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之《世界观的革命》Ⅱ
(作者群)
家园读书会第五期
主讲:小约翰
时间:2016.3.19
罗马书11:36
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
附:文末有复活节(2016.3.27)晚礼拜-仙林片证道音频
第二部分 全书纵览
(《世界观的革命》中文版)
1黑暗星空遍洒真理之光我高度评价这本书,我认为它是“最好的哲学史教材”,因为它集合了美国一批最顶尖的系统神学教授,他们教了一辈子的神学与哲学,然后来总结,合起来写了这一本书。美国其实是很强调合作的,我觉得在中国是很难有这种高端的、大家合写的、很有质量的教材,因此它把美国最顶尖的一批神学教授集合起来,然后有一个历史视野,来让我们看见什么,来让你看见黑暗的宇宙星空上遍洒真理的阳光。这就是这本书的护教效果,就是它借着圣经穿透了各种西方的文化现象。它里边有一句话讲的非常之精彩,它说——谁在抢夺西方之心?本来是基督教给西方带来一颗心,但后来理性抢夺去了,而后理性逐渐来膨胀、逐渐自主,他用一个英文词是叫Autonomic(理性的自主),后来慢慢膨胀慢慢膨胀,你就发现西方的心灵失落了,理性走进自杀,然后就带来了空虚、迷茫,带来了矛盾,然后到最终,他们又重新寻找西方之心。这个书里让我们非常的感慨。让我们能够生发出呼声:主啊,你真伟大!没有你,我们真的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是借着这个梳理,它又总结了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我说这本书呢,比薛华写的《前车可鉴》更精细,毕竟前车可鉴只是他一个人的作品而已,而且他的架构比较粗糙,只是用共相、殊相来二分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兴衰,当然你也可以读这本书,我也隆重推荐。但是这一本不一样,这一本它是一步一步从内部来分析,西方怎么失落西方之心的。然后,我们看到西方之心的失落,也反省到一个责任,什么责任?就是基督徒怎样一步一步地让这条理性之蛇长大,在你的怀抱里边,怎么样又反过来咬了你一口,这就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农夫与蛇的故事,乃信仰与理性之关系之绝佳隐喻)
2信仰与理性,农夫与蛇前两天,我刚给小女儿讲《农夫与蛇》的故事。一个农夫看到冻僵的蛇,把它放在怀里,最后它醒过来了,然后咬了一口就把这个农夫咬死了。这条蛇就是理性!然后你可以看到书里面讲得很清楚,基督教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理性暖在怀里,然后,这条理性的毒蛇,怎样慢慢长大,而且是一些我们基督教优秀的神学家(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们带来了现代性跟理性的自我思考,其实西方哲学史所有思考的问题,都是神学家先思考过的。甚至都是圣经里边先思考过的。所以刚才(一位弟兄的读书报告)提到亚当夏娃是哲学家,是对的。创世记三章有了哲学的开端,就是理性的自主——到底谁来判断?这样一个隐喻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悲剧,什么悲剧,就是教会,它失去了长子的名分。它没有能够真正的用信仰来贯穿理性,到最后却任由理性来统治信仰,以至于以前呢,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宗教面前获得他的合法性,像刚才提到中世纪,连一个国王都要在教皇面前为他的合法性辩护是不是?那国王都要教皇授权,授予王冠。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但随着理性的慢慢发展,随着圣俗的割裂,我们就慢慢发现,宗教需要来到世俗的王面前为自己辩护。以至于到十九世纪,人家一下子把宗教扫进了私人领域。然后到最后,就扫到了历史的神话传说中,到了最后,就把基督教扫干净了。现在,就几乎没有我们的空间和阵地了。这个世界已经彻底变成一个无神论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而这是从教会开始的。
在整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过程。所以看完之后,你就会看到,我们基督徒,的确是像以扫一样,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我们长子的名分。以至于到我们今天,想重新得到长子的名分的时候,我们就嚎啕大哭,但却已经没有了办法,因为全世界都在拒绝我们。所以当基督教在中国要发展的时候,我为什么很有负担一定要强调大家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真的知道你的使命,也真的回到上帝给你的真正呼召面前。让你知道我们的信仰不是小儿科,我们的信仰是一个整体性的真理。然后我们不要做井底之蛙,要真正看到真理之光的照耀。
