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泉州 | 一张张照片竟然也能带你穿越回上个世纪的泉州府(壹)

泉行者紫阳 泉州影像 2019-08-19

#发现泉州#专栏

-第四期-

用独特的穿越之旅

带你发现你所不知道的古老泉州

专栏作者:颍川紫阳


(壹)

前言


我父母亲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到闽西。我也出生在闽西。在我年少时,泉州,某种意义上,更多的定义为我的故乡。每逢春节归泉州时,感觉就是回到了一个大观园,处处新鲜。我是19岁才回到泉州。后来才慢慢的发现和懂得,泉州是我的根。


在一开始,泉州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不大,不新,不豪华的城市。但用心用神用时间,走完西街、花巷、东街、涂门街等地方,找回了小时候泉州的感觉。小时候的东街,北门街还是那么的古朴。我回泉州后相关部门也开始翻建这座城市,来不及和这座质朴的城市建立浓厚感情时,不管是东街还是北街,都已在一片灰飞里焕然一新。那时才醒悟似乎回来的有些迟了。太多的记忆只能留在脑海里。在泉州生活近20年,每周有时间,我就会背起背包,穿街走巷,爬山涉水,来追回我这与泉州错过的19年时间。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  时至今日,仍没有一句话能比这对800多年前朱熹撰写的楹联更加简短直接地揭示出隐藏在繁华古港风姿之后的泉州人最真实的市井生活状态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24座文化历史名城之一。泉州市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泉州境内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六百余处,单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1处。泉州沉淀太多层时光,这座古城是个藏宝之城。甚至有人说,泉州是一座活在三百年历史里的城市。在这里你可能随时随地邂逅不同朝代,不同国家的某块碎片某个故事某位人物,大街小巷到处存在着莫名其妙的不可思议



借用文字图片

我将带你们开始第一期穿越泉州

去找寻旧时和今在的所在


准备好长衫马褂,打开月光宝盒

大喊般若波罗密,开始我们的穿越之旅!

(此处假装穿越来到1921年的泉州城南……)

斗转星移


“这是哪?”

穿越位置发生偏差

我举目一看,竟然是安平桥

只好去闽南车站坐车去泉州了



当时安海至泉州

有汽车道长30里

我们就这样坐上了国产福特牌汽车



这个泉安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

为陈清机创办

泉州影像徒步安海时,曾寻访过他家



一路看见许多的护路军队在公路巡查,才得知路上有土匪横行。提心吊胆40分钟后终于到了南门外,被守桥士兵询问一般,跨过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长500米的石桥-顺济桥


“怎么这么多人在德济门这了?中山路怎么不见了?”

-“我来告诉你 :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260年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泉州古城1300多年的历史,唐宋元三代不断的扩大,这是与当时的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时期的禁海,泉州成为对外封闭的城市,一些历史遗存基本得以保留。直到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古城墙陆续被拆毁。但是泉州人念旧,为了这座古城的发展,除了拆除城墙,还留下了古街古厝古庙。



-“大哥,那个站在门楼边穿西装的是谁啊?”

-“天啊,那位是周醒南,他可是1921年泉州工务局成立时的局长,是厦漳泉新城的设计师,你要是去过厦门的中山公园,就会知道那是他设计的,他完成了泉州交通的设计。 “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说的正是泉州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但在1922年前,泉州还没有这条纵贯南北的长街。“来去,兄弟,我们赶紧从天后宫西侧走入寮仔街北上,就是义全街,排铺街,南岳街,穿过旧城南街,就能到直达威远楼。”(当时的街宽不过丈,两旁木构的窗枋户扇里是店铺。)


寮仔街。从唐朝以来,就是泉州主街道,古泉州有很多商船往来,只到民国才被中山路代替。有些掎棹户专门从事把大船上货物卸下并用小船运到岸边”,掎棹户经常受到流氓地痞的欺压,为求生计上便告到泉州府衙,在官府下达公文后,他们便请来石工把公文刻上石碑竖立起来,以示警告。就是我们现在就是看见的“奉道宪示禁”碑,碑面被风化得模糊不清,我们勉强辨清石碑上的字迹,可以看到“泉州府正堂”、“晋江县”、“掎棹户”、“乾隆”等字样。


不过自1923年春从南门城边至指挥巷口一带城墙开始被拆除,随后拆德济门至一堡的城墙被拆下,铺从新桥头至亭前街800米的路面,就连我们刚看见的926年完成中山路的。29年改浦水泥路,泉安公路就正式能开到泉州城里了。当时泉安公司的车站就设在今的侨光影院。


“你们知道为什么周醒南喜欢规划城区吗?说实话,我是对他又爱又狠。爱了,是因为使泉州的交通更加方便,尤其是建好了路,陈清机的泉安汽车公司,周醒南在漳州创办的始兴汽车公司,更好的来往闽南一代,经济更加的好;恨是因为他设计了规划图,后来政府拆了好多城墙好多老街,使我们这代人再看不见这些。”


看看此图

你现在的家在城里吗?


