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叙事,就是讲故事,就是把过去的事件梳理起来得出一个现阶段想要的结论,然后讲给人听,至于这个结果是不是真的,别问。我也是一个父亲,平常给小孩也会说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赚钱,过更好的生活之类的话,但是如果你真要和我纠缠:好好学习就一定能成绩好吗?好好学习就一定能过上想要的日子吗?那真的未必,但是我只能和小孩这么说。叙事也是,最经典的就是“闭关锁国”的叙事。打破闭关锁国的叙事很简单:沙俄不仅没有闭关锁国,沙俄甚至还和西欧频繁通婚,奥斯曼土耳其对西方非常了解,在当年暴打三个老帝国的时候,这两位比大清还惨,至少溥仪活下来了,不像尼古拉二世全家被突突,奥斯曼更惨,被割成一块块的,现在土耳其的疆域比奥斯曼时期少的多。如果加上更多的,比如说大英帝国,下场更不要说了。但是我们要推崇闭关锁国的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要配合改开的叙事,从道理上说,清朝时期像钦天监监正这么重要的职位,有德国人汤若望,纪利安,戴进贤,比利时人南怀仁,安多,闵明我,法国人南弥德,斯诺文尼亚人刘松龄,葡萄牙人索德超等一大堆的外国人在中国朝廷为官,在贸易上有大量的出口,很难说中国“闭关锁国”。把近代的问题归为闭关锁国,这是有其中原因:一个是改开叙事的需要,当然从结果来看,效果不错,但是不代表闭关锁国叙事是真的,宣传起了好效果,不代表宣传本身是真的。二个是简单,易于被接受,其实从逻辑上说,清朝没落如此的复杂,写几本书都不足以阐述的,为什么只归因到四个字?因为简单,因为易于被接受。三个是历史宜粗不宜细。如果不这么简单的归类,如果你细想,你会发现一大堆的问题,比如说民国时代中国是著名的开放,谁来都可以,洋人公司在中国开的到处都是,结果一直在挨打算几个事?如果闭关锁国叙事是对的,辛亥革命的叙事也是对的,那么很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为什么在民国时代,洋人的企业到处都是,且辛亥革命已经成功的前提下,民国时期国力如此之弱,被打的那么惨?一个国家的问题无非有两方面,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如果闭关锁国叙事是对的,那就要往内找,往内找可不得了了,如果都已经开放了,结果还在挨打,那说明民国政府还不如清王朝,进一步会直接冲击到辛亥革命叙事。那怎么办?赋予辛亥革命那个叙事,关于辛亥革命伟大的意义自己去看教科书。这一细想,那可不细思极恐?戊戌变法我们来看一下戊戌变法叙事,以高一人教版来说,就是这本:在翻到下面,在百日维新的科目上是这么说的:课本说: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真的吗?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的戊戌变法之荒谬,对中国危害之大实在很难让人用“改革的阵痛”来形容,就以戊戌六君子为例,其中之一杨深秀说:杨深秀奏:“昨又闻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况值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在都,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先为借箸之筹。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谭嗣同:“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以二境方数万里之大,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统计所卖之地之值,当近十万万”“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统计所卖之地之值,当近十万万”我们退一步说,如果戊戌变法真的成功了,真的“尽卖西藏于英吉利”,真的“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即便是变法成功了又怎么样?再回头看教科书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是不是很讽刺?关于谭嗣同,不知道多少人看过他的“仁学”,里面说:若夫日本之胜,则以善仿效西国仁义之师,……民……且日希彼之惠泽。当日本去辽东时,民皆号泣从之,其明征也。”(谭嗣同:《仁学》之三十五)整个文章里面大谈特谈西方列强和日本军队是“仁义之师”云云。而这些论点,又被现代一些学者,比如说秦晖之类的,拿过来反证西方如何如何善良。戊戌六君子死了,被抬上极高的地位,教课书上真能说这帮人干了一些什么,说了一些什么吗?或者说,就是因为这些人主张改革,所以这些人就是对的吗?如果按照他们的主张真的实行了,成功不成功另说,即便是成功了,咱们还剩下多大一块地?我说的这些压根不属于“秘闻”,是公开历史随便可以找到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历史给这个定义呢?这是一个问题。光绪和慈禧甲午中日战败,很多人就知道一个故事:军费都被慈禧拿去修园子了。这个说法是梁启超先说的,1899年,梁启超在《瓜分危言》中说:“当海军初兴,未及两年,而颐和园之工程大起,举所筹之款,尽数以充土木之用。此后名为海军捐者,实则皆颐和园工程捐也。