吧,有《人在囧途》(2010)这样“公路+喜剧”的类型片,也有《归途列车》(2009)式的社会纪录,当然,在那些拥挤的列车图景背后,始终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前提——过年必须回家,拼死拼活地回,玩儿命地回。在一片喧闹中,《阜阳》的气质格外淡定,仿佛将一盆冷水浇到满地堆积的行李上。它告诉我们:无家可归时,不如不归。


全片第一个镜头是曹俐(秦海璐 饰)疲倦地坐在空空的大巴上,昏昏欲睡。谢琴阿姨(唐群 饰)骑自行车来接她,两人吃力地将行李拖入弄堂深处。两个异乡客,同住一间房,故事由此展开。曹俐在KTV打工,上夜班;谢琴做家政,上白班。于是,二人形成了微妙的时差,用齐秦的话说,即“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当我起床时你正入眠。”这里没有相依为命的温情,相反,导演设置了重重界碑。在阴冷潮湿逼仄的小房间内,两位老乡仍要划疆而治,互不惊扰,笔触着实冷静。谢琴与男人偷欢时,曹俐虽然不屑,却要抑制心底的汹涌,理性回避之;曹俐枕边儿的钱丢了,谢琴虽有千万种方法证明清白,却黯然自掏腰包,把钱补上。是膈膜?或是妒恨?乡情如此被切断——最近的距离,最远的心跳,她们都是孤独者。


狗哥是同在KTV打工的阜阳人。年关将至,他与哑巴翻修了一辆废弃公交车,想通过客运赚点儿礼钱,于是请曹俐帮忙联系人,潜在客户锁定在阜阳保姆群。有钱可赚,曹俐何乐不为?然而,这个事件从头到尾都是“非法”的:大巴是报废的,有安全隐患;司机是业余的,有没有驾照都不一定;修理汽车时没钱交费,于是找了个形象彪悍的同伙儿冒充警察,这才把修理工唬住;收钱也没个票据,只是记下了长长的名单。如此一条回家路,充斥着太多不靠谱因素,甚至有些荒诞,然而,大巴却开动了,保姆们都上车了,曹俐也赚到钱了。这荒唐的“互利共赢”究竟为什么会实现呢?


很简单,因为这是春节。毕竟,异乡是没有春节的。

文/白惠元

(原载《读电影之新艺术电影》,2014)



到阜阳六百里

再见,上海


 第一次感觉到电影还可以有一种安慰人的作用,秦海璐哭的时候,我也跟着哭。三个人的饭桌,秦海璐任凭眼泪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也不去擦,直接滴落在桌子上。又是辞职的一天,接下来想到还要继续找工作,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了,写出来,倒觉得有点矫情了。辞职,找工作,再辞职,再找工作,当你第一次开始工作的那一天,这样的生活模式就形成了,它将会一直延续到你死的那一天。

 

  秦海璐依旧是文艺女青年,与颜丙燕一样,接拍到了几部质量不错的文艺电影,譬如《桃姐》,譬如《钢的琴》,譬如《到阜阳六百里》,等等。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但,中国不知道,电影院里面吃香的依旧还是插科打诨、低俗搞笑、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

 


  配乐有点满,于是便有点过犹不及。监制是侯孝贤,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质量。片尾的字幕有点多余,片尾的歌曲《回家》则显示出了这是一部台湾导演的片子,从其它地方倒没看出来,虽然我早已知道。北京有个百老汇电影中心,据说那里经常放映一些文艺类的片子,蛮适合我的,估计这部电影在大银幕上看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上海,一个大城市;阜阳,一个小城市。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小人物的故事,你觉得自己很苦,但是你一定知道,这世界上肯定还有比你更苦的人。你明明知道,可还是打不起阿Q的精神;你明明了解,可还是要从电影里面寻找。然后得到安慰,虽然这种安慰过几天就淡了,再过几天就被遗忘了。

 

  在大城市里面苟延残喘的小人物也许是永远的话题,说不够,唠不完,就像爱情一样。他们活得压抑,就像电影的结尾,秦海璐在逼仄的阁楼上打开窗子长叹一口气的时候,我知道,生活依旧还在继续,另一段旅途又将重新启程了。最后这段戏挺有感觉的,秦海璐送走了两个人,独自回到逼仄的阁楼,内心有一种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无聊的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最后打开了那扇窗子。人生,从你生下来那天,就无法停止下来了,这时,我突然想起了王家卫那段关于无脚鸟的句子,从前,有一种鸟,没有脚,只能在空中飞呀飞,飞累了,便在风里面睡觉,它一辈子只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我想,这就是人生。


时光网·斗驴

(http://content.mtime.com/review/7588399)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metro

图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