“走吧,你看看现在这条南大街,为石板铺成,两旁都是兴建的洋楼。这条街都是石牌坊,皆为表旌妇女节孝,官吏功勋,乐善好施等,看那有施琅的牌坊,篆刻这他的官职。”


我们接着穿越

般若波罗密,时间向后11年


一道闪电,我们穿到1934年末的钟楼




那年东西街开始建钟楼。“我告诉你们,这里的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在泉州平民医院当护士的永春姑娘黄彬彬被民团团长李某某看上,找县长吴石仙说合。吴逼黄护士嫁给李团长,黄坚决不从,并愤而自杀。黄的惨死引发学生集会抗议,吴县长自感理屈,答应建钟楼,以儆效尤,但钟楼还未建成,吴便去任,新任县长张斯麟拨款续建。钟楼现在也是泉州的地标建筑,你仔细看看,像不像一个针筒呢。此时这条我喜欢的拥有骑楼的长约2400米宽12米的具有南洋与闽南特色的中山路基本定型。”


“看了那么久,肚子也饿了,来去看看建好的中山路,那里一带名胜古迹非常多。泮宫在中山路。对面就是金鱼巷,来去吃有菜头酸和元宵圆。”  泮宫也称庚门,圣贤门。始建于北宋1109,原来为牌坊式结构,1914年李功藏捐资改进为阁楼式。泮宫内就是上过2015年央视春晚的泉州府文庙,始建北宋976年。


绘图:陈熙

吃饱喝足,我们去中山公园看看。

钟楼以北为洲顶,洲顶最显著的就是威远楼。相传为五代王审知所建。相传五代王审知建立闽国时,据有七闽之地,开始在泉州州治前建双阙(供嘹望的楼),下垒石如城,稍北九十步为应门(第二门)。到宋元时,因该处已经破旧就将其改建为谯楼,作为报时辰之所。


“你知道,当时是怎么知道时辰的吗。因为它每天傍晚6时放炮,称“放头枪”,晚上10时放“二枪”,第二天早上再放个“开路枪”,只要一听炮响,就知道现在是几点了。” 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谯楼进行大改建,加高加宽使其更加巍峨壮丽。历代皆有重建。


绘图:陈熙

“大哥,这楼怎么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呢?” 



“这楼是民国十四年(1925年),谯楼将倾,北洋军阀孔昭同镇守泉州修建的,我们那时代是1987年建,威远楼向旧址北移三十丈,发现没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没有那只石狮子的,还有歇山顶的垂脊是龙,我们的时代是只鱼。等等带你们去找它狮子。“



过威远楼不远就是中山公园,以前的中山公园与我们现在看见的不一样了。“哇,找到狮子了。” 正在公园里(即现在威远楼前石狮),此乃原泉州提督军门前雄踞的文物,高度有七尺多。这里原来是宋元明清时代的泉州府衙所在地



石狮后为纪念碑群:有辛亥革命七十二烈士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那边还有个八角亭,亭子里还坐这几个年轻人,对了再过十几年,这八角亭边埋葬留氏七部棺材(在中山中路花巷与许厝埕交界的花园头,有地名叫留府埕,府内就曾停放过这“七部棺”) 据称,棺主人是五代晋江王留从效后裔留起春等七人,于明末清初殉国,停棺不入清土,直至抗战胜利后才举行落土安葬仪式,竖碑合葬于泉州中山公园。(泉州影像第十期徒步,我们曾寻访永春留安社区留从效故居)。




“大家还没看过城隍庙吧,前方白耇庙北转不远就是府城隍,我们现在出发大家口中的大城隍庙。”


书记载,泉州最早的府城隍庙原在府治北(旧为资寿寺故址),系宋嘉年间(1057年)侍郎赵涯兴建,名烈明王庙。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府俞咨伯广邀名家方士,相地堪舆,仔细审察泉州的山川形势,郑重选定新址重建城隍庙。



此后,泉州府城隍庙历经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的修葺;清乾隆年间,又重修前殿、中殿、东西两庑及六贤祠(后添祀郑公,改称七贤祠),并移山门前水沟筑照墙,至道光十年(1832年)府城隍庙进行最后一次大修。整个城隍庙形成了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的庞大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建筑技术高超,在八闽大地屈指可数。城隍庙的山门宽约30米,重檐歇山顶结构。



“你看这照墙很眼熟吧,它高5米、宽19米。墙分三堵,正中用交趾陶镶嵌“犭贪一只,龙首牛尾、麟身偶蹄、步云回首顾盼状,下配嵌砖雕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左右两堵各嵌砖雕的灵芝、牡丹、鹿、鹤等。暗喻福、禄、寿俱全,雕嵌工艺精湛,是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 (后来移于泉州开元寺西塔东北侧加以保护)。



