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部

北京组工 2020-09-14
为了祖国的未来,快来关注我们吧

  张泉村位于密云山区大城子镇最北端,距离密云城区38公里,村域面积10100亩,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板栗、核桃、山里红等林果是村民的主导产业,全村84户198人,其中,低收入53户102人。“对于山区的低收入村来说,处理好改善环境与保持稳定、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输血帮扶与造血脱低的关系,是最大的难点。”大城镇党委书记常艳军说。脱低之路虽布满艰辛,但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张泉村的增收脚步却铿锵稳健、捷报频传。


蜕变:曾经的贫困小山村,如今的精致品牌村

  2016年11月26日,市委组织部选派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季景书,担任张泉村第一书记。季景书上任的第一天是大雪过后,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从大城子镇蜿蜒向上,通向最高海拔达1000米的张泉村,坑坑洼洼的路面铺满了积雪,车在上面行驶不停地打滑,真是脱低难,进张泉村也难!

  这条全长不到10公里的山路可谓“九曲十八弯”,足足爬行一个多小时才到村口。可映入眼帘的破落景象也着实让季景书的内心翻起波澜,杂放的柴堆、破旧的屋顶、乱搭的棚子……这样的贫困山村,精准扶贫的工作到底该咋办?怎样才能让张泉村的老百姓富起来?季景书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按照区里“一村一策、一户一招”的要求,季景书和村两委干部深入村民家中逐户摸排,建立全村低收入户管理台账,制定了脱低“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入户交谈的过程中,村干部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当前最大的需求还是村里能有一条像样的路。

  ——修路

  要致富先修路,说干就干。季景书和村书记赵克信三天两头往镇里、区里跑,找主管领导反映老百姓诉求,那些日子村党支部整天都在研究修路的事儿。终于有一天,镇里领导打来电话说:“你们不用再跑啦,修路的事儿有着落了,天气一暖就动工!”挂掉电话的那一刻,全村人悬着的心,才算最终落了地。

  从2017年5月1日开始,历时120天,一条通往张泉村的柏油路终于修好了,密16路公交车也如期开进了张泉村。通车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后,村民纷纷来到村党支部,对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这届村干部真不赖,村里这些年没办成的事,你们给办成了!”

  ——拆违

  看着干净整洁的公路,再看看杂乱不堪的村容村貌,显得极为不协调,在“农村三起来”环境整治活动中,全区都动员起来了,张泉村也不能落后啊! 两委班子一起掀起了“拆除私搭乱建”村容整治专项行动,力争建设美丽乡村。

  在农村,为老百姓建设容易,可要拆除老百姓的一分一毫,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村干部心里明白,要想让老百姓动起来,自己就得先干出个样儿来。

  张泉村采取“先党员后群众”的方式,两委班子和党员带头拆除自家私搭乱建,在全村党员的带动下,在村干部挨家挨户地动员和推动下,全村拆除私搭乱建21处,共计800余平米,有效改善了村庄的整体环境。

  ——开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泉村好山好水好空气,这么好的自然风光怎样才能转化成金山银山、实实在在地给村民带来经济收入呢?

  发掘村庄旅游资源,建设山顶观景步行道,又成了两委班子筹谋的一件大事。经过多方努力,张泉村山顶上8公里旅游步行道也如期动工了,这个项目既可以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让游客漫步山间,体验休闲观景步行的乐趣,也可以带动村庄民宿旅游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第一年旅游综合收入就达55万元。

  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张泉村顺利进入了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列,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张泉村。如今,村集体又成立了“北京张泉达康农宅专业合作社”,已经有“大地乡居”和“鹿栖书苑”两家高端民俗品牌进村,改造14家闲置农宅。村民吃上了租金,在家门口当上了民宿管家,真正实现了“摘掉贫困帽,走上富裕道”。

  “要不是村里支持,我们这民宿哪敢开呀?上周我家接待了60多人,下周的订单早就满了!还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这些没什么本事的守家在地就致富了。”家住村委会边上的王军红激动地说。

  未来的张泉村在自成一体的独特沟峪环境里,将有一年四季的高端民宿旅游:春天可以徜徉于山顶蜿蜒的步行道,观赏满山盛开的映山红;夏天可以静卧庭院避暑纳凉数星星;秋天可以漫山采摘核桃板栗山里红,冬天可以室中烹茶静观雪景。

转型:脱旧胎换新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秋天的张泉村“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可这“红”不是红叶,而是张泉村漫山遍野的山里红。

  季景书捧起一把落在地上山里红,问村民:“这么多红果,咋就不要了?”

  “不值钱,还不够瞎劳神呢!”村民应声回答。

  听完这话,季景书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么好的东西丢掉,真是太可惜了。

  ——注册集体企业

  张泉的底子太薄,根本没资金、没场地、没设备、没人才来开发这一山的宝贝,于是,季景书和村书记合计着必须“借船出海”,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那段时日,季景书和赵克信开着私家车,天南地北地寻找合适地合作加工企业,最“疯狂”的一次是半夜出发,奔赴河北、山东、山西,24个小时连轴儿转,跑了一个来回。

  最终,有几家企业被两位书记的诚意打动,对村里的产业发展伸出了援助之手:浙江湖州一家企业,帮着村里对山里红进行深加工;还有知名食品企业愿意代加工生产“核栗红”点心;河北兴隆、山西临汾的厂家合作帮助加工板栗仁、植物益生菌发酵无添加山楂汁。

  就这样,村里的产品一个接着一个投放市场,但没有品牌还是打不开市场。经过村两委会商,决定注册村集体企业,把张泉老百姓种的核桃、板栗、红果由公司组织深加工,深加工后的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

