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妖精的小孩》,我和学生阅读生活的里程碑
欢迎阅读,最近热点文章
各位名家经典读写群的导师们、老师们,晚上好。我是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头小学的杨婷老师。
今晚我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并没有高大上的理论,我只是相以《妖精的小孩》来碎碎念,说说我和我班的孩子怎样来进行读写活动。
阅读基础
说这本书的读写活动之前,我想先感谢我所在的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这所学校从2004年开始就跟着亲近母语在践行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理念。在张晶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里有一大批资深的阅读教师——张晶、周美英、邓玉琳、刘鹰、杨静涛、袁静等。2009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就踏进了这所学校,在教材与整本书阅读的取舍与使用了,学校赋予了我们老师极大的空间与信任。这张照片是我们的读写团队,浸泡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看着这些前辈们的课,我慢慢长大,积累了一些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我今天的分享是我们团队的一个案例。
而我们班级,是学校的八岁能读会写实验班,班级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大量识字,自主阅读,学习ipad打写。
而2016年9月,遇见《妖精的小孩》,对于我以及我班级49个孩子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阅读开启了。在正式分享前,杨婷老师贴心地为没有读过该书的老师们简述了本书主要内容。
选书理由
刚拿到这本书时,自己先通读了一遍,发现把这本书作为共读书目,有如下理由:
1。《妖精的小孩》是长青藤国际大奖小说书系中的一本,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2.这个故事是一段自我发现的传奇。
3.这是一本典型的幻想小说。
4.阅读是一场冒险。在某些时候,适当挑战一些有困难的书,对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尝试,不去尝试,我们永远不知道孩子的能量有多强大。《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谈到“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
出现困难,迎接挑战
发现这本书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哪怕是在我们班级这样的,已经实行了两年整本书共读活动的班级里,部分孩子依然存在阅读困难的。果然,国庆节前几天,把书发下去后,有几个孩子皱着眉头地跑来求助:“杨老师,这本书我读不下去。”国庆节,除了一篇作文外,我就布置了一项作业:把《妖精的小孩》读完。返校之后,做了调查,大部分孩子读完了,但是依然有极个别的孩子反映,只看了第一部,就看不下去了。这些孩子,基本都是女孩子。
我开始思索原因。终于发现,一是这本书比较厚;二是排版字体比较小;三是刚升入三年级,对于从没看过奇幻小说的一些女孩来说,突然要看这么一本大部头的幻想小说,的确是个挑战。问题已经产生,如何解决呢?与以往不同,这次整本书交流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我特地放慢了脚步。在简单的了解作者和读封面之后,针对每一章节,精心设置了具体的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把书仔细通读完一遍之后,再提炼具体的话题进行讨论。我一共设计了14课时。
旨在通过“阅读导读、激发兴趣——梳理情节、了解故事——聚焦话题、深耕阅读——阅读拓展、创意写作”的过程,达到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目的。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
首先让学生思考关于作者的问题,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写作速度快不快?为什么要写《妖精的小孩》这本书?同时完成一份学习单。
第二课时 了解封面
看着封面,在ipad上填写《封面狂想曲》这个表格。
梳理情节 了解故事
从这部分开始,我就开始带着孩子来对整本书的情节进行梳理。目的是带着那些觉得这本书难以理解的孩子对整本书境了解,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困难变得简单。
第三课时 阅读交流(1)——第一部
阅读书的第一部P1——P49, 试着在读书笔记上回答以下问题:
1. 在贝丝婆婆、妈妈安瓦拉眼里、爸爸雅诺眼里,小萨思琪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贝丝婆婆认为自己女儿的小娃娃被妖精掉包了?
3.在芒德,妖精的妈妈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把大把时间花在做什么事情上?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以上问题,现在看看学生的回答。
第四、五、六课时
这部分的阅读交流主要针对第二部。在这里,讨论了以下问题。
1.在第二部《荒原》这章里,当萨斯琪沿着弯曲的小路跑出了村子,最后到达了荒原,请把她中间经过的路线填写出来。
2.萨斯琪发现牛棚的墙上有什么标记?
