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一线教师怎样做“小而美”课程(以我的电影课为例)
一、从案例看微电影与微写作
先来看我2014年开发的《微电影与微辩论》(片段)——
板块一:观看微电影
电影情节简介:
医生安东的儿子和修车工儿子因玩秋千而发生争执。安东介入两个孩子中,正在调解,修车工不分青红皂白地扇了安东一个巴掌。安东没有还手,也没有报警。孩子不理解爸爸的做法,找到了汽车修理厂,带爸爸去讨回公道。修车工不但没有赔礼道歉,反而再度扇安东巴掌。安东告诉孩子们:“不痛的,没什么可怕的。他也就这点本事了,他输了”。
(教师和孩子们简单梳理人物与事情经过,让学生表明自己的态度,是支持安东还是反动安东。)
板块二:展开微辩论
师:对于父亲安东的做法和说法,你认同还是反对?认真地思考,拿起笔,在贴贴纸上写上“认同”或“反对”。
(生在贴贴纸上写自己的态度。)
师:辩论正式开始,先请认同的一方表达你们的观点。
正方:我们认同安东的做法和说法。因为父亲安东宽容待人,使得孩子们懂得随便找人修理一顿对谁都没有好处,他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要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板书:宽容)
反方:其实安东已经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了,他面对强大敌人一味忍让退缩,使孩子受到了不良的教育。(板书:不良影响)
正方:没错,父亲安东的行为会影响下一代。有其父必有其子,安东在待事处人方面肯谦让,肯吃亏。在这个社会上肯吃亏,对你是有好处的。他的孩子以后也会懂得谦让。(板书:吃亏是福)
反方:我反驳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从小这样教育孩子,就会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懦弱,处处让着别人,长大以后不是处处吃亏吗?我觉得有时候也要勇于斗争,认为在理,就要去和对方对抗。(台下掌声)
正方:假如按照对方辩友来说,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话,那么世界岂不是一团混乱,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在呢?!(观众掌声响起,师板书:混乱)
……
板块三 尝试微采访
(现场采访听课老师和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听取不同的声音;再出示杭师大教授任为新教授的观点。布置写话任务。结课。)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微电影,还原生活情境:当我们与他人产生冲突时,用什么样的方式化解才得当?
电影中的“两难”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就这样,我将“视频情境”引进教学,让作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视频资源的“用件”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学生口语交流与写作就具备了“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情境”“真实的言语成果”(陈宝铝语),真正让写作做到“情动辞发”。
在此后的微电影与创意写作的探索中,我逐渐开发了如下几种写作课型。
1.看微电影写结尾。我经常用奥斯卡获奖微电影辅助儿童创意写作。这类电影往往结构精巧,结局出人意料,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教师让儿童根据电影线索,展开头脑风暴,写一个富有有创意的结局。这样的写作,有助于儿童创新思维与创意表达的同步发展。
2.看微电影写海报。最近上了一节《月亮之上》的电影写作课。先让学生看
皮克斯的动画微电影《月神》。之后,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写故事梗概。写作的时,提醒学生:哪些故事情节是不能丢的?应该在哪些地方设置悬念点?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写影评。微电影与海报写作,目标集中,图文并茂,易于掌握,实用性强。
3.看微电影写提示语。电影中经常有精彩的对白,剪切1分钟左右的电影
片段,让学生先听对话,记录对话,然后关掉声音看画面,关注人物的动作表情,让学生配上生动的提示语。之后,教师播放一段去掉声音和对白的微电影,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猜测对话内容,并注意加上合适的提示语。这种分步呈现的对话写作,适合于中年级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小步子,见效快。
4.微电影与片段练习。2015年上了一节《我的“头脑特工队”》,就是将微电影
拍摄技巧,迁移到微写作上。教师用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小女孩莱莉是怎么发火的片段为引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曾经情绪失控的真实场景。再借助绘本《苏菲生气了》,对比阅读,发现电影、绘本是如何表现人物情绪失控的,进而提炼出两条写作策略。利用微电影,写作微片段,有利于儿童完整地把握电影,表达鲜活而真切的感受。
6.看微电影做绘本。将从某部微电影中截取的20张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找出10张,每张配上几句话(文字要注意详略),做成情节连贯的绘本。选择图片,就是构思;注意详略,就是确定写作重点。
……
二、我的微电影课时光轴
不经意间,这些年,我上了十几节和电影有关的课。
其实,从最初的《亚马逊河探险记》开始,2004年9月,我就已经开始做我的电影课程了。只不过,那时候,处于萌芽状态,根本就没想到这就是“微电影与微写作”。好玩,就做了。
再后来,上了《创意图书馆》《草房子》等课,我发现自己在有意识地在开发电影课。再后来的《世界的另一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到最近的《小鬼当家》《月亮之上》《灵犬莱西》《神奇飞书》《忠犬八公》,我是系统地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
我为什么要把电影纳入到自主开发的课程范畴呢?
