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泉州古城徒步第11期】相约泉港,邂逅峰尾

泉行者 泉州影像 2019-08-18


我们是 泉州影像 

依旧用我们行走的方式

从心感受古老泉州的浑厚历史



燃爆了的视频

不点会后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396l0713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因腾讯视频政策限制,看高清视频请自行移步“腾讯视频”APP,直接搜索“泉州影像第11期徒步——泉港”等相关信息即可看高清视频。版权归泉州影像所有。转发或编辑请与泉州影像联系。


2017年4月23日上午8点

180人一同前往泉港

追寻泉港那段630余年的时光

实际行走9.38公里,共耗时4.5个小时



泉州影像古城徒步第11期徒步是由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人民政府主办,泉州影像古城徒步、大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优加众创空间、峰尾镇诚峰村、泉港区青年创业园、泉港巾帼众创空间等单位协办下,180余人一同前往泉港,用脚步丈量泉州的方式,追寻那段630余年的时光。



在徒步活动正式开始前,在阳光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在峰尾镇政府的支持下,现场还安排了紧急医务人员、安保人员、志愿者等,徒步活动过程中还设有3处补给站。刚抵达泉港,除了感受到泉港人的热情,还有阵阵海风相迎~尽管海风大,也打击不了泉州府徒步团的激情~


泉州影像主理人:吹神

峰尾镇政府人员:蒋海昆

签名仪式


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间的峰尾古城,是泉港历史上惟一的一座古城。但因时代变迁城墙被拆毁。虽说古城已无城,但在巷陌中,泉港风情依存。



开幕式后,近两百号人一同从阳光广场走向第一站。

还有特勤蜀黍全程保护~


一路还有诚峰村村主任、诚平村村主任带路与讲解。

诚峰村村主任

诚平村村主任


沿着停靠着成排渔船的姑妈澳、经过“躺在”路边晒太阳的满地海带,泉州影像古城徒步活动的首站来到了姑妈庙。



泉港自古水陆交通便利,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那么说到渔业,这就不得不提到海国女神了。如果你认为是妈祖的话那就错了,这位海国女神是泉港本地人——姑妈刘益娘,因与妈祖林默娘齐名被称为“海峡第二女神”。因其生前“婆济救世”,这一代的百姓感恩戴德,自发修建庙宇,命名“义烈庙”。



一群人在庙宇宽敞的埕地前,饶有兴趣的听着诚峰村主任为我们讲解庙前那两只海豚的故事(通常庙宇里皆为石狮子)。



在第一个补给点各自取完矿泉水后,我们往古街中走去。




当我们走进峰尾古城,会发现,似乎进入了个渔村文化博物馆。古墙虽逝,古韵犹存。少了城墙的古城,依然能够玩味到百年古民居、核心老街的风貌。走在深巷中,一排排木石结构的老商铺早已人去楼空,门前挂着的大红灯笼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每一面墙、每一个装饰都能成为泉行者难以挪开步伐的诱惑,纷纷拿起相机记录这未知的风光。置身其中,亲身触摸历史之厚重,也不枉到此一游。



时过境迁,昔日繁华不在,每一个转角都是一个历史,每一座老厝都是一个故事。180余人的队伍很长,泉行者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古城往事。近两百号人往里走去,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廊“,仿佛曾经的“门庭若市”重现,一时间,热闹滚滚。



偶尔,走个几步就能看到闲坐在家门口的当地老人们。打拼了一辈子的渔民,几近垂暮之年,坐在家门口听听歌、聊聊家长里短、看看这岁月变迁,惬意而安详。一有来客甚是热情。




峰尾自古人才辈出。早在南宋期间,朱熹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圭峰人刘镜在古城内讲授朱熹理学,从而促进了庙学、书堂、祠堂文化的勃兴与衍生,形成了遍布各村落的家塾私学育才形式。



最为典型的则是圭峰著名文人卢仁创办的家塾,其外孙蔡襄、蔡高与内孙卢瞻,三位姑表兄弟先后同登宋代进士榜。一个书香半岛 私塾近50家。在诚峰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在小巷穿梭中先后来到了迴澜书院、进士第等处参观。


诚峰村村主任




泉港讨海人对大海总有道不尽的崇仰和虔诚的情结,古城内大大小小的庙宇不少,深藏于峰尾南街巷内的东岳庙最为闻名。何出此言?谜底就在大殿前华丽丽的戏台了。东岳庙的戏台藻井宛若“蜘蛛结网”,是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独创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以千百大小形状不一的木块,制成斗拱,鬼斧神工。



庙宇里有龙柱是再常见不过的是了,但从村长大姐口中得知,东岳庙主殿这对辉绿岩透雕的龙柱,可通过敲击的声音分辨雌雄。这样罕见的龙柱是清光绪年间惠安崇武五峰石雕名师蒋双家的杰作,可谓匠心独运。



