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哈耶克遇到毗湿奴:印度式工业化

李建秋的世界 李建秋的世界 2024-01-29

昨天印度的罗摩神庙的新闻搞得沸沸扬扬的,阿约提亚市为印度教罗摩神庙举行祝圣仪式,印度股市当天休市。中央政府办公室只开放半天。全国各地都组织了邻里守望派对。负责管理该寺庙的信托基金已邀请了大约 7000 人,包括政界人士、知名实业家、体育明星和其他公众人物。

莫迪亲自到场,五体投地进行祭拜:

这还真的符合中文里面的“五体投地”。

至于为什么印度人民党热衷于搞这玩意,如这个2018年新闻所说的:

《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人民党领袖说:“莫迪总理是毗湿奴神的第十一个化身”》

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与梵天、湿婆齐名,有十大化身,分别为摩蹉,俱利摩,筏罗诃,那罗希摩,筏摩那,持斧罗摩,罗摩,黑天,佛陀,迦尔吉,这次修建的神殿,就是第七大化身罗摩,据说诛杀十首魔王罗波那。

印度人民为表崇敬,特地把第七大化身罗摩,以及第十一大化身莫迪挂在路灯上。

当然,印度人民不怎么忌讳“挂路灯”就是。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路线上,印度人民毅然选择了政教合一,你别说,搞不好这还真的能在工业化探索上走出一条新路。

经济学不能左右经济

前几年关于什么哈耶克和凯恩斯,张维迎和林毅夫之类的争论很多,阿根廷的奥派总统米莱下场,要美元化,要卖国企,从有经济学这个学科到现在,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在什么时候起过作用的?

比如说当年智利的皮诺切特,皮诺切特能改变智利,靠的是芝加哥学派,还是枪杆子?毕竟皮诺切特可是很善于利用直升机的。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外部的变动,要远远比内部的变动影响更大,我们来回头看看印度。

对于一般国家来说,工业化一需要资本,二需要技术,三需要人力,然后通过行政能力把他们有机结合。

只有一个国家除外:英国,

它的条件就比较苛刻,因为是原始工业国,一切都要自己干,技术要自己慢慢研发,资本需要对外掠夺,所需要的时间就慢。

到美帝那会,美帝地广人稀,很多欧洲人移民美国,美国可以直接利用欧洲已有的资本,已有的人力,已有的技术来加速工业化发展。

到日韩那会,连地广人稀都不需要了。

然后是中国承接了全球化的制造业。

到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中国的资本和技术都开始溢出了,这时候发展中国家会同时接受来自欧洲的,美国的,日韩,中国的技术和资本。

这样资本和技术都比较充裕了。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因此发展中国家甚至可以对外来的资本和技术进行挑挑选选了。

上面的几个条件:资金,技术,人力,以及把他们结合的行政资源,对于后发国家来说,自己能做主的只有两个:人力和行政资源,至于资金和技术,那是外来的,是自己无法决定的。

印度,越南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未来肯定会走好,其原因就是因为资本和技术的溢出效应。

资本和技术的溢出

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之前,马克思所说的掠夺,本质上是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资源,补充本国的资本导致的,早期的资本匮乏,资本积累特别缓慢,其资本积累的模式为:

一个资本家,建A工厂,利用工厂的利润再去建B工厂,再利用A和B工厂的利润去建立C工厂,梯次进行。

而现代资本积累的方式已经不是这样的,现代资本积累的方式为:

某创业者看到了一个市场需求,写了一个PPT,到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认可,经过评估认为整个市场大概可以容纳20家工厂,于是一口气批了建20家工厂的资金,迅速占领全国。

如上,导致这两者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资本的充裕度,早期资本匮乏的时候,资本稀缺,但是需求资本的市场却有很多,因此很难募资,是资本为先,市场其次。

而到了现代,资本充裕,市场却变得匮乏了,因此市场为先,资本其次。

因此在难度层面存在着天差地别,在欧洲搞工业化的时候,欧洲人要出海掠夺,在美国搞工业化的时候,只需要已经存在的欧洲资本,而到了韩国日本工业化的时候,美国资本已经开始外溢,到中国工业化,看看中国的外资构成:以港资为表象的各路外国资本,台资,日资,韩资……

到了印度越南工业化,不仅仅有这些资本了,甚至还有中资。

资本越来越容易廉价了,而市场越来越少了,市场价值变高了。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出未来非洲之类的国家如果遇到一定合适时机,政治稳定了,非洲工业化也不是多大的问题,这就是全球资本流动导致的。

一个飞跃

我有一个朋友叫李梓硕,现在在尼赫鲁大学读书,据他观察到的情况,整个孟买已经成了大工地,到处都在建楼,这是他拍摄到的一栋楼:


