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格局将发生巨变,成渝城市群的机会来啦!!!
6月28日下午3点多,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一份5家单位联合签署的重要文件 ——《 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城市格局将发生巨变!
这可不是一份铁路发展的专项文件,而是重塑中国城市格局的重要宣言。它的问世,意味着城市圈时代正式降临中国。
在文件上联合盖章的5家单位不仅有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部门跻身其间,这就是住房城乡建设部!
没错,这份文件将关系到中国城镇化的方向,决定一系列城市的价值,影响到相当一批中国人的购房置业。
1、为什么要起草这份 “ 指导意见 ”?文件一开头就说,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域(郊)铁路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说白了,通过市域(郊)铁路,可以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容量,减轻城市病。而市域(郊)铁路,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城际轨道交通。
2、文件明确提出:至2020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超大、特大城市及具备条件的大城市,市域(郊)铁路骨干线路基本形成,构建核心区至周边主要区域的1小时通勤圈;其余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具备条件的城市启动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工作。
3、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为城市所辖市域,可统筹市域周边具有一体化倾向、通勤需求较高的毗邻区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研究开行市域(郊)列车。
4、文件还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线路要串联5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旅游景点并设站,车站按照功能适应、设施简易、安全便捷的原则尽量设置于城镇中心,增强交通引导和提高客流聚集。设计速度宜为100~160公里/小时,平均站间距原则上不小于3公里,优先采用地面或高架。
5、关于铁路的运营、融资等,文件也给出了创新、引进民间资本的巨大空间。
6、文件还列出了“市域(郊)铁路”第一批试点项目表。
著名财经评论人士 刘晓博 认为:
1、以这份文件为标志,中国城镇化正式进入了城市圈时代。城市圈概念提出得很早,但之前仅仅是个概念。只有地铁、城际、高铁等这些大运力交通工具出现,城市圈才能变成现实。A城居住,B城工作,这种模式正率先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出现。其中廊坊—北京、昆山—上海,东莞—深圳,佛山—广州这种居住、工作模式已经相当普遍。
2、文件里除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之外,还提了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圈,这意味围绕着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的城市圈,会被国家优先发展。四大一线城市,以及上述强二线城市的周围,能实现1小时通勤的三四五线城市,将迎来重大利好。随着铁路系统的完善,地铁的对接,这些中小城市将实现价值发现,人口将涌入,房价将上涨,城市规模、档次都会上一个新台阶。
3、随着国家“建设10个北京”策略的落实,未来中国将有至少10到15个国家中心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或许被定位为世界城市,比如上海和深圳已经被中央提出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围绕着这10到15个中心城市,将形成一个个1小时通勤圈,其半径至少在50到70公里。如果按照深圳东莞的人口密度,这15个半径为70公里的城市圈,足以装下中国90%到100%的人口。所以,你可以想见一下,远离这些城市圈的中小城市的命运。
也就说,这是一批三四五线城市的重大利好,同时是另外一些三四五线城市(远离中心城市)的利空。城市价值大分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4、十多个城市圈同时建设1小时通勤圈,将带来巨大的基建规模。这一波建设红利将集中在轨道交通、铁路等行业,一大批上市公司将受益。同时,这一波建设也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拉动作用。
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可以抓一抓“市域(郊)铁路概念股”,中长期则要关注中国城市格局的变迁,以及城市价值的大洗牌。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嘉兴、苏州、南通、保定、廊坊等一批城市,显然将获得最大的红利。
当然,在同一个城市里,偏远的区域也将受益。比如国家首批11个项目里,就有连接深圳福田到坪山的线路,坪山是深圳东北部的“ 偏远区域 ”,靠近惠州。通过“ 市域(郊)铁路 ”的建设,这类中心城市的偏远地区,也将获得新的机会。
三、中国五大超级城市群格局形成,你在哪个“群”?