所以我说,这本书的第一个优点,就是以真理贯穿西方思想史的脉络。我所看见的是,第一次用基督教完整的真理,来贯穿哲学史所有的大事件。以至于它成为最好的哲学史教材,不只是适合基督徒看,我觉得也适合非基督徒看,所以这是一本非常优秀非常精彩的好书。把哲学放在真理之光的笼罩中和历史的流变中,是非常难得的。希望大家都能来阅读。而且这本书来判断世界哲学史的时候,不是像以前我讲的那个弟兄的护教方法,“凡是跟圣经不一样的都错了”,它不是这样护教的,它是走入你的哲学内部,跑到里边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第一章古希腊那部分,就是一个精彩的演示。分析柏拉图,能看到柏拉图的问题,分析亚里士多德,就能看到亚里士多德的问题。那么整个古希腊的思想就是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的流变。那种欲望的流光,舍斯托夫叫做悲剧的哲学,这一类生存问题的深渊和流变,理性要穿透一切的固定,那种理性解释一切、理性至上的心态,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是理性是趋向于要固定的,但是这个世界却是趋向打破理性的,因此理性面对着理性无法解决现实的这样一个张力。尽管我们看到它里边的定时炸弹在什么地方,它一一地来找,这个努力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是我认为这本书第一个它最大的优点!
那第二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直言不讳地说世界观是宗教性的。每个人都有它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有它的宗教眼光,因此它在讲这些世俗哲学的时候,它用了一个很好的词——世俗先知。先知一般是上帝的先知,但是他们却称他为世俗的先知,很清楚,他认为马克思的言说是宗教言说,其实你想一下,马克思把历史规律当成了什么?但问题是,历史规律这个神,它不说话,那谁来替它说话?马克思说,我就是历史规律的先知,不按历史规律做事,就要赶紧灭亡,谁该灭亡,我说了算,我是先知。我代表历史规律来说话。因此这一批人就把自己当成了人神。像神那样的人,是不是?他们就认定谁该死谁该活是吧?这个世界用我们这批人的眼光重新划定,你们这些拥有私有财产的人不该活,我们就要把你们全部干掉。你们就是狮子,我们可以用理性杀你,可以用暴力把你干掉。以至于他们把这种生杀予夺的权利,都归自家。唯独只有上帝可以审问人,因为“伸冤在我,我必报应”。马克思说,伸冤在历史规律,历史规律必报应,那谁来报应,让共·产·主·义战士。于是自我就可以生杀予夺,因此我有权利就可以控制一切。国家就是暴力机器,不听话的,把他干掉,就这么简单。那因此,背后是一个世俗先知的逻辑。问题是谁赋予你这种宗教性的特权?你凭什么认定你讲的就是真理?所以它从这个角度来看到,世界观背后一种宗教性的意义。还有对黑格尔的评论,我觉得也是非常精彩的。黑格尔怎么启发了一大批神学家、哲学家,还有康德,他怎么作为一个世俗先知,这是第二个很大的优点。
第三个,特别大的优点是它的历史眼光。它有一个纵的梳理,这就让我们看见,各个单独的一章(成为一个整体),你不只是了解了希腊哲学,你也了解了希腊哲学的优点,它是怎么样,它在后来的历史中如何一再地重现。那么希腊人思考过的,怎么又成了后来希腊人不断思考的?也让我们看到说,希腊人不过代表一种人类的思考方式。你今天尽管不是希腊人,很多时候也在重复希腊人的道路,就让我们看见历史是有很多的重复,很多重复中的一些猜想,这又使我们想起了黑格尔的话啊:历史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这本书里边,我们可以一再地看到这一点。
第四个优点,就是我觉得整本书,比较强调文本性,它有很多具体的梳理,给了我们一个大的视野,它的视野非常宏阔,但又不是只停留于这个大的视野。它分析了很多具体的文本,比如《黑马牧人书》、《人性论》、《政府论》、《纯粹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等许多的书,它是建立在认真解读这些文本的基础上,来梳理出一个观点。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点。而且它非常强调这种同情性的理解,就是去理解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尤其是最后一章,它把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全都放在里面,来试图理解他们到底在讲什么,也比较言简意赅,非常之精彩!