我觉得,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电影语言跟文学语言,两者之间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地方:
既然是课程,就要有大致的目标。以中高年级电影课为例,电影课程的目标,可以从艺术目标、读写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维度建构。
这是我初步设定的目标。
借助上图,我们清晰地看到,电影可以跟这么多艺术门类相关。电影课,是典型的综合性学习课。
我的中高年级电影课程,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最近几年,我很喜欢用微电影上创意写作课。毫不夸张地说,微电影,是儿童创意写作的最佳范本。儿童成长内在规律与电影的契合,电影艺术语言对儿童写作能力提升的必然关系,电影本身的创意对写作的影响,电影对儿童精神成长不可小觑的力量……这一切,引领着我们将目光投向了电影与儿童创意写作的融合。
葆有童心、迷恋电影、心中还装着“永无岛”的我们,悄悄打开隐藏在电影幕布后的那扇秘密花园之门,于是在电影的声、光、色中,我们遇见了童年,发现了儿童,在曲径通幽中欣喜地发现着电影、儿童、写作之间的秘密!
这样的课程,可谓“小而美”矣!
三、教师怎么做“小而美”的课程
借助下面这幅图,我来讲讲一线教师怎么做“小而美”的课程。
(一)寻找课程优势
怎么寻找课程优势?可以多提几个问题。
1.我生活的地方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比如说我们杭州,有运河、西湖,有很多楹联和名人故居。这些,就是课程资源。)
2.我的家长有哪些潜在的课程资源?(家长当中,往往有很丰富课程资源,我们要学会开发、栽培。栽培家长,就是栽培课程,亦是栽培学生。)
3.我所在的社区有哪些课程资源?我的学校有哪些特色?学校可以给我提供哪些帮助?(把自己的微小课程和学校的课程结合起来,你就能如鱼得水,做得风生水起。)
4.我的兴趣爱好有哪些?(喜欢漫画,就开发漫画课程;喜欢集邮,可以按邮票当中的风景、人物、事件来开发“邮票中的故事”;喜欢读《西游记》,带着学生研究西游记当中的妖怪,哪些妖怪是有后台的,哪些妖怪是没后台的;喜欢研究童书和电影,就可以去做“电影遇见书”课程;喜欢研究谜语,可以做谜语课程;喜欢研究歇后语,可以做“生活中的歇后语”;还可以把成语故事和历史整合起来……这些,都是“小而美”的课程。)
5.还可以思考:我的朋友、亲人,可以为我提供什么样的支撑?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个遍,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优势课程。
(二)确立课程框架
既然是课程,它应该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时间、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目标,不一定很精准,可以是模糊的愿景,大致的轮廓。课程内容从哪里来?有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找;有的,教师给学生编;还有的,师生一起通过活动生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经历访问、调查等体验过程,然后发布成果,这些都是“小而美”的课程。
(三)制定行动计划
有了课程框架还不够,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两星期或一星期做一次跟课程相关的活动,要尽可能地把它排入计划表。只有排入计划表,你才能有步骤地去实施,不然,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四)执行课程计划
有了一个计划表,就得严格执行。你的课程内容是一学期实施完的,则按照月份来排。两学期实施的,按照学期来排(最好精确到周)。要按照制定的行动计划,严格执行。
(五)反思完善课程
在制定行动计划和执行课程计划时,要边做边调整,边反思边完善。目标、内容、计划,都可以调整。一切,从实际出发。
(六)提炼课程成果
课程成果怎么提炼?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记录,写成论文发表;也可以把它分享在微信公众号上;还可以做成产品,拍成光盘,录制录像,行成物化的东西。当然有条件,做了两年之后,你觉得这个课程很棒,把它做成一本书,想必是极好的。当然,需要警惕的是,切忌随意编写读本。课程,不等同于读本。与其粗制滥造编一些读本,不如老老实实带着学生去经历、去发现。
如果,一两年时间,我们围绕着自己的课程开发系列东西,那么,一个轮回下来,我们会发现自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和自己研究内容相近的老师,想方设法跟他们联系上,和他们成为朋友,请他们支持,把他们请进来。这样,我们的视野会打开,弯路会少走。
【结束语】
以上,我以“电影课程”为例子,由课程的萌芽、发现、开发、升级,进而到建构“小而美”的电影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体系,以及老师怎样开发自己课程等几个维度,与大家分享了“教师要做自己课程的建筑师”这样一个话题。
不要小看“小而美”的课程。积累一个一个又一个微小的课程案例,几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用心开发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课程,哪怕不获奖,只要学生觉得有价值,自己觉得有价值,就够了。真正的研究,是不需要盖章认可的,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也不一定需要获奖。当然,我们也不排斥获奖。
不获奖,也不沮丧,坚持做,岁月自会给我们颁奖。
和电影有关的链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高端培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