6月5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17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TOP50》报告时指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抓住这五大城市群的发展机会才能把握住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
● 2017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TOP50
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上海、北京、深圳投资吸引力仍保持全国前三位,1.5线城市中天津首次排名进入前4;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等核心城市经济基础强、人口流入多、市场需求旺盛,排名均位列前10。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城市投资吸引力保持领先优势。
● 中国五大超级城市群格局形成
报告指出,在国家规划层面,城市群的发展也将进入加速期,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也逐渐清晰起来。“ 一带一路 ” 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叠加区域也将是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
京津冀本身就是三大战略之一,发展潜力最为突出,长三角、长江中游以及成渝城市群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是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横向通道,而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承担着海上对外开放以及创新升级的使命。
以上这五大城市群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抓住这五大城市群的发展机会才能把握住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
● 五大城市群经济与人口分布
占国土面积11%的五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55%,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潜力最突出的地区。
1、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传统城市群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效益,三大传统城市群都处于领先水平,也仍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中京津冀城市群规划规格高、政策执行力度大都表明京津冀将呈现追赶之势,与长、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将缩小。
2、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虽然人均效益仍与发达城市群相差较远,但其依然是国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也是带动整个中西部崛起的核心,未来增长空间较大。
珠三角城市发展最为均衡,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差距较小,京津冀城市间梯度差异较大,成渝仍处于中心城市独大阶段。
1、从城市群GDP经验数据来看,珠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梯度均衡;长三角与长江中游作为跨区域城市群,内部形成多个都市圈,多中心的结构使资源相对分散,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内多个中心城市实力均突出,城市群内竞争激烈;京津冀城市间的巨大差距也意味着后发城市具备较大增长空间;成渝仍以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为主,城市群框架尚未形成。
2、从人口增量来看,京津冀、珠三角、成渝都是双核驱动的城市群,城市群内两大核心城市人口增量占比均超过整个城市群的六成。
京津冀城市群受益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五年常住人口增加近700万,人口凝聚力居首;
珠三角城市虽然面临制造业向内陆转移的压力,但2015年人口规模相对2010年仍增长4.6%,人口吸引力突出。
深圳和广州仍是珠三角人口流入最多的两个城市;
成渝城市群的人口增量也几乎被重庆和成都瓜分,两市人口增量几乎占到整个城市群的八成,表明无论是沿海地区的人口回流,还是对周边人口的吸引,重庆和成都无疑成为西南区域首选,这也是城市群发展不可避免的强核阶段。
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属于跨区域城市群,多核心发展是其重要的特征。
● 目前仅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形态形成
夜间灯光格局印证了中国城市发展路径和城市群的形成过程。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虽然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以及成渝这五大城市群是未来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群的发展是渐次推进的,显然这五大城市群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之中。国内目前仅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形成大面积高亮度区域,城市群形态形成。
核心城市产生辐射和外溢是城市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只有核心城市经济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外溢效应,目前国内仅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GDP达到2万亿规模,开始辐射周边。