当然在这点上,也带来一个,我认为这本书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它比较强调文本的细读,这是其优点,但我们知道,你要研究整个的文化史和历史,历史的眼光,不能只靠文本细读来积累,文本细读是初步的功夫,其实你在文本细读里边不只是要呈现文本细读的功夫,你还要呈现出一种史识,就是一种史的见识。这种史识的贯穿,不只是建立在静态的史料堆积基础上,它还有一些活的传承,我觉得此书在活的传承方面梳理得不够。
庞朴写过一篇文章,叫《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就是我们来看一个文化,不只是要看传统文化,你看典籍,只能看传统文化,中国人,四书五经都是传统文化,但是那些不读四书五经的中国人,难道就不是中国人了吗?也是,那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人?因为他受中国的思维模式影响。它是一种文化传统,积淀在你的内心深处。哪怕你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但是因为长期形 52 30037 52 15791 0 0 3670 0 0:00:08 0:00:04 0:00:04 3671 52 30037 52 15791 0 0 2977 0 0:00:10 0:00:05 0:00:05 2978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生活方式。日久天长,它就形成了一种积淀,一种沉潜的东西,那么这种活的东西会深深地影响你,因此这一本书里边,这个《世界观的革命》里边,这一类梳理,总的还是少的。也有一些,但是总的还是少的,尤其是他讲中世纪那部分,我觉得那一章是尤其精彩!第五章《中世纪与现代神学之根源》,这一章我觉得它达到了我所理解的那个不只是谈传统文化,也谈文化传统的水准,他能够把它很鲜活的描述出来。比如说你了解中国文化,你单单了解中国的哲学,够吗?那些四书五经的典籍够吗?我觉得肯定是不够的。因此你要了解中国的那些传说,你要了解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不属于典籍,但我就觉得这些活生生流传在中国的这些故事,这些口头的创作,这些传说,其实很多时候它是更鲜活的,它未必就只是在那个典籍中。所以鲁迅研究中国文化为什么比一般人要深刻,就是因为他特别提到说,鲁迅研究儒家,他不只是研究儒家的典籍,他更研究中国人怎么看儒家,中国人怎么对待儒家,你可以看他写的一篇《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就是他很能看到在中国的实际状况中,儒家是怎么运作的。以至于他能很深的透视到中国的骨髓里边,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这样一本书里边,大多学者是在掉书袋,更多是对西方的文本的一种罗列。而那种文化传统的构成、构想,关注的比较少。
所以我说,最近有几部电影对中国文化传统有很好的梳理。一个是《一代宗师》,王家卫用了十年时间拍的,他为什么能拍的这么好,因为他用三年的时间去采访中国那些武师,那些练武的宗师,他到了很多地方,去跟他们聊。这个很了不起,它不只是看中国这些典籍,而是去跟他们聊,去深入了解传承在他们生命里的那种活的东西。所以,《一代宗师》就拍出了很深刻的东西。所以别人采访王家卫的时候,他说功夫就是时间,就是你要沉淀在里面,你能一招一式练十年,然后功夫就是时间,它里边有着很深的一个思考:功夫就是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它这里边有非常深的一种思考,而这种思考是活的一个东西,那么这也是大家批评马克思的一个弱点:英国工人状况他不去看,他不跟英国工人聊天,他就是在大英博物馆里面,一卷书一卷书地构想,因此他的东西是非常抽象的。学术上大家觉得,其实是很成问题的。你要研究古代的一场战争,你应该到那个地方去走一走,你应该采访一下战争留下来的后人,你应该看看那地方的墓碑。所以这个,昨天我还在讲,我第一个复活节,是在安徽和县吴江边泰下古战场过的。当时遍地的油菜花开了,灿烂明亮。当时的感受就很强烈,似乎就一下子跟古战场上的精灵相遇了。所以我就执着地认为复活节的花就是油菜花,所以呢,复活节要去看油菜花啊!(众笑)
第五章《中世纪神学与现代性之根源》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口号式的,比如说对托马斯·阿奎那的评价。它就提到说,薛华对阿奎那有过一种评论,薛华认为阿奎那导致了对理性的信仰。他认为阿奎那提倡一种理性自治,看163页。