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过去官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城隍庙,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顺便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来这,因为明朝形成了一个官方惯例,“新官赴任,必先谒神(城隍神)与誓,期在阴阳表里,以安下民。”这是否就相当于签“廉政责任书”?并且,祝祭之文以及礼仪程序,这都是按朱元璋的意思制订。


继续一路往北,我们去三院

我想我们都需要去三院看看



把时间拨后一年来去1935年三院的前身

不二祠、小山丛竹书院和温陵养老院

三者为同一地方

即今泉州市第三医院院址

“告诉你们,不二祠是欧阳氏的祖祠,始建无考,祀欧阳詹。欧阳詹(756—800年),字行周,南安人。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文章诗赋名噪一时,上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冲破闽人不愿到外地应试做官的习惯。” 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以优异成绩荣登进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贾、韩愈等名士,时称“龙虎榜”。 龛额上之“不二”木匾为后人特地搜集欧阳先生墨宝之“不”与“二”两个字镌刻制成,所谓“不二”是指专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欧阳詹系泉州人第一个登进士第,堪称独一无二的说法。因此,泉州人就将欧阳詹的祠堂尊称为“不二祠”。堂前悬有木刊联二:一为朱熹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一为明何乔远撰“不二题堂,银钩铁画,论当年合班颜柳欧虞之列;无淫箴室,神窥天鉴,待后学直开关闽濂洛之先”。都对欧阳先生有极高的评价。这座深受后人敬仰的“不二祠”,不仅是欧阳氏的祖祠,而且是一处重要的泉州历史文化遗址。可惜“文革”期间,祠堂被毁。


小山丛竹书院。在不二祠旁,原为民间书院,始建于北宋,后因朱文公曾讲学其中而闻名,与泉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等并称温陵四大书院。(泉州影像第七期徒步,曾到过安海石井书院)。明朝李光缙《募修欧阳四门祠疏》云,“朱文公为同安主簿,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称其山川之美,为郡治龙首之脉。徘徊数日而后去,自书曰小山丛竹”。乾隆《晋江县志·书院》也有记载,小山丛竹书院“地处高埠,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宋朱文公种竹建亭讲学其中,匾为朱子手书,镌于石”。因程朱理学被钦定为,这五尺高岗,遂因朱熹而名扬天下,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莫不备受文人骚客的尊敬和景仰。泉州四大名著《四书蒙引》、《四书存疑》、《四书浅说》、《四书达指》,皆孕育于此。



明嘉靖间,通判陈尧典重构小山丛竹亭,更名“过化亭”,刻朱文公像于石亭,以纪念朱子在此讲学熏陶,过化名区,使泉州人文鼎盛一时。清初毁于兵灾。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通判徐之霖扩建“小山书院”,重修讲堂、书屋及“敬亭”,建“小山丛竹”石坊于前,小山书院的正门悬“朱文公讲院”横匾,两侧有“寒泉井”。夹道植竹,虬根积累,新笋遍布,竹叶生风,境界清幽,“小山丛竹”遂为古城胜迹。历尽变迁,现仅保存“小山丛竹”牌坊,为抬匾式,宽3.75米,高3.7米,两侧花岗岩立柱,嵌辉绿岩坊额,正面刻朱熹墨迹“小山丛竹”,“晦翁书”,字行楷,背面字迹漫漶不清。



“大哥,那个几个人在亭子合影拍照”天啊,太巧了。那是弘一法师,还有叶青眼居士,他可是同盟会而且和陈仲瑾一起创办的西隅小学和温陵养老院。我们挤过去一起合拍一张,弘一大师自开元寺移住温陵养老院,补题朱文公祠“过化亭”匾额。还又为叶青眼居士题写联文:“持戒到彼岸,说法度众生”。“我告诉你们在这里1938年初冬,弘一大师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交与侍者妙莲,是为绝笔。三日后,圆寂于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我们还是回到北门街上

继续穿越泉州的城门


踏访泉山门、朝天门、这两座城门,您便可与泉州唐五代、宋元、明清三段历史撞个满怀。北门街五代时曾经同时存在过两道城垣,两座城墙,一道罗城墙朝天门,一道子城墙泉山门楼


泉山门楼,唐末王潮据泉州时建,历史上4次重建,建的泉山门按唐末五代时期的规制设计,采用单层单檐九脊歇山顶,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椽,灰瓦青砖。从立面形式上,正脊垂脊及戗脊为叠瓦脊,大门为版门,直棂窗,斗拱为偷心造五铺作斗拱,梁架用叉手。城门墙外用青砖,内用碎石、三合土建造。4条戗垂脊个有仙人指路一组。大家可以去看看门洞西侧墙镶嵌有唐子城,宋罗城的修城古砖。匾额“泉山门”集苏东坡墨迹而成。



