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神奇飞书》| “曼陀罗创意写作法”赏评/丁素芬
人物简介
丁素芬:中学高级教师,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兼职副教授。淮安市学科带头人,区首席教师。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师陶杯"特等奖。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6项。
再遇《神奇飞书》
——张祖庆“曼陀罗创意写作法”赏评
丁素芬
作者按:
此前,听过张祖庆老师的《“电影遇见书”之<神奇飞书>》一课,电影与书的结合,为创意绘本阅读课打开另一扇窗。《曼陀罗创意写作法》是前一课的延续,媒介仍是《神奇飞书》,所不同的是,这是一节微电影创意写作课。整节课四次运用剪辑的电影资源,借助“曼陀罗思考法”,学生合作创编故事,走向创意思维的辽阔与深处。
我对“曼陀罗”的认识仅限于一种植物,其他一无所知。某一天,我被一个课题瞬间吸引——《曼陀罗创意写作法》,是张祖庆老师的一节课。曼陀罗有怎样的创意和深意?它和写作之间可以关联吗?带着强烈的好奇和对张老师新课的期待,即刻打开百度,搜索“曼陀罗”,阅读图文之后,得出几个印象词:创意、思考法、九宫格、聚焦、发散。
一位有创意的教师,绝不会止于一个吸睛的题目。思维的内涵,才是课堂的核心。此课,颠覆了我原有的写作教学概念,没有想到以“创意思维”为核心的写作课会有这样丰富的元素和舒适的节律。整节课,师生与其他听者处于一种跃动的“安全舒适区”。张弛有度的情境,新颖有趣的问题,有效地滋养着想象。围绕奥斯卡获奖短片《神奇飞书》片断,在观影、合作、创演中,课堂逐渐趋于“圆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思维路径,可提炼为如下导图:
本节课的设计,融入了电影与绘本元素。情境切换,角色转换,带有戏剧色彩;故事引人处,戛然而止,又有一点悬疑的味道。课堂艺术的魅力在于 “未知的精彩”,高潮往往在预设之外。接下来,我从“思维”的视角,谈谈本课的创意设计与动态生成:
一、“曼陀罗”的远与近
远,是陌生的抽象。曼陀罗一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抽象的,在本课中没有常被提及,只是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但,它的效应不可忽略。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新奇的事物能唤起人认知的兴趣。课始,张老师直奔主题,一句“先来看一种花”,迅速把学生带入“曼陀罗”这一崭新的语言视野。曼陀罗花,原产于印度,音译为“圆满”之意。每个曼陀罗都有一个中心点,轮圆聚焦。曼陀罗创意写作法,意为聚焦一个中心点,生发想象,创意写作。题目的要义,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思维图式。
近,是支架的具体。曼陀罗思维在本节课中依托的载体是什么呢?是九宫格。九宫格的中心是思维的出发点,由此向四周生发开去。当抽象的名词具化为一种写作的工具,它便有了实际的意义。由远及近,陌生转化为可以触摸的熟悉。此时,学生的内心仍然是充满新奇感的。这个支架的确很好玩,主题端坐在正中央,思考的路径有很多条,可以直线发散,也可以环绕而行。张老师这节课的聚焦点是“神奇飞书”,学生围绕播放的微电影片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关于地方,关于人,关于书,关于图书馆……无所不至。
二、不一样的《神奇飞书》
为什么要聚焦《神奇飞书》?
对比之前张老师的《神奇飞书》课例,在共有的图画书和电影元素之外,我发现了可贵的两点:1.一部优秀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和探索空间,张老师善于开荒,把好的作品运用到极致;2.不允许在不同的介质间重复。《神奇飞书》一课是关于“书与人”的深度阅读,本课是借《神奇飞书》的故事为媒介,开展创意思维写作。一读一写,目标指向不同,设计的空间里,充满了创造力。本节课中,《神奇飞书》这一电影媒介是怎样巧妙运用的呢?