吾尝游颐和园,见其门栅内外,皆大张海军衙门告示,同游之人,窃窃焉惊讶之,谓此内务府所管,与海军何与?而岂知其为经费之所从出也。”这个数字后来说八百万,然后1924年,池仲佑在《海军大事记》认为“海军款二千余万尽输入颐和园之用”,康有为、梁启超则认为动用海军和铁路经费各三千万两那梁启超说的对吗?梁启超本身就是康有为的学生,就是当年戊戌变法的参与者,他是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其实后来人大清史研究所早就把这段历史给捋清楚了,1970年日本代表团访华,日本代表团提了一嘴:“听说你们国内普遍认为颐和园重修挪用海军军费二三千万两白银,而据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四五百万。”国内大惊,开始查找各式各样的资料,最后经过反复查证,理清了几个问题: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5148两,出自海军衙门经费7375148两、总理衙门经费770000两。除本为颐和园工程而筹的‘海军巨款’息银321183两外,属于‘挪用’性质的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53965两,而‘挪用’的海防专款数额不会超过668265两而且这个“海军衙门”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就是买军舰的钱。海军衙门承担南北洋海防建设、东北练兵、铁路修建、三海及颐和园工程等而收用的款项。包括开办经费、海防专款、雷正绾军饷、洋药税厘“常年经费”、洋药税厘“新增经费”、铁路经费、海防捐、海防新捐、本息银、土药税厘等一大堆的军费,很多费用是直接挂靠在“海军衙门”的。目前关于所谓的“挪用公款修园子”,一共只有66.8万两,列表如下:说由于颐和园工程的经费来源于海防经费,进而严重影响了北洋海军的发展,根本是无从谈起。那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慈禧修园子导致甲午战败?近代中国遭受了那么大的屈辱,什么甲午战争,什么八国联军,总要有一个人背锅吧,总得归咎于一个人吧。那怪谁呢?光绪帝:锐意革新,希望改革,你不能说他是坏蛋吧。戊戌变法的各类人:总不能说他们是坏蛋吧。慈禧,她算“守旧派”,虽然是她废除了科举制,她坚决反对裹小脚但是她是守旧派。她不背锅谁背锅?坏人VS好人,光绪和慈禧,那只能站在光绪这边。那活该慈禧背锅。光绪帝从1888,光绪十四年,到1898光绪二十四年,9年多,近10年了。光绪做成什么事了?1722年11月13日,康熙病逝,雍正继位。1735年雍正去世。也就13年的时间。雍正干了多少事?什么乾隆,康熙,他们在位的时候,同样时间做了多少事?康熙27岁的时候都平三藩了。近十年时间,光绪硬是没有拉出自己的一个班底。有记忆光绪真正做的成一件事,就是卖官,把上海道这么重要的职位直接卖了。甲午战争,败在陆军,这是能说的吗?李鸿章要求招兵,光绪不准,要打了才允许临时扩充。后勤?光绪表示,要什么后勤?甲午中日战争的核心,并不是海战,而是陆战。前脚让叶志超统领在韩军队,圣旨:“现驻平壤各军,营数较多,须有总统大员亲临前敌,调度一切。查叶志超抵韩较早,情形较熟,且历著战功,拟请派充总统,即由李鸿章电知该员遵照。”后脚说:“不可以全军重任付之叶志超—人,所有分布进剿机宜,妥筹具奏,不得以兵未全到,束手以待敌人之攻”那请问,叶志超到底掌握不掌握兵权?在中国人狂喷李鸿章:懦弱,不敢出战,这是光绪的圣旨:“倭船前在威海、旅顺等处施放空炮,旋即远扬,难保不乘我之懈,再来猛扑。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数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阑入。倘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又闻,津郡倭奸最多,一经拿获,即应照例惩办,不准轻予开释,致堕诡谋。钦此。那么丁汝昌怎么做的呢?圣旨都下了,丁汝昌能怎么做?不动。遵守圣旨就跑得脱?再下圣旨:“嗣复统带各船,巡历海口,观望迁延,毫无振作,若不加以惩处,何以肃军律而励士心,海军提督丁汝昌著即行革职,仍责令戴罪自效,以赎前愆。傥再不知奋勉,定当按律严惩,决不宽贷。当高升轮船被倭击沉之后,该提督不敢前往追剿,辄以寻船不遇,遽回威海,迁延观望,畏蒽无能,殊堪痛恨!本日已明降谕旨,将丁汝昌革职,戴罪自效。”所以丁汝昌是出海应敌,光绪说的明明白白“不得远离”,不出海应敌,则是“该提督不敢前往追剿,辄以寻船不遇,遽回威海,迁延观望,畏蒽无能,殊堪痛恨”倒是问丁汝昌是怎么做,才能入的了光绪的意?丁汝昌最后殉国。如果你去细查整个甲午战争,光绪的操作几乎让人窒息,这个大的锅,为什么没有人让光绪背,光绪此时已经亲政好几年了,为什么反而是不怎么管事的慈禧背,和作为大臣的李鸿章背?因为维新派支持光绪。而后来能够控制中国舆论走向的,是梁启超那些人。所以光绪必须是圣君。慈禧必须是坏人。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闭关锁国的叙事后来会越来越强?到底是闭关锁国的叙事是正确的,还是必须要有一个“闭关锁国”的叙事来推动某一些议程?历史到底是历史,还是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你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