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春潮》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春潮》
导演: 杨荔钠
编剧: 杨荔钠
主演: 郝蕾 / 金燕玲 / 曲隽希 / 李文波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0-05-17(中国大陆网络) / 2019-06-18(上海电影节)
片长: 124分钟
又名: Spring Tide
预告短片
获奖情况
第15届大阪亚洲电影节(2020)
主竞赛单元(入围) 《春潮》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2019)
金爵奖 最佳影片(提名) 杨荔钠
金爵奖 最佳摄影 包轩鸣
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 (2019)
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提名) 杨荔钠
剧情简介
报社记者郭建波、母亲纪明岚与女儿郭婉婷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祖孙三代因亲情关系捆绑在一起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记者郭建波在报导社会负面事件的同时,也在揭开自己身上的伤疤;母亲纪明岚在外为人热情,受人爱戴,但是回到家却判若两人;女儿郭婉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生存法则。一次次的叛逆与反抗都在隐忍中归于平静,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在三代人之间暗自滋生,终将爆发……
导演简介
杨天乙,原名杨荔娜,女,1972年生于吉林,少年学习舞蹈,做过舞蹈演员、节目主持人、话剧团演员等。1996年开始纪录片工作。是中国新生代民间纪录片代表人物之一,1999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老头》,该片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 、法国真实电影节评委会奖 。2000年,主演由贾樟柯执导的剧情电影《站台》。2013年,执导剧情电影《春梦》,该片入围第42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3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别关注奖。
角色简介
郭建波(郝蕾饰)
报社记者。名字是全然的男性化,装束上也朴素得不施粉黛。性格刚烈的职业女性,一面横冲直撞报道社会负面事件,同时在男女关系方面也有自己的无力与混乱。面对大龄未婚,时常住回母亲家,女儿从小就交给母亲抚养。她理解母亲,可怜母亲,但无法原谅。
纪明岚(金燕玲饰)
郭建波母亲。在外人眼里热心善意的“老大姐”,在家则完全是戾气逼人的老太婆。对女儿百般挑剔,口出恶言;对孙女虽有宠溺的一面,也随时会因为一句话情绪失控说翻脸就翻脸。对于自己,她也不曾放过,不论是前夫令她羞耻的经历,还是对身边朋友的无能为力,全都变成压在自己心上不得喘息的千斤顶。
郭婉婷(曲隽希饰)
郭建波女儿,读小学四年级。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生存法则,在叛逆与左右逢源间努力修复着幼小心灵遭受的创伤。在不合宜的世故和独属于孩子藏不住的纯真之间拨弄调合着三个女性彼此及周遭的关系。
精彩影评
微信公众号·电影岛赏
我对中国女性电影人或者关注女性题材的电影抱有蛮大的期待,因为在国内的话语体系内,确实需要和呼唤她们的存在。非常希望能看到抛弃只剩隐忍含蓄的中国文化语境和脸谱化的人物,真正聚焦国人心理,认真思考背后问题,而且有着更大受众的影片出现。
不管是阿美编剧的《地久天长》,还是《送我上青云》都可以看到女性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可惜在这些作品里面想探讨的话题非常多,局限在一些呈现形式,反而忽视电影扎实的叙事和人物塑造,《送我上青云》说生命存在的话题,《春潮》表达女性家庭伤痕的复杂,都不约而同出现用空洞解释虚无的问题,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抛开纯粹的女性话题,同类电影我会更赞赏《狗十三》和《血观音》这类戏剧性更强,也更能承载复杂议题的作品。
