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 · 斜目而视 | 《三和人才市场》

NHK 文艺批评 2022-03-18

点击蓝字 关注“文艺批评”








《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导演: NHK

主演: 远藤宪一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8-05-06(日本)

片长: 110分钟

又名: 三和青春残酷物语——深圳零工族实录/ 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薪百元的青年们


剧情简介


中国深圳郊外的龙华新区,有一处大型职业介绍所“三和人才市场”。周围小巷内,残破建筑物林立,廉价网吧、旅馆、杂货店等百余家店铺鳞次栉比。众多年轻人或在网吧内瞌睡,或露宿街头。本片在绚丽奢华的中国硅谷-深圳,倾听从社会底层支撑着制造业大国的人们的心声,关注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挣扎的年轻打工者们的现实。



精彩影评


01





豆瓣·掌缘生灭


三和大神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叙事所带来的对农民工根深蒂固的认知错觉,原来农民工也并不都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积极奋进、乐观向上,原来他们也会娴熟的使用智能手机娱乐和快捷支付,原来他们在高不可攀的房价下也会失落乃至绝望。上一代农民工身上所带有的中华五千年传承的小农经济,对于土地深入骨髓的烙印和勤劳就能致富的信条在这一代终于被刺骨的现实抹杀了。这一代农民工终于可以把农民二字去掉了,他们是属于资本的一代。



02





豆瓣·湘川


很多人的贫穷和与贫穷相伴而生的失败,并非个人不努力的结果,很多情况下它更像是一个结构性不公平所引发的连带效应。如果说成功意味着财富和机会的话,那么流窜在三和人才市场的广大青年则彻彻底底是一群失败者:贫困,没有出路,甚至连希望都没有。很难用鸡汤文里的那一套东西来指责他们不努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根本不能用努力或者不努力来形容他们。努力是要能预期到好的结果,或者至少有好的结果的可能性,但这帮人就连这种可能性都没有了。他们屡试屡败,不是被骗就是被剥削,一切努力换来的不是生活的向好,而往往是更深的绝境或者死胡同,他们就像是被命运斩断旅路途的流亡者,没有道路,唯有漂流。



03





豆瓣·酒仙桥14号


互联网将成为穷人的精神鸦片,消耗他们的时间精力,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沉迷,以免对现实不满而奋起抗争。如此看来,“三和大神”的生活,已经有了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影子。“三和大神”展示给我们,留守儿童现状的一个角度——幼年被社会忽略,长大后又被觊觎其劳动力。然而,经历过一个个困境之后,他们选择了放弃。每天都有人带着失望离开深圳,也有人带着希望来到深圳。这就像新旧血液循环一样,使这座城市焕发活力,上演着盛世繁华的景观。然而飞速发展背后的贫富悬殊,也使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04





公众号·迪克放映厅


“深圳制造业的支柱,是来自中国各地的打工者”,这些打工者们成为了每一条工厂流水线的构成部分。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分工合作的工厂制度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势助力,却也直接导致了血汗工厂的产生。在今天的三和,两百年前的工厂剥削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对工人们的精神进行着进一步的剥削。


尽管流水线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在损害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工厂的高成本运作需要生产线上的每个员工紧跟生产的速度,不断重复简单的组装、安装或是装配工作。为了追求效率,工作时长不定、长期白夜班颠倒等严重摧残员工的身体;重复不断地进行枯燥乏味的工作和严格的生产纪律长期消耗着员工的耐心,使其出现心理上的扭曲变形。纪录片中的受访者三和中介邓大海形容这是“工厂剥削、压榨劳动力”。



当工厂剥削被一步步曝光时,越来越多慕名来到深圳打工的人对“发财美梦”逐渐失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和想法限制个人的生存发展,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在工厂做着日夜颠倒的工作,而另一部分人则转身投向三和大神的队伍中去。


05





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游荡着一群90后、00后农民工,他们“干一天玩三天”,一天只吃5块钱的面,沉迷网吧,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这群“堕落”青年被大家戏称为“三和大神”。“三和”来自于“三和人才市场”——这是三和青年的活动轨迹的中心,他们在这里寻找日结(即每天结算薪水的工作,三和青年喜欢做保安、快递员和工地工人)工作,以获得收入来源。“大神”是一种对他们挑战“人类生存极限”,以极低的收入过日子的调侃。

 


NHK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让“三和大神”这个名字火爆网络。在纪录片里,大家也许会被他们的消极的工作态度和极低的生活质量震惊。若在网上搜索“三和大神”,我们还能找到许多三和“传奇人物”在都市隐秘角落的传说——比如反叛生活而“阅人无数”的红姐,生活极其艰难却仍然对小狗很好的小黑。

 

这些传说神化了这群三和青年的遭遇。这群游荡在三和的新一代农民工,原本怀揣着赚钱致富的梦想来到深圳,现实却无情打碎了他们的梦想。他们卖力工作,却只能游走在都市边缘,在一次次遭遇黑中介和黑厂坑蒙拐骗之后,他们滑落到身无分文的境地。渐渐地,这个群体形成了底层社会独特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他们“破罐破摔”,抵制枯燥无味的流水线工作,在三和周边“混吃等死”,乐在其中。在网络自媒体上,三和甚至被渲染成中国最接近“嬉皮士乐园”的地方。这些报道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对精神乌托邦的需求。







但是,三和真的像自媒体所渲染的那样,是一个“黑色桃花源”、“废人村”吗?三和青年为何不再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努力挣钱,却在大城市里“混吃等死”?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社会成因?在保罗·威利斯的名著《学做工》里,“家伙们”看透了未来没有选择的生存状态,从而衍生出抽烟喝酒、旷课打架等反对学校权威和社会不平等的“反学校文化”。而在“知识改变命运”深入人心的中国,这些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三和青年进城打工,他们却似乎洞察出工厂的“剥削”性质和失去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从而衍生出“干一天玩三天”、做日结的“反工厂文化”。


三和青年是如何形成的?他们为何和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三和青年这种底层社会,跟国外的贫民窟又有什么样的异同?为何三和青年会出现在深圳?为何三和青年过得那么拮据都不回家?为何他们会选择做日结?日结和零工经济又有何不同?三和青年作为弱势群体,他们为何不能团结起来抵制黑中介和黑工厂的盘剥?他们又该如何改善自身处境?中国社会该如何预防三和青年的出现?三和青年还有什么样的出路?三和青年仿佛是一个社会研究的“枢纽”。这项研究把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关键点——职业教育、劳动保障、人口流动、产业升级、城市改造、留守儿童和户籍制度都联系了起来。






或许你想看




 
 



            长按关注

欲转载本公号文章

请后台留言申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编辑 | life扣肉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