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春江水暖》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而视
《春江水暖》
导演: 顾晓刚
编剧:顾晓刚
主演:杜红军 / 钱有法 / 汪凤娟 / 章仁良 / 章国英
类型: 剧情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9-05-22(戛纳电影节)
片长: 150分钟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预告短片
内容简介
六百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先生以富春江两岸风貌画下《富春山居图》,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富阳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新城建设。在此背景下,《春江水暖》讲述杭州富春江畔,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的母亲,四个家庭面临亲情与生活的考验,借由一年四季的冷暖变化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获奖记录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音乐(提名)
窦唯
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
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
顾晓刚
精彩影评
戛纳电影节 “影评人周”总监 查尔斯·泰松
这是一部真正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他描述这部电影“跟随着自然、季节的更迭,一条河流的生命,一家人的命运慢慢流淌。无比精妙的镜头和调度达到完美的流畅,为电影注入一种从容的呼吸感,为世间情态和风景永恒的结合而歌颂。”
豆瓣 胤祥
#72nd Cannes#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颇为惊艳的作品,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有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视觉上来源于侯孝贤、贾樟柯,“中国民族电影语言”。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堪称年度惊喜之作!
豆瓣 莫赫兰盗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完整传统美学风貌的电影,若以惯常思维(西方电影理论的体察方式)将电影元素对象化,则会失去对作品神韵的整体感知。“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美学命题,是对《春江水暖》美学意蕴颇为恰切的提炼。“气韵生动”不是孤立的概念,最早见于南朝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谢赫把“气韵”放在六法之首,足以突显它的重要。其中,“生动”是对气韵的形容,故而命题的重点还是在于“气韵”二字。气,即作品的元气,这个元气是取材于宇宙自然的元气与作者本身的元气化合产生的产物。对于水墨画而言,画面的元气是作品的生命。“韵”原指音韵、声韵,在这里指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指影片中人物的形象、个性、情调、韵味。这里所说的形象,不是人的一般形象,而是人物的审美形象。将水墨长卷电影化,这是一个很妙的想法。摄像机以动态捕捉静态,电影成为辅助“生动”呈现的有利的介质。与此同时,这对(电影)画面的布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演出色的空间美学修辞,是这部影片最靓眼的部分之一。对于电影水墨长卷来说,空间的重要程度远超于他所讲述的故事,《春江水暖》参考了中国古代山水长卷的远、近;虚、实等对应的空间关系;借鉴了水墨画的纵深空间符号。譬如影片中对“之”字型画面的使用,让那些盘折的群山,延伸了空间的深远。山水似乎没有尽头,在有限中追求无限,这是水墨画的哲学追求。“身在山川而取之”。若没有审美的心胸、幽情美趣,纵然作者身在此山中,也无法发现自然之美、无法自觉地察觉这山水的可爱,也就无法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当初,黄公望为作《富春山居图》,反复观察富春一带的山水民俗,花了七年有余。导演顾晓刚五岁时随家人迁至富春江畔久居,之后二十年的时间,想必也是“饱游沃看”了富阳的山水要妙。他少年习画,亲历见证了片中多数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所以我们得以看到,顾家老少在导演的调配下,在电影中实现冲突与弥合,得以看到人的喜乐悲欢与这富春江畔的四季的相融。所谓“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而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郭熙语)。这“意”与“象”的结合,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
顾晓刚巧妙地搭载了前人的美学形式,又把文化经典引入到自己身处的时代的语境中来。联系他的心迹证诚,这位青年导演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也许一些观众会执着于影片单个的段落中镜语对小津、是枝、侯孝贤、杨德昌的“效仿”;也有人指出在演员表演设计上的一些小缺憾。对于青年导演而言,遗憾总是难免的。然而,当电影作者把赤诚的情感和美的认知融进电影的形式系统时,依照文人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如果观众体察到了作品的气场与神韵所在,那么外部的技术细节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黄公望作《富春山居图》的时代,元代山水图景已经演化到了追求画中“逸品”的阶段。“逸”原本指的是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的“逸”,譬如先秦时期的“逸民”(后世所说的“隐者”),他们想要从浑浊的世界中逃出来,享受山水之清乐。后来,“逸”指要超脱世俗中的事物,譬如追求“逸”的人生。所谓“逸品”(“逸格”),就是把“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至艺术作品中去。当《春江水暖》的电影画卷进入夏季,顾喜与江一在江边散步。他们二人都曾在外游学,后来都各自选择回到富阳。顾喜问江一:外面那么好,为什么选择回来?江一没有正面回答。顾喜说自己上学时曾演过一出叫做《跳墙》的戏。戏中的小和尚一出生就因八字犯克被送往寺院修行,十五年后他已可以回归俗世。在他跳墙出山之际陷入了选择的困境:是和山下凡人一样,就此耕读一生?还是继续留在山顶的寺庙修行?跳出去容易跳回来难,一步选择,一念婆娑。
顾喜这段《跳墙》讲的是小和尚对佛法、对红尘、对人的眷恋。它像极了一则关于人生困境的寓言,与其他段落互相关联。江一与顾喜都跳入过繁华世界,随后主动放逐自我于山水之间。顾喜情愿在陈设古朴的家中陪失智的奶奶说话,愿嫁给一穷二白的江一,而不愿接受与董事长家的公子的婚约。江一甘心在县城做中学教师,因为可以纵情山水,与自然交融,尽他所能去考证三卷《千里江山图》。这种“逸”是以入世的精神行出世之举,是在异化的现实中追求自由的力量。在这里,他们的需要因为超越了自己的物质规定性而成为一种快乐的源泉。这是高人隐士般的潇洒,是作品“逸品”的凸显。一般来说,大抵也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外化。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窦唯的音乐,让影片又添几分仙风道骨。向来低调隐逸的窦唯,在看过成片之后,答应“出山”担任《春江水暖》的音乐监制。电影改编和选用了他的十首乐曲,乐曲凄婉而不哀伤,沉郁之中也见慷慨。目前,该片已获得公映许可。静待时机,期待相遇。
豆瓣 Silkbridge
横幅展卷、四季更迭带来的气韵生动。既有《一一》严谨而显微的家庭透视,也有《悲情城市》铺展的兄弟情脉络,江浙视域的一次迷影语汇融合,只不过散点透视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抽离的态势,打散了家庭血缘凝结的生活共情力。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独有情钟,主角几乎都是自己家人亲戚和朋友,在这些略紧的表演中,成功捕捉到了南方内里的市井气质。而孙女顾喜作为唯一的职业演员/话剧演员,其表演的痕迹和节奏反而与整体的市井气质脱节了。导演自陈是其“画卷三部曲”的首卷,里面有诸多闲笔是为续作埋线铺陈。
电影《悲情城市》剧照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 | metro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