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斜目而视 | 《我的姐姐》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斜目
而
视
影片信息
Sister
导演: 殷若昕
编剧: 游晓颖
主演: 张子枫 / 肖央 / 朱媛媛 / 段博文 / 梁靖康 等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四川话
上映日期: 2021-04-02(中国大陆)
片长: 127分钟
又名: 踢皮球 / Sister
IMDb链接: tt12788426
电影预告
Sister
影片围绕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了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
导演访谈
Sister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365845)
Ifeng电影:姐姐的父母,并没有特别直接或大篇幅地进行展现,为什么决定这样设计?
编剧游晓颖:第一稿,父母有出来过两三场,但觉得写得也不是很透,把事件的延展性拉得太长了。
因为我跟导演都是学戏剧出身的,当时在聊《日出》里有个金八爷,他从头到尾没出过场,但是他的影响一直都在,所以最后决定让父母几乎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
其实有一场戏,讲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姐姐,后来拿掉了。因为如果是国人看的话,可能不需要去解释太多,比较能够理解。
导演殷若昕:国人真的不需要你再去强化,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就能够明白家庭的氛围。比如父亲打小女孩的时候,妈妈抱着女儿哭,爸爸的打也会落在妈妈的身上。
他们都处于时代的局限性里、传统里,说“你让老汉没有面子”。父母可能都没想明白,我为什么非得这么弄?
Ifeng电影:父母有局限性,姐姐的局限性在哪?
导演殷若昕:这个我们讨论过,更愿意把它称作是一种矛盾性的统一,而不是局限。
姐姐表面上的那种硬和她内心的那种软,有一个反差。她内心那种情感藏得很深,需要被一层层剥开的。但有情感、有软肋不是一个局限。
编剧游晓颖:姐姐是一个格格不入者,她的格格不入源于她心里面很深的情感矛盾。她必须不断地触碰外界,才能得到回应,才能确定自己想争取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她在探索的,是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Ifeng电影:情感的矛盾,指的是她对父母有特别深的爱和依恋,但是她的父母并没有同等给她吗?
编剧游晓颖:我觉得是她对父母有特别大的遗憾。
Ifeng电影:“遗憾”是什么?
编剧游晓颖:父母去世之后,她再也没有办法去求证,她是不是被爱的。
导演殷若昕:整个童年过程里,她对亲密关系和爱的那种需要、付出,很多是没有回应的。
我们也闪现了一些快乐的画面,一家三口骑自行车,一起学游泳,但下一瞬间就是父母离她远远的、非常冷漠的形象,这是姐姐不断求证的东西。那些快乐、甜蜜,妈妈给她洗头的时光,拥抱在一起的感觉到底存在过没有?
因为我觉得父母孩子是彼此需要,所以姐姐这部分一定是缺失的,但这个空洞永远就是遗憾,因为她没有办法再得到那个答案。
精彩影评
Sister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影评)
深焦DeepFocus
文/木头人
最近似乎有一类电影,从《送你一朵小红花》初露端倪,到《我的姐姐》全面升级,且因为这两部电影已经取得的票房佳绩,往后或许还会蔚为大观,我愿称其为“社会新闻派”电影。
之所以如此称呼,全因此类电影的创作另辟蹊径,乃是从社交媒体上最耸动最能引起话题和点击量的社会新闻中,如标题党小编一样把最容易让人泪花洒落或血压升高的元素拼凑在一起的组合物。
但比起考虑如何在真实语境中合理地铺陈情节,“社会新闻派”电影显然更关注如何尽量把话题度十足的爆点囊括进来:姐姐最亲的人是舅舅和姑妈,那这舅舅必须是被宠坏一事无成的弟弟,而姑妈则是无怨无悔的姐姐,不光教育机会和继承房产全部出让,连从俄罗斯被叫回来帮弟弟带女儿这种匪夷所思的要求都能答应;姐姐有男友,那必须是个妈宝男,还有一对儿子婚都没结就准备好婴儿房的奇葩父母;姐姐在医院里工作,那必须安排上宁愿死也要生儿子的孕妇一家出场……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女性困境不加思考主次不分地都挤在一部电影里,那不叫叙事效率,不叫关注现实,更不叫女性主义,那只是廉价的堆砌,是剧本层面的完全偷懒。