当然,现实远比电影来得魔幻,《春潮》里不知为何,“例假”二字居然是后期配上去的,格外突兀。不禁想到之前大陆版《想见你》的刻意删减和一些社会报道在类似地方做文章,引起微博一阵阵声讨。我们究竟在用遮羞布避讳什么?我不想过多揣测,只是在一部有意反映女性,揭开伤痛的电影中出现一块小“补丁”,未免过于讽刺了……
豆瓣·抛开书本
片中出现了两种动物——嘶鸣的羔羊与沉默的长颈鹿,分别对应着聒噪强势的姥姥和无奈忍让的妈妈。
郝蕾饰演的妈妈在睡梦中见到了从桌下被医护人员摸样的人拉出来的嘶鸣的羔羊,通过剪辑,下羔羊变成了由金燕玲饰演的姥姥。为什么是羊而不是其他动物?姥姥笃信佛教,而妈妈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新女性一方面自然地会接受外来的基督教的宗教符号,另一方面在潜意识当中以此来对抗姥姥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妈妈对现实对家庭对姥姥无能为力,梦是欲望的补偿,姥姥成为背负罪业的替罪羔羊在梦中从家里被带走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只羊嘶鸣不已却也身不由己被带走,而姥姥在言语上同样滔滔不绝咄咄逼人,实则无奈岁月无多。医务人员像是死神一般,一方面铺垫之后姥姥病重入院的情节,另一方面——想要清除这对母女的尖锐矛盾有且只有一个办法,那便是新陈代谢、新老更迭。人人皆希望看到圆满与和解,但现实常常事与愿违,粗粝苦涩,不断涌现的时间之潮终将带走每一个人。
把郝蕾比作动物园里的长颈鹿,一方面知识观念使她能够超越庸常之人的视角看到更多,看得更广,也看得更透彻,此乃长脖子;另一方面,长颈鹿不会飞,它的四肢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它也被透明的“墙”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丧失了自由——向上,无法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向四周,无法改变或是逃离。这样的身心矛盾,直接导致了长颈鹿迫不得已的沉默。
郝蕾饰演的妈妈面对周遭的一切,以及嘶鸣的羔羊,姥姥,报以冷眼与沉默。沉默,并非没有态度,恰恰相反,这既是郝蕾,同时也是导演本人,明确而坚定的态度。我们无法要求长颈鹿们放弃沉默,因为这是他们坚守的仅存的自由。姥姥病倒了,羔羊终于不再嘶鸣,郝蕾终于逮到机会滔滔不绝一吐为快,不再沉默的长颈鹿,这一刻她的确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愿你我皆为长颈鹿,不再沉默。
微信公众号·文学报
《春潮》讲述了单亲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报社记者郭建波与母亲纪明岚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柔情史》讲述了同样单亲背景下的编剧小雾和母亲之间的“相爱相离”。因为同样的单身身份,两位母亲分别在各自的家庭生活中同时扮演着“母亲”和“父亲”的角色,在她们看似强悍的外表下,难掩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小雾的母亲总是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而纪明岚则把所有的爱寄托到外孙女身上)。此外,单身身份往往使得她们同时把女儿视作“丈夫”的替身,渴望从女儿身上得到经济的回报,并以为这是一种天经地义,虽然小雾的母亲声称小雾是自己与丈夫犯下的一个“错”,而郭建波的父亲更是纪明岚口中那个令她充满抱怨的丈夫,两位母亲就像许许多多不满于丈夫的女性一样,将这种不满化作对女儿一次次的冷嘲热讽,以此来重叠自身以往的苦痛经验或者捍卫自己的自信。而事实上,纪明岚和小雾的母亲也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男性伴侣,两位母亲对男性也好,对同时也扮演着生活当中另一半的女儿也好,都同时充满了矛盾情绪。
电影《柔情史》
在此,“母爱”经历着严格意义上的拷问——“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还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显然,前者是极其不成熟的一种“母爱”,所以面对女儿的反抗,两位母亲会表现出同样的不知所措和歇斯底里。这种不成熟,同时也体现在两位母亲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当小雾告诉母亲的口红涂得很失败、没有人会在意她脸上的皱纹,当纪明岚的闺蜜逝去而自己不得其原因,两位母亲表现出了激烈的情绪,她们的付出极度需要被承认,她们对社会的爱也极度需要高昂的回报,而这些恰恰违背了爱的真意。