1.原点:看明白什么
【观电影片断一】
师:说一说,你都看明白了些什么?(提示:这是什么地方?你看见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生:一个人,进了一个图书馆里,那里的书都会飞。后来,他看到了一本在钢琴上演奏的书,他和它们跳起了舞。
师:这位同学非常厉害!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把这部微电影的前半部分讲得清清楚楚。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后来,那个人发现有一本书,老了,不太好了,他就想办法帮它治病。
师:谁把两位同学讲的内容相加?
生:一个人,来到一个图书馆,那里的书都会飞,还会跳舞。后来发现一本书病了,于是他想救这本书。
2.疑点:有什么问题
【再观电影片断一】
(1)自由提问,把问题记下来。(提示:可以围绕“何地?何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
问题1:青年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问题2:书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会唱歌、跳舞?
问题3:为什么这个人开始全身是灰白色的,后来渐渐有颜色了呢?
问题4:为何这位先生来了,书就活了?
问题5: 这本老书为什么会生病?
问题6:老书边上的小书,为什么扶着他?
问题7:青年为什么救这本老书?
问题8:这本老书被救活了吗?
问题9:之后还会发生什么事?
……
(2)整理问题,选择8个问题,按序排入九宫格。形式:组成四人故事小组。
全班交流,听听问题排列的顺序有没有道理,哪些问题需要合并,哪些问题可以补充,哪些问题先后顺序要调换?
3.创点:哪些画面好
【观电影片断二】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654y9ihuq&width=500&height=375&auto=0在学生合作完成、展示创编的故事之后,引导观看“救活老书”的情节,寻找有创意的画面。在交流碰撞中,受到启发:好的故事,是要把高潮展开写的,而高潮,也是有写作秘诀的,常常按“愿望是什么——受到什么阻挠——出现了什么转机——愿望最终实现”的思路展开。至此,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写作的一般规律。
以上三个层次,原点指向故事的内容,疑点指向写作的空间,创点指向细节与高潮。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期待,层层走向创作深处。一是原生起点,二是重点,三是难点。老师对写作媒介的设计、运用精准独到。第二个环节的关键词是“问题”和“排序”,师生交流中,共同梳理问题,关注问题的顺序,完成故事创编。第三个环节,达到了融通。观看影片,捕捉细节,与自我的创编对比、验证,领悟“创意”;讨论细节,交流启发,在老师追问和自问中懂得阅读对于生命的意义。此课,也让我明白,写作的秘诀不是单纯的技巧传授,而是生成于内容细节与作品意义之中。曼陀罗创意写作,内容形式,浑然天成,臻于“圆满”。
三、混搭带来的无限可能
前面讲到“安全舒适区”,这节课,虽然是创意思维课堂,但不是那种冥思苦想,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四人故事小组的形式非常有趣,这种“混搭式”的创编带来了许多惊喜。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合作编故事是不是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恰恰不是如此。四人合作,绝不是简单的切割,人均四分之一。在本节课中,我以为,混搭创作的提升意义在于:
1.思维的叠加。思维不是单线型的,它可以累加,可以编织,可以成网。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相加,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课堂上,张老师让每个同学写下不少于三个问题,每个小组的问题叠加起来,就是四倍。这些问题,当然会有重复的,但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它们交互碰撞,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丰富多样、环环相扣的问题群,让接下来的创编活动具有更广阔的智力空间。
2.问题的重组。重组包括比较、筛选、排序等,这个过程是一项综合的思维活动。去掉重复的问题之后,对问题进行梳理,小组四位同学,不会那么和谐一致。遇到不同的意见怎么办?这时最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用理据去说服同伴。直到合作组达成共识,把问题小纸条按逻辑顺序贴入九宫格中。表面上看,这只是在梳理问题,实际上,是合作列写作提纲。这一过程,本身就如曼陀罗,如表:
3.即时的创演。九宫格的问题组合有多少种可能性,就有多少个故事。而每一个问题,又可以有无数种回答。因此,故事创编的空间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如此广阔的天地,孩子们的创意思维可以无限延伸。创编采用“自问自答:将答案连成故事”的形式,看哪个组最完整、连贯、有创意。课中,张老师随机请两组同学展示合作完成的故事。第一组,故事完整,后半部分略显匆忙,缺少一点波折。老师点评:“让情节展开,不要让故事折叠起来。”第二组,四位同学都参与了角色,在老师的引导下,讲故事的同学绘声绘色,表演的同学惟妙惟肖。情节行至“老书生病”处,张老师融入表演,把老书的奄奄一息生动再现了。师生共同演绎即时创编的故事,未知的精彩让课堂充满生长感。与第一组相比,不仅是细节、情节有了明显提升,老师适时介入表演,为故事增色,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张祖庆《神奇飞书》精彩课堂
头脑风暴环节
四、触及思维的神经末梢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次写作,终究要抵达哪里?这节课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那些动人之处,深刻之处,往往是学生不能自然到达的。我很喜欢张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成人视野,儿童立场。”之前,师生共同创演故事,课堂已经进入高潮。我以为,课到此处,应该接近尾声。可张老师却道:“底下还有更给力的东西!”