相信没有中国人愿意买如此紧密相连的楼房,孟买目前的房价约为2.5万人民币一平米,比武汉还高。

印度房子,除了那种紧密相连的房子,还有一种是在一大堆贫民窟里面突然冒出来一个特别高的楼房,像筷子一样,这是典型的前期城市化加速的特征,当年中国也有。

印度目前以蓬勃的内需为主,对外为逆差,这是和当年的中国不一样的,到达印度目前的水平其实没有多大问题,且也不难,很多国家都曾经到过这个水平,比如说东南亚一大帮国家。

我国过去的经济为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尤其是出口,曾经占据我国经济相当大的份额,但是这个优势印度却不具备,这是印度明明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加速阶段,但是增长率依然是这么低的一个原因。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处于发展时期以及工业化加速期,逆差才是普遍存在的,顺差才是罕见的,中日韩三国能够在发展时期即可以顺差,很不容易,越南目前也已经越过了,目前也是顺差状态,因此越南的等级比印度高一个级别,虽然看起来越南和印度的人均GDP并没有拉开很大的差距。

印度在加速工业化的这个阶段,会逐步满足内需,其实在八十年代,我国也是以内需为主的一个国家,整个八十年代,我国7年逆差,3年顺差,整体是逆差的,一直到1994年后才扭转这个局面,自此再也没有逆差。

在印度满足内需后,印度必然也会迎来一个考验,这个考验是很多国家都无法通过的,就是本国的制造业要走得出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了该国未来的发展。

解决内需是简单的:因为只要把国门一关,自己慢慢造即可,无需去考虑什么“国际竞争力”,但是当内需被充分满足后,内需对于经济的推动就下降了,而同时和内需消失的还有外国直接投资,因为外国直接投资看重的就是印度的内需,除非印度变的更加有竞争力,外资把印度当做国际制造业基地。

在内部有人保护,而走出去,中日韩越德,这些顺差国家都拿着大棒子在外面等着,胆敢出来就是一顿猛揍,国际贸易就这么点量,印度多顺差一点,其他国家就少顺差一点,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敢在国际上混?

所谓的“莫迪经济学”,其实也没什么特殊的,在印度没有执行土改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土地就成为一个约束部分,但是对于莫迪来说,政府推动不动,但是大资本家推的动啊,类似于安巴尼,阿达尼这批人的强力推动下,印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是能继续的,无非是要苦一苦印度老百姓罢了。

放心,资本家相对于地主和农民,是降维打击。

利用大资本家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印度不是第一个,早先韩国和日本都干过。

然而等到了印度内需满足后,要搞外贸,要顺差,就必须对本国内部的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需要扩大外资吸引力,允许国内民族企业破产,同时构建新的资本市场,要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上做平衡,这一步是非常艰难的,很多国家就在这个位置停滞不前,失去了竞争力,最后堕入到中等收入陷阱。

当然,对于目前的印度来说,即便是“中等收入陷阱”,对于印度也是福报了。

从这个角度说,莫迪要做的就是保证印度政治的稳定性,能够推行有利于构建统一市场的政策即可,保持政治的稳定是重中之重,至于如何保持,各国有各国的办法,就目前印度以宗教的方式来保证政治稳定,从目前看来,走得通。

工业化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只是前人走过来后,以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所谓的经验,把这个框架套后人身上,这并不可取,举个例子,欧洲能工业化需要掠夺,但是对于韩国来说就不必要,而韩国的工业化的经验是必须亲美,而中国表示其实没必要,中国工业化有个要求就是土改和世俗化,印度不一定就需要。各国还是有各国的国情。

以宗教来凝聚政治,以有利于大资本的方式去推动工业化,这是印度摸索出来的新路,哈耶克来了都得点赞。

说不定印度搞完了工业化,也会找人写一本《印度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当然,现在说这个还早。

至于什么攀升科技树,什么提高竞争力之类的,现在还远远谈不上,比如说印度现在的研发占GDP的比重依然低的可怜。

但即便是印度达到泰国这个程度,也足以让其国际地位提高不止一个档次,届时印度必然会有更多的动作,我们假设印度可以完成内需----把这一点完成还是不难的,当印度到了一个临界点,即本国内需完成后,印度有两个选择:

第一,提高经济自由度,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度,继续提高本国的竞争力,这是一条良性的路,走的通还是走不通,难说。从目前看困难极大,问题就出在未来的是否提升,实际上不是取决于未来,而是取决于现在,印度目前研发投入比例太低,很难有过高的期待。

第二,本国无法继续提升,内部过去积累的一些沸点爆发,政治开始混乱,此时印度可能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外部行动来掩盖内部的矛盾。此时无论是中印边界问题,还是印巴边界问题,都会成为引爆点。

要早做防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哈耶克遇到毗湿奴:印度式工业化

李建秋的世界 李建秋的世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