  用什么名字注册呢?两委班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带领张泉村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企业名字就定为“北京张泉达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7年5月18日,从工商所拿到执照的那一刻,季景书的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同年,推出“张泉达康+满垛鲜”微电商平台,将企业特色产品及密云绿色农产品送进了千家万户。

  ——创立特色品牌

  企业成立不久,张泉村果断抢注了“张泉达康”商标品牌,季景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进了“张泉达康”的品牌打造,把这些年积攒的人脉和知识,全用在了“张泉达康”产品的开发、包装和营销上。

  现在,“张泉达康”品牌已经生产出了24小时健康养生套装产品:早晨,蜂蜜+润唇膏;上午,山楂系列养身茶+板栗仁;下午,山楂系列养身茶+“核栗红”点心;晚上,小米粥;全天,植物益生菌发酵无添加山楂汁。这样的养生套装,让城里人从早到晚都能吃到张泉村没有污染的纯绿色食品。

  创新发展模式,深加工绿色产品,迅速提升了张泉村林果的附加值,大幅增加了村民的产业收入,张泉村的低收入群体只剩下14户25人。

  现在村两委班子正在酝酿公司的股权设置和改革,让村民成为股东,通过与电商牵手、与基地合作,让社会资源参与到张泉村的发展中来,确保村民持续性获得收益,真正走上富裕之路。

  ——开发沟域经济

  立足张泉又不限于张泉,村党支部积极与大城子镇大龙门村党支部、碰河寺村党支部联合,从三个村名中各取一个字,成立沟域经济品牌“龙·泉·寺三村”,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联合销售农产品,带动大城子镇低收入村的可持续发展。

  “龙·泉·寺三村”品牌在旅游、养生领域也有所尝试,开发了以“龙·泉·寺”三村为核心的党群共建一日游路线,按照人均200元收取场地费、活动费、讲解费,实现资源创收。此外,又发展了沟域中草药种植产业,开发药食同源系列美食养生餐,已准备推出菊花宴、百花宴、南瓜宴。

  “这里的红色教育活动形式新颖,内容既充实又感人,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百姓的励志故事就在身边!”一位参加活动的老党员这样评价。

  不仅如此,“龙·泉·寺三村”品牌还与密云、昌平、河北兴隆县、河北围场县、河北永清县达成合约承租土地和40个生态大棚,可以年供给40万吨蔬菜瓜果农产品。2018年3月,经季景书的娘家人——北京工业大学党委推荐,并由市教委领导及专家进行考察评审,“龙·泉·寺三村”品牌的农产品已正式进入北京高校后勤食堂采购平台。

提振:催生致富动力,让旧业焕发生机

  输血更要造血,简单的帮扶和一时的增收容易做到,但如何让张泉村形成可持续致富渠道,让低收入户不再返贫呢?村党支部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在激发低收入户自力更生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撬动

  一直以来,张泉村的南瓜都是瓜子值钱而瓜肉不值钱,瓜肉随地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天,70多岁的村民杨德林与弟弟杨德山因两个南瓜发生误会,闹得不可开交。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季景书的心情很复杂,如果村里的南瓜有销路了,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乱扔的现象,两位老人也不至于发生争吵。

  村民利益无小事,百姓需要就是工作的方向。季景书与北工大帮扶工作小组协商,在学校党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决定组织张泉村的南瓜进北工大销售。

  学校食堂把来自张泉村的南瓜雕刻成南瓜灯,全校师生纷纷订购,一时间供不应求,短短一周时间,销售额就达到5500元。一次无意的争吵撬动了张泉村新的绿色产业,一篇《小小南瓜灯,照亮张泉村》的新闻报道,在北京晨报、密云电视台多次报道。

  ——引智

  村里的蜂农赵习礼为人勤快、不怕吃苦,一年四季为养蜂而奔波,比普通农民还要辛苦,可养了好几年蜜蜂,到头来还是挣不到几个钱,家里的日子仍旧过得很拮据。

  为此,村党支部专门请来了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的专家,帮助赵习礼破解蜂产业发展难题,在农科院专家的精心指导下,赵习礼成功将自家的蜂蜜加工成了能吃的唇膏,一下子收入翻了好几番,仅仅一年时间就增收5万余元。

  “真没想到,还不到两年,我们家就脱了贫,眼瞅着就能奔小康了,现在的日子特有奔头。”赵习礼骄傲地说。

  ——扶志

  村民赵晓翠一家都是残疾人,但这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姑娘身残志坚,聪明要强的她靠串珠手艺支撑起了整个家。

  为了提升全村脱贫致富的志气,树立良好民风村风,村党支部组织残疾村民成立了“张泉达康互助创业小组”,让坐在轮椅上的赵晓翠当起了“创业带头人”,教村民串珠手工,通过串珠工艺,让更多的残疾村民找到了致富之路。

  一时间,赵晓翠带动全村残疾村民创业的故事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北京新闻、湖北卫视、黑龙江卫视等各大媒体,被称为密云版的“张海迪”。她的励志故事还登上了人民日报,不仅感动了很多人,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张泉、走进了张泉。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党建促脱低攻坚是密云区精准脱低的重要经验,把夯实村级党组织与脱低攻坚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借来力、引来智、兴起业、扶起志,改“栽盆景”为“亮风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转“输血式”脱低为“造血式”脱低,让低收入户增收有路、致富有望,让低收入村不等不靠、脱低摘帽!

来源:密云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张佳文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阅读

三只旧水壶

君生我未生

“拼命三郎”原来是个女同志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组织部的老张要退休,送什么礼物?

来稿邮箱:

zuzhibuqianlong@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