超具匠心的古戏台真是吸足了眼球,摄影爱好者们开始拿起长枪短炮、孩子们台上台下嬉闹,顿时整座庙宇热闹了起来。



来到峰尾必须提及一人,那就是字希韩,号圭峰的元代十八良吏之一——卢琦。这是泉港历史上唯一进入正史列传的人。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峰尾,也称圭峰。这是因卢琦勤廉为政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仰慕先贤把他的出生地称为“圭峰”。


诚平村村主任

在诚平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卢琦故居。经介绍后得知这里实际上是卢氏宗祠,是卢琦先祖教书育人之故址,这里还培养过主持修建洛阳桥泉州太守蔡襄、其舅父卢锡等人。卢琦登第后为了缅怀祖先,荣耀门庭重新修建宗祠。时过境迁,大部分已坍塌荒废,仅残存前院和大厅,满目凄凉。



从深巷穿城而过,我们走到了海边——打垠澳。在“迷宫”里转悠了好阵子的泉行者们一看到海,就被一列列停泊着的井然有序着的大小船只所吸引,一路向海边跑去。



避风港是渔船一路航行休憩的宿地,也是渔民在外打拼归家的停靠站,当年渔船云集繁华非常,而今一片宁静祥和。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峰尾标志性建筑圭峰塔下了,在诚平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顺着晒满了海带的石阶,登高而上。




有港口的地方,必有灯塔。泉港圭峰塔是一座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清嘉庆的三层四方形重檐空心楼阁式石构佛塔;是早期的海岸天然航标,指引渔商船舶安全顺利地出港入澳。



卢琦尚未考取功名时就常到塔旁倚石诵文吟诗。后又因命名为圭峰塔而成为峰尾的标志之一。泉州府徒步团从泉州府来,相约于圭峰塔下,为倾听古城这段630余年的陈年往事,这是大概成了我们对圭峰塔的爱恋吧。





在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上下经济普遍滞后,唯峰尾城内一片欣欣向荣,夜夜笙歌。这就与泉港的造船文化有关了,中国有四大船型,"海舟以福建为上",泉港人凭借着过人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硬生生打开了一条独特的海上贸易航线。



我们来到了大福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古船模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及峰尾造船人的民族情感,体现人类智慧,见证历史事象的重要载体,古船模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宋元时期造船世家的黄氏造船后人严格按照传统造船工艺,将古代各种民船和官船按比例缩小,经手工精雕细刻制成各种古船模型。大家对“福船”、“郑和宝船”、“郑成功帅船”等船模,夸赞到这些做工十分精细,惟妙惟肖。不少小伙伴也动手学习了如何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的手艺。



徒步过程中,在峰尾镇政府的支持下,每站点之间主办方都设有指示牌,还有3处补给点,紧急医务人员、安保人员、志愿者等。到了午饭时间,更有诚峰村主任用心准备泉港特色小吃拼盘,让泉行者们一次能吃到九层糕、糯米叟、糯米卷三种美味!一下子近两百号人就把老人会塞了个满~



结束之后,峰尾人民还热情的送来了伴手礼,超难得的头水紫菜哦~


紫菜的采割,是分次数的,而且,采割过的紫菜可以再生长。第一次长成的紫菜,头次采割,叫头水紫菜。后面的以此叫二水,三水,四水。头水紫菜的产量低,营养价值最高,是紫菜中的极品,食用口感最佳。



历史是一个浩渺的时空概念,而每一座古城都有其特殊的魅力。泉州影像古城徒步以徒步的方式带领着大家往少有人烟却拥有浓厚历史的小众之处,文化需传播,我们一直在路上。这一期,我们在泉港峰尾,感受那630年的岁月变迁,从一砖一瓦窥探出历史更迭的足迹。180余人与古城的时空告白,你在其中吗?




离开峰尾古城,我们驱车前往后龙镇。第一站来到了从前连接泉州与莆田的古驿站——后龙巷。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位置在泉港区后龙村后龙巷。



一进街头仿佛穿越来到那个特殊年代。时代更,走在杂草丛生的古街中,在两旁的木屋中能看到处处是“毛泽东”画像和语录的痕迹。古街不长,却有着看不尽的沧桑。



如今巷子大多人去楼空,仅剩为数不多的在地人依然守候着家。一老人看到家门口一下来了这么多人,拉着我们饶有兴致的跟我们讲诉着从前的故事。逗留片刻我们再次启程去往距离不远的割山村,在那里往日村落里的富有显现无遗。



我们玩了穿越——来到新中国成立后。泉港后龙割山村的古街与后龙巷相比更为新式了。这是一条充满南洋气息的古街,此街名为“楼下新街”。建于1948年的新街是由华侨牵头,有余财的当地人附流而建。整条新街可分成三个家族,而“东风楼”“登碧楼”这样的大户人家就占了大半了。整条街的风格统一,古香古色中带着南洋风格的华丽和气派,精美大方。