师:一个故事,有开始、发展、结束。一个故事,没有高潮会遗憾的。这个故事,哪一部分要浓墨重彩,需要展开、拉长,写出波折?
(生观“救活老书”部分的影片——先生用胶带纸黏贴、听诊器听心跳、输液器输墨水,都没有将老书救活;反复阅读一本书,奇迹般地,把书救活了!)
师:哪些画面特别有创意,带给你启发?
生:这位先生的动作变化,表情变化。
师:这就是喜怒哀乐。说明书好,读得投入。
生:这个绅士掉进字母里跳跃,是我意想不到的。
生:老书里面还有小书,是小书中的卡通人物提醒先生救人的线索。
师:听诊、用胶带,用了那么多的方法都不行,为什么阅读就让书活了呢?
生:书的价值,在于被阅读。很长时间没人读,老书心死,病了。一本书只有被阅读了,才有意义。
师:你是哲学家!心死了,书也死了。
……
课终,回到绘本《神奇飞书》。张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好书,再一次把生命照亮!每个人的生命随时会遭遇突如其来的不测,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每个人都会遇见神奇飞书。”旋律激荡之处,灵魂深深震动。课堂上,思维的“场”一直在,在四次播放的电影里,在孩子创写的故事里,在师生共同营造的生命成长之中。曼陀罗的中心点也一直在,无论是聚焦于“神奇飞书”,还是聚焦于那本“老书”,或是任何一个故事,我相信,最终都会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
结语:剩下的是思想
回到微电影之“微”。张老师非常善于捕捉电影中的写作元素,截取动画短片《神奇飞书》的精华之精华,建立电影片断与创意写作的关联点:“设下悬疑”对应“自由提问”,“修补老书”对应“细节创写”,“书影结合”对应“领悟深意”。影片第5′07″~6′50″在课中呈现了三次,重复设计却并无重复之感,层层递升,次第打开学生的创写视野和精神世界。课堂在“曼陀罗”这一新的思维概念中开启,始于“神奇飞书”,回到“神奇飞书”。
周国平讨论过爱因斯坦提出的一条教育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么,这节课结束了,剩下了什么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剩下了“教”的产物,是物的剩下;还有另一种可能,是“未教而剩”,是在这节课的触动之下,学生内在生长出来的东西。前者固然需要,但是在生命的长河里,最终沉淀下来的,毕竟有限。相比之下,后者的“剩下”更弥足珍贵。我想起高子阳点评管建刚的《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提到一个词——写作思想。创意,是一种思想。思想,可以回答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写作?《神奇飞书》回答了阅读的意义:唯有阅读,才能把生命照亮。从写作的意义再看,张老师借莫里斯之书告诉孩子:每个人的故事都很重要!
至此,曼陀罗花,精彩绽放,始于发散,臻于“圆满”。
相关链接:
作者: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丁素芬
编辑:小北;若需转载,联系本号
长按二维码,即可获得购书链接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光影中的创意写作》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