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于永正、曹文轩、王崧舟谈朗读(附统编教材同步朗读音频集萃)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点击聆听: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帖子末尾还有18个朗读音频)

01

于永正



于永正已故著名特级教师。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






《小学语文教师》原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


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


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地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学了,就叫背。


李振村痴迷语文了。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


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


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1981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


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节选自《于永正: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只需做好一件事


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节选自《于永正:我的备课法



02

曹文轩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


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这里,我想借此谈谈朗读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2011 版新课标里,对朗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实,朗读的重要性,其实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前不久,我到柏林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在柏林的10天里,会议方把我带到图书馆,就让我用中文读翻译成德文的我的作品。几天时间,我基本上就是在这样的朗读中度过的。朗读在这些国家,是非常日常的行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德文小说《朗读者》,据说发行量比较大。这和序言有关,这个序是我写的。


可以说,朗读超越了喧嚣,超越了生死。


朗读还有一个大的好处,帮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朗读一个文本,他一定会把重音押在一些词语上。中国的汉语,是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的,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这个民族语言的音乐感。我在德国,用汉语朗读。我的普通话水平是不怎么样的,我的朗读当然谁也听不懂,但是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说这是一首歌。因为,中国汉语,是抑扬顿挫的,有音韵之美。所以我说,语文课,要通过朗读,让孩子们去体会汉语的语言美。


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朗读者。合格,与普通话无关。我曾经在江苏的一次会议上,朗读了一篇自己的东西,得到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因为,我读得动情,读得投入。


此外,我还认为,朗读是一种仪式。人在朗读的时候,这个世界是神圣的。中国是这个世界上仪式感很差的国度,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规范的仪式。


其实,朗读还有一层作用,可以提升口语的品质。我们通过朗读经典规范的语言,让这些语言去改造、提升孩子们的口语品格。


最后想说,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可以把末流的作品,拒绝在大门之外。三流的作品,我们通过朗读,就可以读出来。我们要读第一流的作品。

 

  ———节选自《曹文轩:鸟在天空翱翔之后》(关于文学教育的即兴发言)


03

王崧舟

王崧舟字维岳,号泊静斋主,浙江上虞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


2004年,王崧舟首创“诗意语文”,先后在全国29个省份开设观摩课1200多节,讲座650多场,其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东方名家”等栏目播出。







 

1.朗诵经典,是对星空的一种仰望


我始终认为,热爱经典的人,一定是心地特别柔软的人,因为当我们面对经典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文本不是文字,不是文学,甚至不是文化,而是一个一个曾经活在某一个时空点上的柔软的灵魂。


我相信,一个不会抬头仰望星空的语文老师,是没有希望的语文老师。朗诵经典,是对星空的一种仰望。一个不甘于人生劳绩的语文老师,迟早要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仰望姿态。也许是经典朗诵,也许是教育叙事,也许是放下功利的课堂行走。


2.朗读存在着三种境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言文字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与担当去感知朗读的美,去传递这份美。带着赤子之心,走进朗读,你会发现,朗诵也许存在着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我朗诵文本,这当然是一种基础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是文本朗诵我。在一些篇章语句的强有力延展中,似乎不是我在朗诵,而是语言本身在朗诵,那语言固有的节奏和张力领着我、拽着我、推着我往前走。


第三种境界,我和文本协奏,我和朗诵合而为一。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话来说,那叫“天人合一”。这个时候,你忘记了朗诵,也忘记了自己在朗诵,天地万物寂然凝结成一体,似乎只有一个灵魂在跳跃,只有一种声音在高歌。我说朗诵中绽放的人性之美,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3.朗读中应该注意的四个方面


第一点建议:古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显然,“米”的存在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朗诵之“米”当然就是经典文本。也许,对于文本的筛选,我们需要再费一些思量,再作一些比较。


第二点建议:我始终认为诵读的基础在细读,细读文本是第一位的。荒芜了细读的诵读,更多的是一种朗诵腔,甚至是一种无病呻吟。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它传递的,一定不是真性情,而是矫情、虚情、作秀式的煽情。要杜绝朗诵腔,根本的办法只有一条—细读文本。要沉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要用心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在反复吟咏中,在潜心会文中,和作者的心灵融合无间。于是,你会觉得作者就是自已的前身,自己就是作者的再世,两颗灵魂遥远地隔着世纪与国界携起手来。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第三点建议:朗诵是有声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一定有规律可循。由此,我想到了两点。第一,我们要去关注整个作品的基调,要追求作品基调的整体和谐,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找到那种基调感,然后用基调感去调控文本的语感。第二,朗诵是艺术,那么,艺术的灵魂是什么?对!节奏。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味的高亢不是高亢,一味的舒缓不是舒缓。我们处理作品的声音,这里有个诀窍,就是要“定点”。一个作品在时间流上展开的时候,你要先试着确定两个点:一个是最低点,一个是最高点。声音的最低点定在哪里,最高点又定在哪里,你要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确定了这两个点,其他的声音处理你就有了参照点,你就会发现,朗诵的过程就是一个爬山的过程,它有起落,有张弛,有疏密,而这种起落、张弛、疏密的变化,才是朗诵的灵魂所在。


最后一点建议:关于背景音乐。我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我总觉得,一个语文老师,太需要音乐的修养了。语文和音乐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任你怎么割也割不断。朗诵是什么?朗诵就是语言的音乐。语言,尤其是我们的汉语文,有着太强、太浓的音乐性。对于朗诵和音乐,光有认识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有体验,要有自己的体验!


     ——节选自《特级教师王崧舟:怎样做一个会朗读的教师》



推荐两本权威的朗读学方面的著作



                作者:张 颂



福利来了~~~请收藏并分享


部编教材同步朗读集萃:


(点击、聆听、分享)


《大禹治水》(二上第15课)

《狐假虎威》(二上第21课)

《纸船和风筝》(二上第23课)

《大青树下的小学》(三上第1课)

《不懂就要问》(三上第3课)

《金色的草地》(三上第16课)

《古诗三首》(三上第 17课)

《海滨小城》(三上第19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三上第21课)

《带刺的朋友》(三上第23课)

《 手术台就是阵地》(三上第27课)


有声美文集萃: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梨花》

《夹竹桃》

《地丁花》

《燕子》

《夜莺》

老海鲜姜汤面

运河边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