从泉山门到朝天门的北门街,据说形成于唐末,繁荣于宋朝。当时过往泉州的官民、商旅以及泉州集散的各种货物,大多出泉山门、北门街、朝天门,翻过朋山岭,经河市、马甲、转虹山到仙游、永泰再到福州,此条道路被称为“福州大道”。可以想见那时的泉山门附近必定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直至明宣德年间,洛阳桥增高改建,方便了南北旅人跨越洛阳江,泉山门交通要道才逐渐被东门替代。


明隆庆《泉州府志》认为:北楼“即罗城之朝天门。”清乾隆《泉州府志·古迹》称:“朝天门系南唐保大中(943—957),留从效扩城后方予北门名号。2002年重建,为了确保朝天门的“韵味”,所有建造的石材,几乎都是老旧的石头。这些石材从惠安、南安、晋江各地搜寻而来,成为朝天门的墙体主体。城门上的石匾朝天门三字集颜真卿手书,北曰“凝云”,“来青”,南曰“七名上郡”“连吴接粤”,悬挂于城楼上。



“对了,朝天门附近有通天宫,原规模颇大,右侧有古井义泉,存在现在的六井孔创意园内。圆形的井盘开凿六孔井口、原通天宫前有陀罗尼经幢,通高6米,作13层,但文字多剥蚀,檐角雕刻羽翼和飘带飞天。其造型同丰州桃源宫石经幢,但造型较小而已,应是北宋所创。后经幢被围入泉州机电厂,为保护起见,1986年移至承天寺内。 你们可以去承天寺看看。”



我们现在来去开元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建造大寺一座,以“开元”命名,这就是开元寺的由来。大家抬头注意看,西塔的塔尖在是歪的。山门门口西侧纪功石牌坊分三层,一层石雕武士像和鲤鱼,二层雕刻狮子,三层顶部正脊中间竖立一个葫芦形饰物,两端作鲤鱼形尾部。整条西街小巷约60座牌坊



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拜庭两旁古榕参天。



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人首鸟生的古印度佛教神鸟“妙音鸟”,手持不同的乐器展翅飞舞。


据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做序的鉴湖张氏族谱,记载 “十四世孙仕逊,字法参,官主簿三余,以木雕游寺观,所治皆绝品,如泉州开元寺飞天。”泉州开元寺曾经历两次大火,其中一次发生在宋朝,两次大火以后都进行了重修。根据族谱上显示的张仕逊生卒年推测他设计并雕刻的飞天乐伎应该是在宋朝大火后,所以我们看见开元寺的飞天木雕历史有七百多年。



“小心,你差点掉水池里”“大哥,这怎么有个水池”“这是个放生池,后来没有,我估计是当时国民党部队驻扎在此,挖地探宝,把池给填了吧“


绘图陈熙


各位,天色已黑。我们这期的穿越徒步告一段落。泉州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当一座座牌坊的消失,一条条巷子在历史中变迁,现在的我们将会用心看泉州,用脚测量泉州。下期大家要去哪?约起,再一次穿越,下期见!


般若波罗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153i6tt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如果你也有关于泉州的老照片

欢迎投稿给我们

影像君微信:qzyxphoto




专栏作者:颍川紫阳

一位沉迷泉州历史,享受泉州文化的转究郎

[关于 发现泉州 的往期推送]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欢迎光临泉州影像,这绝壁是个敲有爱的平台以及定期举办活动的大家庭。泉州影像更是个公益宣传组织,我们用独特的方式热爱和宣传泉州。我们文创产品的收入都是用来活动徒步、回馈粉丝及关于泉州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当然包括公益宣传事业。虽然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但是我们去实践去做了,这是是我们!与快乐的人,做有意义的事。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泉州,关于泉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怀和故事,或文字或书画,又或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这座城的情愫。如果你愿意将你对泉州这份爱与大家分享,可将作品(文字、书画、视频、照片等)向我们投稿哟~

[投稿方式]主编邮箱49740646@qq.com ;微信abbey497040646 

泉州影像用实际行动传播泉州文化,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并在线上科普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行动。欢迎小伙伴们推荐游玩景点、新鲜事、民俗风情等讯息,我们将带领着更多的小伙伴一同前往体验。

[主理人联系方式]微信qzyxphoto/yokenhuang;电话15959988902

泉州影像是个超有爱的互动平台,如果你热衷于用影像记录泉州,四处拍照;或有意向参与我们的各种活动,可以扫描二维码并私信“进泉州影像【总群】或【徒步群】”

本君撸原创整编科普写日更实属不易🤓你的赞赏和转发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