3.在第二部《古怪的标记》这章里,贝丝婆婆和小萨斯琪如何擦洗墙上如尼文的标记?(学生找)
(1) 去找一个碗,里面盛点水。水里放一撮盐。
(2) 准备一个布包,包里装满了各种叶子和茎秆,还有一朵朵黄色的金丝桃花。从那堆剪好的植物中抓了一小把,撒到碗里的盐水中,然后等了片刻。
(3) 萨斯琪小心翼翼地握住她的手腕,找到了墙上那个若隐若现的如尼文标记,然后把那只手连同滴着盐水的叶子一起放在标记中央。
(4) 贝丝婆婆开始擦洗,忽上忽下,时左时右,把所有地方都擦了个遍。
(5) 贝丝婆婆又抓了一把花和叶子放进盐水里,继续擦洗。这回彻底擦干净了。
将里面用到的动词圈出来。数一数用了几个动词。接着进行拓展写作,模仿这种写法,在读书笔记上写一写连续动作。
第七课时 阅读交流(3)——第三部 (部分略)
1.找一找,荒原妖精是什么样子?打印出来,并画出荒原妖精人物形象卡。2.在《吉卜寨》这章里,村里的小孩怎么对待萨思琪?萨思琪的手相和贝丝婆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吉卜寨女人不愿意给萨思琪看手相?
第八、九课时 阅读思考题(4)
——第四部、第五部 (部分略)
1. 在第四部中,萨思琪是怎么慢慢地知道自己的妖精的?是那些人让她慢慢知道自己的身份?在第五部中,萨思琪怎样把莱卡带出芒德?
2 . 除了贝丝婆婆之外,到底安瓦拉记不记得萨思琪呢?2.这些课时在于带着孩子们以问题的形式将整本书系统梳理一遍,对于比较后比较难的书特别重要。
聚焦话题、深耕阅读
第十课时 人物关系图
在芒德、托斯卡尔村、荒原上,找出这三个地方分别有哪些人?整理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简单说一说,在这些地点与人物的关系。
第十一课时 关于与众不同
我们梳理了萨思琪的不同之处,尤其是我们梳理了角色日记,孩子们换位为萨思琪,梳理她受到的伤害。这部分内容,为下一步写作做准备,其实是将各个阶段的感受细化,各个情境的感受细化,这些细化的感受让孩子的写作有章可循。
第十二课时 关于爱
这个课时主要聚焦于让学生理解萨思琪如何慢慢学会爱,为什么她会在冒着巨大的危险去救出养父母的孩子,书中的人们对这个决定有什么影响,在书中找到答案。
第十三课时 聚焦奇幻小说的“奇幻”与“变形”
1.聚焦“奇幻” 从书的封底找到奇幻,蒋军晶老师的关于奇幻的观点被我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找到奇幻的的的落脚点。也让孩子比较《哈利波特》和《妖精的小孩》,比较一下奇幻的异同。
2.聚焦“变形”
A.找出书中的萨思琪变形的句子。首先老师出示书中两处变形的例子,找出变形的实质是什么?学生找出,在这本书中,变形就是变色,萨思琪周身变成像树叶的颜色。 变形:是童话中使用的,有意识地改变原有形象的性质、形态或者特征,让其变成另外的模样,从而使得童话形象更富有表现力,更有趣,故事情节得到推进。学生找:周身变成像树叶的颜色(肉色——绿色)
B.在你读过的故事里面,哪些是作者用了变形的写作来写的?
《西游记》(物——人,人——物)
《爱丽丝梦游奇境》(小——大,大——小)
《美女与野兽》(人——动物)
运用刚才学到的变形方法,一起来玩变形的游戏,放飞自我,尽情想象
小蚂蚁—— 花——
老人—— 大象——
最后布置创意写作的任务,你还可以想出哪些好玩的变形的东西?可以试着写一写它的变形吗?
第十四课时 阅读拓展,创意写作
书中的结局,似乎给我们留下一个模糊的画面。到底萨思琪去了哪里?关于她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续编故事。
这个写作题目是百班千人的导师布置的创意写作题目,根据小孩的特点和我的兴趣,就选择了这个题目。当时还是用了故事续编表来进行故事续编。当然,这是预设,但是由于台风的关系,孩子们没能到学校上学。而创意写作,周日就要提交作品了。怎么办?