之所以称”楼下“,就是因为这条街正是连接两幢番仔楼的纽带。割山村最大的两座番仔楼虽沿街相对,二楼却有桥道相连。就拿进村后最吸眼球的”东风楼“来说。这幢楼是1968年割山当地华侨陈来枝出资修建的。下段为骑楼立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顶或露台。且不说骑楼上下两层那八根“中华柱”擎托的霸气,光是墙体上各样的滴水兽无一不体现其工艺的精湛。红砖厝旁屹立着这样一幢充满南洋特色的建筑,其中的“爱国”、“国富”元素中西结合,天衣无缝,毫不违和。



与东风楼相连的楼名为“澄碧楼”,更早落成。这两幢楼皆为华侨陈来枝七兄弟建造的。一楼一家族,打拼时患难与共,归国时相互扶持,闽南人浓厚的家族凝聚力,在这紧紧相连的番仔楼中很难不被看出。澄碧楼,大宅内分主厝与护厝约十余间小屋,曾容纳陈氏家族一同居住。



尽管建筑大气也难抵滴水兽的精美。一眼望去,那“攀爬”在墙面上滴水兽最是引人注目。“滴水兽”,闽南特有的雨漏造型,割山村的滴水兽有麒麟、狮子、水鸭、金鱼等,形象各异,惟妙惟肖。不时还会听到小伙伴们传来的惊叹声,让人喜欢得不要不要的。在同一条街上雕塑出几十种不同的雨漏,给朴实的南洋古街增添了不少意趣,不禁令人感叹民间匠工的技艺精湛和用心。



最后一个站点我们来到前黄镇涂楼村。这里有座建于清乾隆的古民居大楼——黄素石楼,因黄素意外获得金子起建,父子俩历时30多年建成的。



楼内有房三十六,楼外有屋七十二,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恢宏壮观,是福建土楼中最与众不同的一座。令人惊讶的是,这石楼里竟然曾经设有跑马场。可惜石楼因年久失修,现徒剩四壁。





从组长队尾的报名工作,到活动前夕的紧张筹备;从活动开始的一系列紧张工作,到活动过程中牺牲自己玩的时间服务着大家……感恩这期辛苦付出的工作人员,感恩每一个默默帮助的小伙伴。辛苦了,谢谢你们❤️



有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西安的大雁塔秒杀了泉港的圭峰塔、

武汉的黄鹤楼秒杀了泉港的东风楼、

永定的土楼秒杀了泉港的黄素石楼、

……

但,现如今你还能从哪座城市看到这些元素的合集?

只有泉州!

在这个“民间博物馆”中,

你才能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古迹依然完整保留着,

你才能看到地面上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不无道理。


所谓“近香烧不香“

大多的时候人们都习惯于自己的城市,

很少去关注历史、重视古迹。

出于对泉州历史奥秘充满浓烈的好奇心

我们从四面八方趋步而来

将心中那幅泉州地图一一走过

用脚步丈量泉州、用双眼记录泉州、从心感受泉州。


每一次的徒步都是一场灵魂的回归。

总之,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看了这篇文章,有个小问题:

 蔡襄的外公是谁?

第一个答对的可获得神秘礼物一个哦~



[现场直播回看渠道]

微博:泉州影像

映客:393365038



照片:好摄咖

视频:九墨电影

整编:泉州影像



[泉州影像古城徒步的往期推送]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跨年派对 |春节快闪厦门快闪

元宵游灯 |蟳埔女快闪洪濑快闪插秧快闪

欢迎光临泉州影像,这绝壁是个敲有爱的平台以及定期举办活动的大家庭。泉州影像更是个公益宣传组织,我们用独特的方式热爱和宣传泉州。我们文创产品的收入都是用来活动徒步、回馈粉丝及关于泉州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当然包括公益宣传事业。虽然我们做的还不够好,但是我们去实践去做了,这是是我们!与快乐的人,做有意义的事。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泉州,关于泉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怀和故事,或文字或书画,又或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对这座城的情愫。如果你愿意将你对泉州这份爱与大家分享,可将作品(文字、书画、视频、照片等)向我们投稿哟~

[投稿方式]主编邮箱49740646@qq.com ;微信abbey497040646 

泉州影像用实际行动传播泉州文化,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并在线上科普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在行动。欢迎小伙伴们推荐游玩景点、新鲜事、民俗风情等讯息,我们将带领着更多的小伙伴一同前往体验。

[主理人联系方式]微信qzyxphoto/yokenhuang;电话15959988902

泉州影像是个超有爱的互动平台,如果你热衷于用影像记录泉州,四处拍照;或有意向参与我们的各种活动,可以扫描二维码并私信“进泉州影像【总群】或【徒步群】”

本君撸原创整编科普写日更实属不易🤓你的赞赏和转发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