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智”成城,北京人才抗“疫”实录
疫情爆发以来
全市各领域专家人才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打响智慧战“疫”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智”为“武”,科技护航
董 进
北京微芯边缘计算研究院 院长
1月25日大年初一,在接到紧急防疫任务的第一时间,董进全身心投入到防疫应急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当中。整套监测系统的运用,大幅度提高了重点人员筛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对居家观察、集中观察人群的精准应急管理,并助力复工复产,为疫情防控装上了“千里眼”。
整整7天,董进及研发团队通宵达旦,通过一次次的建模分析、数据推演,成功研制出基于微芯片传感器的精准体温与位置实时监测系统,并迅速上报审核,展开试点应用。
在产品试点应用的过程中,董进院长带领团队深入社区医疗卫生中心进行研究考察、发放设备,并及时针对系统使用过程中收集反馈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持续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对系统进行优化完善。
该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做到提前6小时对体温异常者进行精准预警、及时反映给防疫应急管理部门,对居家观察人员、集中观察人员,以及一线复工人员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行动、早管控、早治疗的精准防控。同时,在监测系统后端通过云平台、人工智能算法和可视化技术,有效整合温度信息全景监测、追踪轨迹变化、监控异常、统计分析,实现对居家观察、集中观察人群的精准应急管理。这些都为防疫应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预警与决策支持。
守初心信念坚定 担使命奋勇直前
权 威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 市场与客户关系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自疫情发生以来,权威一直担负全院疫情检测相关业务的联络协调工作,他创新工作方法,解决了医疗仪器检验需求猛增的难题,并在休息日主动到社区报到上岗,为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疫情期间各大医院新增大批医疗设备,检测需求猛增,由于人手紧张经常不能及时送检。针对此情况,权威提出疫情期间采取“客服主动问询、上门取送服务、专员跟踪落实”的工作机制,解决了各大医院的难题。
除夕之夜,计量院接到密云疾控中心的紧急电话,请求对一批生物安全柜进行现场检测。了解情况后,权威迅速汇报、积极协调,第二天一早便整装出动,出色地完成了检测保障任务。
2月1日,计量院接到市政府委托,要求开展红外测温装置现场检测。权威连夜紧急联系热工所的同志协调时间,制定检测计划,第二天便带领工程师赶赴现场。他和同事顶着鹅毛大雪,全力做好检测工作。
小汤山医院重启,一千余件医疗设备等待检验。他采取多地点同时作业的方式,将不必要现场检验的仪器带回院里检测,对于需要现场检验的设备,权威提出“已安装的设备按楼层跨专业组队检测,未安装设备按专业领域认领集中检测”,这样保证不错过任何角落任何一台设备。最终,终于顺利如期完成医疗设备的检测,为打赢“疫情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通宵作业 线上抗疫
张献涛
京医通 开发技术人员
张献涛所在的京医通春节临时项目组通宵作业,克服各种技术难题,处理了全市30余家医院的需求。各种功能的紧急上线缓解了患者线下就医需求,降低了非急症到院就诊人数。他和项目组的同事还不分昼夜地随时将有风险就医用户提前告知预约医院,有效服务了医院的接诊工作,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深夜张献涛在办公室加班
特殊时期,为了确保京医通线上业务紧急上线,张献涛23点完成设计方案,凌晨1点提交代码审核,凌晨3、4点还要随时升级服务器和配置……如果有风险用户在京医通上挂号即将前往就诊,值班的技术人员要在10分钟内通知医院。“很多时候深夜里也会有警报,怕自己睡着的时候会有遗漏,手机都调到最大声放到耳边,一听到警报声就能惊醒,马上处理。”张献涛说。
凌晨3点手机响了,张献涛马上处理刚接到的警报
1月23日晚上,接到市卫健委通知,北京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行非急诊预约挂号。包括张献涛在内的技术团队接到任务后,最快时间响应,1月25日晚就已上线相关解决方案,并于1月26日正式运行,比市卫健委要求的日期提前了4天。
“这段时间,大大小小的电话会议,最多时一天能有20几次,技术上有难题,但我们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时间,时间太紧张了。”张献涛说。从春节到现在,就是在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张献涛所在的春节临时项目组,搭建了医院线上问诊、发热(急诊)地图、取号健康登记、轻问诊、就诊意向选择等十余项功能。
“我媳妇大年三十在朋友圈吐槽我,只工作不管才7个月大的孩子。”张献涛笑道。“为了和病毒赛跑,所有人都在超越极限,我一定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点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