大多数的母亲有能力给予“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还能给予“蜂蜜”,因为想要提供“蜂蜜”,则要求母亲除了给与孩子生命,还应当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显然,纪明岚是在乎女儿生命的,她甚至还在乎外孙女郭婉婷的生命;而小雾的母亲在得知小雾失恋后,也反复追问小雾是否吃了亏。然而两位母亲自身的不幸福,让她们慢慢成为了自恋的不会去爱的女性,她们对全世界的冲撞也包括对女儿尊严的挑衅:纪明岚当着郭婉婷的面戳穿郭建波曾想放弃郭婉婷的事实,令女儿在自己的女儿面前不堪;小雾母亲以斥责小雾男友的方式,在看似爱护小雾的同时令本就失恋的小雾更加窒息。而更可悲的是,这种失败的“母爱”,最终成为了郭建波和小雾一辈子的情感阴影,使她们也成为了和母亲一样不会去爱的人。
所以我们看到,《春潮》结尾7分钟的独白后,涓涓细流流过了三代女性,春天来了,郭婉婷又将顺着来自母亲的潮涌走向哪里?《柔情史》的导演杨明明在接受记者提问关于临近结尾处和解的一幕时,回答说,“她们的和解是暂时的,双方都在某个情景下体会到了对方的不易,于是都变得正常了一点儿。但是这种和解注定不是永恒,会随着生活的重负变本加厉,或者好一点的情况出现,经济状况能暂时缓解一下焦虑,但是解决不了缺乏安全感的根本问题。除非她们都学会了爱。”
豆瓣·连城易脆
弗洛伊德于1899年创作的《梦的解析》,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电影也不例外,以至于大量电影中有着特殊行为癖好或者扭曲心态的角色都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例如希区柯克的《艳贼》。当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这类逻辑以后,使得这样的叙事模式反而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
电影《艳贼》
《春潮》似乎也没有摆脱这样的编剧窠臼,郝蕾所饰演的调查记者郭建波与母亲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也归咎于不幸的童年。而本片更是对这类思维的强化升级,通过金燕玲所塑造的这样一个“低级红”的形象,来完成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批判,将这个家庭的悲剧进一步溯源至那个时代。似乎这成了不少人的一种思想钢印,在这些导演解读视角中,社会矛盾、家庭危机等各类问题都将被归结为某种不同于自由世界的“集体主义”、“极权政治”的产物。
电影里有多处非常直白的描写来勾勒出母亲纪明岚的性格成因,比如电影开头就展现了其对红歌的热衷,即便因为社区没有装修好,也要让大家挤在自己老旧狭小的家里进行排练,严重影响了女儿郭建波的正常休息,用香烟按灭在饺子皮上,拔掉水管来解散他们的排练进行无声的抵抗。而贯穿全片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去年也被循环了无数遍,其象征性、讽刺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电影中对于那个特定年代也用各种闲笔进行了提点,诸如互相检举揭发,学者想要触电自杀。以及第三场饭桌戏中纪明岚参加聚会时同学对当年不正常的婚姻、恋爱的回忆和描述。不得不说,有些人的目光被凝固在了特定的时空之中。
还比如那串辗转多处的千手观音,从姨姥姥送给郭婉婷,再送给妈妈最后送给汉语不好的朝鲜族姑娘崔英子,盆栽也因为埋了千手观音后神奇地开了花儿,带有一种美好希望的感觉。
再有长颈鹿、盲人收集的各种动物声音等等,赋予电影了多义性,为观众提供了很多解读空间,然而琐碎的线索不能合理收拢,一些意象过于生涩,高度风格化个人化的影像表达则又多少偏离于现实之外,显得相对自我,对女性主义这个电影母题起到了消解的反作用。
导演拥有浓郁的表达欲望本身是好事,有利于电影创作,但是当真正落到具体作品中时,是需要做一定减法,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隐喻、讽刺都过于密集,部分议题也游离于母题之外。
还好,电影最后伴随着钢琴曲四处泛滥的春潮重新回归到女性主义的核心,在水流淌的过程中让观众开始思考母女关系的羁绊,子女教育的方式,家庭矛盾的处理等等。水,是最具有女性意味的象征了,也能让人联想到羊水、子宫、性爱、初潮等等相关概念,观众的情绪也随着水最终慢慢流到河中而被逐渐酝酿,直至浓稠。
或许你想看
本期编辑 | life扣肉
图源 | 网络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