托马斯的确区分了现代性与恩典,自然与自然理性搏斗的自主,称为世俗的现代性、本体和神学。许多托马斯的文本似乎都支持薛华在《前车可鉴》中的解读,那么首先的证据是他大量使用亚里士多德,虽然托马斯并不是总在赞成亚里士多德啊。并且以某些根本的方式改变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他在许多方面有赖于亚里士多德,比如他对圣餐中的真实临在的处理,就完全是在亚里士多德实体与理性的范畴进行的,也就是质料与形式,亚里士多德分了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这四因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划分,后来还影响了唯名论。但是唯名论又有两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唯名论,还有另外一种,奥卡姆的唯名论,所以它又带来了对宗教改革的巨大影响。那就此而言它显然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事物的自然本性的叙述是对的,而同样显然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不是来自圣经。(此段是讲者转引书中内容,不完全一致。)
另外,托马斯常常在信仰与信之间进行区分。他的这种区分方法似乎意味着一种二元论的实在论。他以光做比喻,解释了人借着自然之光所进行的认识和靠外来的超自然之光所进行的认识之间的区别。而上帝存在的证明进一步表明托马斯相信自然理性有某种程度的自主,因为他明白地辩护这一观念,认为人可以不依赖恩典的助力,有自然理性认识上帝。这类证明可以找出很多,特别是在《神学大全》开头部分。我觉得文本的阅读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薛华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但是他又说实则不然。薛华也有赖于他拉丁文的功底,也就是对文本的阅读,和文本后面的同时代人的解释和评注,都蛮重要的。而写这一章的作者显然拉丁文的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因此,他在一个拉丁传统下来解读托马斯·阿奎那,就把他解读活了。
托马斯的文本指出了显然不同的另一个方向,也就是他能够找一些不太出名但非常活跃的文本,或者说同代的拉丁学者对他的评论。这样的话就使我们看到,尽管他写了一些东西,但实际上那些东西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它最起作用的恰恰是最活跃的那些东西。因此,作者就在164页说,阿奎那不是在自然与超自然之间作二元区分,而是给出了一个深刻的、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有一个巨大的天国的叙事性和末世论的倾向。正如别的学者说的(165页第一段),“托马斯给出的不是笛卡尔式的理性基础主义,而是末世论的基础主义。知识的基础并非笛卡尔所说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无可置疑的真理。而是有福者在荣耀中得到直接的、直觉性的知识。这就赋予托马斯神学一种显著的末世论结构”。因此,它就带来了对整全的基督教世界观的丰富了解。
所以,在167页第二段说,“在托马斯·阿奎那那里,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且托马斯的目的是以神学来改造性地收编哲学。借用杜耶沃德(荷兰改革宗的大师,代表作《西方文化之根》)的话,“托马斯思想的基本主旨深刻地具有基督教特质,并且极其出人意料地合乎圣经,托马斯思想的世界不是静止无变化的,而是动态的,处在生成中。它不断地运动,在上帝的引导下,朝向自己的最终目标。故此,造成托马斯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乃是福音的已然和未然的结构。而且,十字架与复活在托马斯的架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起着手段和道路的作用。万物通过它们得以在永活之源、耶稣基督里朝着自己在上帝之国里的最终目的而努力。这点来看,托马斯给上帝的名字首先不是存在,而是阿尔法和俄梅戛”。他的这个观点是相当有力度的。
但问题是,阿奎那的这种力度,后来为什么走向了经院哲学的种种危机?作者有进一步的分析。他后边提到了,后期中世纪神学,司各托和奥卡姆的唯名论的复兴。而唯名论的复兴是相当了不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今天理解宗教改革仿佛跟中世纪一刀两断,其实错了。甚至宗教改革都从文艺复兴得到很大的益处。而且唯名论给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书的后面有对唯名论的解释(在404页)。你看书一定要每个字都看,包括后面。这本书的优点就是它后边把西方的大事、世界观的转折以编年史的形式整理出来了,还有重点名词的解释和索引。索引的好处就是你可以看这个词在这本书里出现的次数。
