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就读这篇┃多少地名在记忆中风化

2016-01-25 胡庆军 原鄉書院

胡庆军:多少地名在记忆中风化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唤醒城市记忆的“捷径”之一,是老地名。

       穿行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老街旧巷,从一个个老人口中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往,深切感受那些老地名对城市记忆的重要性。小小地名,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录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从空间的角度看,它是城市的坐标,可以帮助人们按图索骥;从时间的角度说,它是历史长河翻卷的浪花,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


   走在街上,满目都是崭新的建筑,而昔日的地名已逐渐消失,慢慢地在记忆中风化。

    一个地名,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如果说城市也有记忆,这些普普通通的记忆中的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它们的消逝与变迁,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足迹。


  近年来,伴随着各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现代化建设正以高速度向前发展。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小区的不断兴建,公益设施相继的增加,现代化的生态城、园林化生活逐步完善。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现代化小区的兴建,街道的增加,让我们感觉到了城乡建设、发展波澜壮阔的一隅。

  记得一本书里这样描述那些远去的城市老地名:如果闭上眼睛回忆一番,你生活的这个城市给你留下的记忆里面,到底是哪些难忘的场景和瞬间?是那些市井风情,还是那些日新月异的建筑,还是某个你亲身经历的人生场景,抑或是那些在文本里已被叙述得成了“毛边本”的如烟往事?字里行间有淡淡的伤感。


     是的,如今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和家人一起,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一起,聚集到各个社区、休闲广场,尽情地唱起歌,舒心地跳着舞。人人脸上挂满了喜悦,人人的心里洋溢着欢乐。整个城市就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一片盛世和谐的景象。每次看到这醉人的场面,就会不由得想起曾经的那些街道、那些建筑、那些人或者事。

  记忆中,大学毕业来到这个城市生活、工作,那个时候的这里虽然早已不是人们流传的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景象,但城小人少,仍然显得有些冷清。从当时统计数字看,这个城市城区非农业人口不足20万人。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到,一个不足20万人口的小城能热闹繁华到哪里去呢?很多老土著人也许记得十分清楚,那些年每当夜幕降临,仅有的几家像样的商店早早就关了门,晚上不到8点半街上已经没有了行人。人们只能坐在家中,看着有限的几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有时影像还不清晰。很多居民小区里漆黑一片,寂静无声。


  如今,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里的人们以及那些来这里打拼得外地人一起,经过不懈的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城打造成为一个美丽的生态城。今天,当你漫步在祥和的生活小区,过去那种低矮潮湿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居住舒适、生活方便的新居民楼。更可喜的是小区的居民和睦相处,大家互敬互爱,邻里团结,互相关心,谱写了一曲曲文明和谐的新篇章。

  当你站在大道旁放眼望去,宽敞平整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各种车辆川流不息行进有序,即使是那些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已经再也寻不到当年的影子。如今,一道道文明的风景线,生动地勾勒出一幅人人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


   是呀,现在和年轻人说起那些老地名,他们都会面带疑问。那些老地名不但是这座城市的地理信息标志,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远去的背影,是历史的断裂,更是文化的失落。

这些年去过很多地方,当走进一个个历史文化名城,体味那些老地名留给我们的温情和感伤时,我们也在思考,现代社会中,究竟如何给老地名一席之地,以重续历史文脉。每个城市、每个乡村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市容市貌的改造,伴随着一座座古宅、一条条小巷的消失,一个个老地名也行将消失,也让那些在某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城市文化风化在历史的长河里了,这或许真的是一种悲哀。


老地名的消失,原因大多为街坊改造等工程的实施。老地名,是一个城市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刻痕印记。面对现代化建设中老地名消失的现状,很多专家呼吁,在城市建设、改造和管理中要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老地名,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历史、文化传统、老百姓又普遍认可的老地名,应该尽量进行保护,让那些记载城市发展的地名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归宿。

老地名,是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之钥,当我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感到迷茫之时,藉由这把钥匙,我们可以重新走进历史,老地名于是成为一个标志,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营养。越传统,越现代,越开放,老地名成为一种打不开的文化情结,经过了历史长时间的淘洗,成为文化寻根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城市是一片叶子,那么,街道则是这片叶子上一根不起眼的叶脉。一叶知秋。一街识城。世纪大道和世纪广场印证着一座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

  面对生活的变迁,我的邻居、70多岁黄大爷常常感慨,城市飞快地建设着,偶尔的回忆让他感觉像是在做梦。他说那年春节前,已经搬到外地20年的弟弟特地回了趟家乡,他想看看当年居住在一起的老邻居。可是找来找去,不要说过去的老邻居,就连原来自己家居住的地方也找不见了。


  对于消逝了的地名,老年人只有在记忆里寻找了,而新城市人完全就不知道那些陌生的地名在哪里。新兴的住宅小区已没有了过去平房名称的印记,岁月演绎了越变越好的居住环境以及越来越好的生活。

一个城市,倘若没有历史的记忆,跟水泥钢筋丛林没什么两样,我们很快就会迷失其中。城市改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老地名的交替。但是,城市地名的交替不能“失忆”,假如我们连城市的记忆都可以忘却,那么我们又从哪里去寻觅历史文化的底蕴,体味城市文化的厚重哪?


老地名、新地名,在变迁中让历史飘散了,那些远去的地名无法抹去曾经的历史,那些崭新的地名也正在反映出了这个开放时代在我们城市留下的新的痕迹。

本月“就读这篇”原创回顾


杨艳梅:我所眷顾的川原

舒  婷 :很是惭愧,父亲

贾平凹:我的小学

黄   俊:寂寞的天空

张亚宁:陕北之冬,独具匠心的美

包利民:柴门内一条狗

莫   言:马语

张   娜: 那些小事儿

李百合:舌尖上的乡愁

叶倾城:母亲的母亲

陈安勇:无声的世界

迟子建:燃烧的月亮

徐振宇:叔敖故里草木情长

刘庆邦: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

曹学林:寻找一条田埂

迟子建:我对黑暗的柔情

凸   凹:钥匙·院墙

桔    彤:杏花,开得猝不及防

陈应松:村庄是一蓬草

赵峰旻:纸上的故乡

天    峰:今晚嫁给月光

周    莹:父亲与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