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的7个危险时刻,如何应对?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建议:睡觉打呼噜的人尽早治疗,排除风险。
建议:冠心病患者及中老年人别喝酒,同时注意清淡饮食,别暴饮暴食。
心脑血管疾病如何预防?
1、定期测血脂
高血脂是冠心病、心梗发生的高危因素。血脂是血液中脂类蛋白质的总称,包括我们熟知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同时也有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等。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是人体血脂代谢的有益产物,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这些有害物质的水平越高,血管内形成粥样斑块的几率越大。在寒冷、运动及饱食等刺激因素下,斑块易破裂,短时间内堵塞管腔,最终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必要时服用降脂药,能够有效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2、管住“坏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成的最主要物质。
一般将该指标控制在参考范围(0.2~4.11毫摩尔/升)内即可,但年龄在40岁以上,且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吸烟的高危人群,该指标要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下才算达标。
既往已明确诊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坏胆固醇小于1.8毫摩尔/升更有益于健康。总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心梗发生的几率越小。
3、做健康管理、做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很多人从十几岁开始血管就加速了动脉硬化的进程,提前找到疾病的危险因素,提前干预,才能真正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才能远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我们每天都在吃、睡、动、饮和呼吸,可是大多数我们都是根据习惯和喜好去做的。而科学的吃、动、睡、吸、饮以及精神压力的调节舒缓才是真正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的关键。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在于精准查找个体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做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控制能量、改变饮食结构、营养支持、缓解压力、适量活动来保持机体健康活力。关注统康,为您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让您和您的家人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