我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最后两个课时整理成一个PPT“如何续编故事”,在学生微信群给孩子们上微信课。
微信课结束后,让孩子们先完成《故事创编表》,然后再创编故事,最后将创编的故事提交在教师博客上。
通过十四课时整本书阅读设计,延伸创意写作,学生在好玩的写作题目中,掌握了写作秘诀,提高了写作能力,遇见了最美的自己。(部分获奖学生作品)
现在我回过头来再看,倘若再来设计。我会从以下环节让它变得更加完善:
1. 精简环节。特别是阅读导读和梳理情节,这两大板块的内容,我的设计会更加聚焦。通过少而精当的问题,把整本书串下来。
2. 形式丰富。除了画思维导图、人物形象卡之外,我会尽量让课堂更加好玩。
3. 关注体裁。这本书是一本幻想小说,我们可以更关注幻想小说的想象,也可以更关注它的类型特点。
4. 聚焦成长。彭懿说,好的幻想小说,都是成长小说。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仔细回顾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从开始个别孩子对这本书的排斥,到所有孩子对这本书的接纳,写出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从原先对自己的设计十分满意,到现在对自己的设计有了一点反思,恰好更证实了一点——阅读,是一场修行。
丁素芬:杨婷老师的整本书阅读全程记录让人惊叹!子阳老师的点评已经给出来一个高度,我为杨老师在整本书阅读上的课程意识和探索精神点赞,而且,有如此强的行动力。也为没到现场的点评嘉宾子阳老师点赞,高老师用中午的一点时间,认真阅读杨婷的发言,在颠簸的车上写点评。感动,感恩!
陈晓燕:反思自己,为什么有些孩子踏不上阅读之旅,原来是自己做得不够用心,不够用情,最重要的是不够坚持。单一个导读,婷婷老师就做得如此之用心,引导孩子从作者、封面去观察,去发现,尤其封面狂想想曲的设计非常喜欢,从图画、颜色引发孩子们的阅读预测和思辨能力,引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引领更多孩子踏上阅读之旅。
魏青:杨老师所带的班级叫做“能读会写”班,杨老师能思会想。带着孩子们将一本书读厚,十四课时的精心策划,每一课时的都有指向性,孩子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迈进,在“奇幻”与“变形”中感受幻想小说的魅力,打开孩子言说与写作之门,历经一场心灵的修行。指导有法:由直观的封面观察、想象到文字的深入阅读;循之有序: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搀扶着不喜欢这本书的孩子走进去,最后乐在其中;写有其神:三年级学生呈现的接近四千字的故事续写,不只是个传说,就是一个神话,杨老师创造的神话,大赞[强]
樊子今:其实引导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教师的引导,能引来一部分学生跟随,调动他们的兴趣。还有一部分古尔省,需要时一点劲拉一把,更有一部分学生需要推一推。但是还有一些学生,连哄带骗,连拉带推,仍旧走不进整本书阅读里。
游彩霞:杨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已经达到课程化的高度,每课时目标明确又清晰,可操作性强,给予学生有力的阅读支架,足见杨老师的功底之深!这样的阅读教学给我很大启发,总能带给我们动力。谢谢杨老师和高老师![玫瑰][玫瑰][玫瑰]但是十四课时几乎是两周的时间来阅读,这个阅读是连续不间断推进还是与课本教学同步进行?
董瑛:杨老师的坚持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她的微信群里时常看到她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我在汗颜之余跟着她买书阅读。在这个群里遇见那么多的学霸有幸!跟着你们坚持阅读,跟着百班千人坚持引领孩子们阅读。谢谢杨老师的精彩分享!
张晶:说好了,一定要给杨婷点赞的,只是因事错过了交流高峰期。在这里补起,无论多晚,对你的关注依然不变!
作为老师,杨婷的热情令人动容,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已经和她血脉相容!作为年轻老师,杨婷的好学令人敬佩,以专业的态度学习着专业的知识,洋溢着专家教师的追求! 杨婷的一本书十四课时,乍看上去,你是不是被吓到了?梳理一下可分为四个部分:
1.读前导读。2.读中推进。3读后交流。4拓展写作。
一二课时的了解作者、了解封面是寻找激发阅读兴趣的元素,从而向学生推荐此书!
3到9课时,是在对话交流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文本读懂。这一部分看似耗时,实则对学生帮助巨大。没有交流,有很多学生会停留在看热闹的程度。操作时,除了课堂交流,还可以互动回帖,也可以整合开放,变多个问题为综合探讨。
10到12课时是读后交流,聚焦人物、聚焦主题。 在前期的梳理中,孩子应该很容易聊到位! 后边两个课时是拓展写作,也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尤其是“变形”的指导,紧扣奇幻小说的文体特点。 学生在浸润和指导中,激发了写作热情,笔下自然流淌出洋洋洒洒!
转自“名家经典读写”;编辑 毛菊红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关注“读写狮”,了解更多整本书阅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