“社会新闻派”电影一边冠之以“现实主义”的名头试图摆出严肃思考的姿态,一边却将段子式的情节不时上演。其实从《我的姐姐》这个片名开始,电影的叙事重心就是坍塌凌乱的,据说这部电影原名实为《踢皮球》,其实不如改名成《我的弟弟》还更为恰当,因为比起关心姐姐的命运,主创好像更在意如何塑造弟弟的形象,好让银幕里的姐姐和银幕外的观众都心生不忍。但弟弟这个人物到底只是一个符号式的宠物,不具备真正孩童应有的感情。全片从头到尾,这娃竟然都没因为父母的去世而大哭过,你说他是因为太小不懂什么是死亡吧,他又晓得在姐姐面前借背诵“相煎何太急”来打亲情牌,前面闹得口水横喷上房揭瓦,后面却懂得自己打电话求收养,于是一会是无敌熊孩子,一会是睿智懂事帝,总之无论如何都不像一个正常的6岁孩童。“你喜欢我”,“你不能等等我吗”,“姐姐我只有你了”,光看这弟弟的台词,真以为进了什么奇怪的片场。就像社会新闻展现的只是其中人物极表面的行为动作而不追问其合理性,“社会新闻派”电影的人物逻辑也总是服务于主题本身,而非从真正的人性出发。
北青艺评
文/曹雪盟
影片塑造的姐弟关系不只安然与弟弟一对,还有安然的姑姑与父亲、母亲与舅舅,甚至还可以包括在医院发生子痫的孕妇的两个女儿与她们未出生的弟弟。对这些女性与男性间关系或正面或侧面、或复杂或简单的勾勒,进一步凸显了女性所背负的结构性压力,及其强大的惯性与延续性。而这一点,比安然面对的具象问题更令人唏嘘不已,脊背发凉。
对女性的压迫并非仅来自单一事件或个体,而是呈现出结构性,这一点在《我的姐姐》里体现为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性骚扰、生育权等女性困境与创伤的集中呈现。那是安然听完弟弟说爸爸做的红烧肉好吃后,道出自己只吃过“笋子炒肉”时扯出的一抹勉强的笑容;是安然对着姑妈说出自己“被表哥当沙袋,被姑父看洗澡”后转身看向窗外的孤绝背影;是被迫伪装的残疾、溺水窒息的梦境、没有底座的套娃……影片对女性由于其性别身份而在细微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受到的不公对待做出提炼,密密匝匝,又共同砸在观者心头。在整体基调上,这样的呈现是举重若轻的,是无声胜有声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所以,当安然与弟弟在柔光下的草坪上笑着踢起新皮球,最初那个负担的、破碎的、沉重的皮球究竟被踢向了哪里呢?
看电影看到死
文/鹌鹑蛋
在如今男女平权问题极度敏感的社会环境下,影片《我的姐姐》选择将这个问题引入家庭,就像是为它披上了一层坚硬的马甲,无形中掩盖掉很多本质的残酷。在亲情、责任、感动和时间的催化中,所谓的“男女不平等”问题似乎都被融入进家庭角色中,每个人都视而不见。
看豆瓣评论,很多人都对影片结局表示不满。凭什么姐姐不能再直接一点、再果断一点,在协议上签字,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这个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那真正带给我们爽感的,其实也不是姐姐终于有机会去追求自由人生,而更在于她的离开就像一记响亮的巴掌,毫不犹豫地落在这个男女不平等的家族上,落在整个社会中套住无数“伏弟魔”姐姐的枷锁上。然而,正是对这份爽感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我们真正仇视的对象。
姐姐是重男轻女的家庭的受害者,弟弟是不负责任的破碎家庭的受害者,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血缘关系,却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的残留思想中形成对立;而这份对立却让我们恍惚以为,姐弟是对立的,个人与家庭是对立的,男性与女性是对立的。但其实,我们真正的对立面应该是男女不平等观念才对。
姐姐离开弟弟这样的结局固然能让人拍手称快,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姐姐或许是真的想选择跟弟弟一起生活,她或许无法接受从此不再跟弟弟见面。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弟弟,才算是男女平权,才算是新时代女性?
姐弟俩在家庭中彼此相依,并逐渐产生情感是符合现实的,因为家庭本就是一个教人去爱的港湾。什么是男女平权?它并不是要求女性与不公平的原生家庭坚决对立,更不是对男性角色的憎恶与仇视,它更是在健康观念中真正遵从本我而做出的抉择。由此看来,无论是选择将弟弟送往领养家庭,还是选择跟弟弟一起生活,都是对传统畸形观念的冲击,都是新时代独立女性的选择。
影片的可贵不止在对男女平权问题赤裸裸的聚焦,更在于它是通过小人物的挣扎、反抗、选择,让我们在不平等的束缚中找到答案。如果说影片结局是所谓中国式的happy ending,是对以爱为由的道德绑架的迎合,那么,我们的这份质疑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呢?
或许你想看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蜉蝣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