其实,今天能看到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宗教改革的关系的书是不多的。这本书能找到这条线索很了不起。我在读神学的时候看到一本书,我很喜欢,叫《加尔文的老师》或者叫《古教父和经院哲学大师的学生——加尔文》。西方有很多书研究加尔文如何继承了古教父和中世纪经院哲学。甚至马丁路德,也受到经院哲学很深的影响。你不要存一种历史虚无主义。马丁路德不是光看圣经突然就有了成就,加尔文也不是依靠圣经、凭着感动就写《基督教要义》。你看《基督教要义》引用了多少古教父、中世纪的神学家的东西。所以,唯名论为什么对宗教改革起到那么大的作用,它里面的解释可以给你很好的思考。
书里有一个概念叫“宪制改教家”(402页),为什么叫“限制改教家”呢?其实,在西方都是很简单的词,但问题是今天我们看不懂。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没有这些词。所以作者就给你解释了,你一下子就明白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存在类比”(390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说法。人怎么认识世界,这是古希腊一直在探讨的。而古希腊的矛盾就在于,柏拉图代表的靠理念抽象化的理解,走向了最终的理性主义。亚里士多德代表的就是靠现象总结,最后就容易走向经验主义。他认为质料之外的形式因根本不存在,便把形式因就给抛弃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到底认识世界是靠理性呢,还是靠经验呢?它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就带来了理性主义跟非理性主义的割裂。我第一章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但是基督教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存在类比”。这一类比非常深刻。它就说上帝本体性的世界,你是没办法认识的。你没办法认识三位一体之间的奥秘。甚至于有的神学家说,当我们言说上帝的时候,我们只能用否定的方式言说,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因为他的本体性的、绝对性的权柄,你是没办法认识的。你只能借着中保认识被赋予的权柄。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呢?就是,上帝本体性的世界叫原型,我们这个世界叫复制。原型的世界是没法认识的,不代表你就不能认识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来自于神的创造,它是对本体世界的一个复制,因此它们之间有类比关系。你借着类比,就认识了本体的某些特点。这个说法就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跳跃。它既可以回答说为什么你的理性不可以认识透这个世界。因为你只是一个复制。因此,你的理性怎么可能单单靠着一个模糊的复制来认识本体。这也是康德的哲学中比较合理的思想。他说,物质体本身是没办法抵达本质的。但这容易走向另一端,我们没办法认识本体,所以理性就是有限的,所以你所有关于上帝的言说都是胡说八道。因此,就不需要言说,这便进入一个神秘领域。圣经是否定这一点的。因为毕竟这个世界是根据那个世界来造的。它是有存在类比关系的。所以,这个词用在上帝和人那里,其意也是类似而非相同。我们可以说上帝存在,也可以说人存在。上帝的存在是作为至高的创造者的存在,因此与人的存在不在同一个类型上。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来折射神的存在。但又提醒我们说,我们这种认识和折射是相当肤浅的。我们又要有谦卑。它就把古希腊的难题解决了。这个词相当地深刻啊!
因此,我觉得这本书优缺点并存,但也是非常深刻的、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我们每一章布置了一些问题。接下来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2016.3.19小约翰讲于南京
文清、小玲整理 惠苇文编 小小微编
◈上期回顾◈
附:
2016.3.27复活节晚礼拜 仙林主日证道
小约翰 《从诗篇23到基督徒的复活盼望》 诗篇2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