从NOAA最新的夜灯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仅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形成大面积亮度较高区域,表明长、珠三角城市群相对成熟,形成了城市群应有的城市层次与结构。
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亮度显著高于河北,更多地区仅核心城市亮度较高,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成渝城市群的成都、重庆;中原城市群的郑州;海西城市群的福州、厦门;关中城市群的西安等。
这也表明,这些区域尚处在发展初期,核心城市虹吸效应远大于外溢效应,尚未形成区域间的联动发展。
●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短板有望化解
西部君此前在比较国内几大主要城市群的长处与短板时提到,成都和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的距离较远,是限制成渝城市群发展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
虽然市域(郊)铁路,首先是为了缓解各中心特大城市在交通、资源上的压力,增强自身对周边的辐射力。但显而易见,一旦成渝两城的市域(郊)铁路干线建成,必然意味着彼此间的通达距离变得更近,联系强度更高,从而弥补发展的短板。
这次文件提出,要构建特大城市核心区至周边主要区域的1小时通勤圈。按照时速100—160公里计算,市域(郊)铁路长度一般可在50—70公里的范围。如果成渝相向延伸,就可以实现100到140公里的延伸幅度,最高可缩短两城一半的距离。
更关键的是,市域(郊)铁路不同于一般的铁路主干线,线路要串联5万人及以上的城镇组团和旅游景点并设站。也就是说,沿线上的小城镇、组团都能够受益,成渝之间的人口、资源流动空间,必将因此得到几何倍的激活,两城的融合发展可借此迈向一个新高度。
具体看,市域(郊)铁路建成,成都可延伸到德阳,资阳,眉山;重庆方面,铜梁、潼南、合川、江津等也都可纳入通勤范围内。成渝两城与周边区县、城市的联系紧密度,明显增强。可设想一下,以后在成都上班,买房选择完全可扩大至周边的崇州、新津,甚至是眉山、资阳。
● 成渝发展市域(郊)铁路有优势
虽然这次文件列出的市域(郊)铁路第一批试点项目,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但在发展市域(郊)铁路方面,成渝其实并不算落后。
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市域(郊)铁路就诞生在成都。也即2010年开通的成灌快速铁路,该线路还先后开通了成灌线离堆支线和成灌线彭州支线,也是国内首次实现快铁和地铁的无缝对接。
目前成灌线,从成都北到都江堰,标准价为15元,最快30分钟左右。只不过,由于通勤习惯的培育相对不足,以及沿线人流量仍不算大,目前还有多个站未投入使用。
另外,2015年开通的成绵乐城际铁路,其设计初衷也是要形成一个以成都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虽然该线路全程超过了300公里,需要2小时,但乐山、绵阳至成都仅需1小时,并且沿线有20个站点,也可称得上是超长版的市域(郊)铁路。
最近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正在开展成都市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初步确定除18号线以外,将把13号线二期、24号线、空港新城环线和38号线等等纳入市域铁路建设规划,线路总长约280公里,为 “ 东进 ” 的起步提供轨道交通支撑。“东进”大动作!龙泉山以东规划约28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
重庆方面,目前在建的市域(郊)铁路,就有渝合线,轨道交通江津线等多条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同时为应对早晚高峰通勤压力,重庆利用现有的沪汉蓉快速铁路,开辟了渝合、渝潼、渝(长)寿、渝(石)柱等动车通勤线;在今年初,重庆市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大都市区交通一体化”,并且强调 “ 轨道交通优先 ” 。
种种现实说明,对于市域(郊)铁路,成渝民众的心理距离应该较近,也具备较好的运营经验与较强的建设动力。
● 成渝要克服的困难
目前世界范围内,千万人口以上的现代大都,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东京,都几乎建立了密集的轨道交通网,用来加强与城市各组团和周边区域的联系,也为主城区减压。虽然具体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有差别,但总体而言,都体现出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视。
相比私人汽车对城市通勤距离的扩大,市域(郊)铁路的好处在于,它因为设站多,运力大,可以有效提升大城市对周边小城镇和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各区域间的实质联系。
这方面,中国几大主要城市群、圈,目前基本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中国各城市群与世界大都市圈(群)的距离,就在于差了一个可以串联周边区域发展的轨道交通网。
当然,市域(郊)铁路,并不单纯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向郊区的延伸,而在根本上说是一种综合轨道交通网的升级。这里的轨道交通,包括但不限于轻轨、地铁、城际铁路、有轨电车。
这次文件中提到的,“鼓励发展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的轨道交通系统,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地适应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新要求”,正是此意。
所以,对成渝而言,要基本建成市域(郊)铁路骨干线路,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成熟城市群,目前还更多面临着地铁差账较多、多元交通无缝对接不足等现实压力,这是必须要尽早补上的功课。也决定了成渝要在主城区交通体系完善和市域(郊)铁路延伸两个方面同时开弓。
- END -
编辑:Yeats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西部城事 / 刘晓博 / 华尔街见闻 / 中国指数研究院
商务合作 /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Kanpta1205 谢谢!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