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我的磨课史【成长叙事3】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10


我的近期写作计划——

 

                      我的听课史(已写)

                      我的仿课史(已写)

            我的磨课史

            我的裸课史

            我的说课史

            我的评课史

            我的辩课史

            我的换课史

            我的败课史


【我的成长叙事3】


我的磨课史


我没有痛不欲生的磨课史,因为,我没有(或没资格)正儿八经参加过国家级大赛。


我庆幸没有这样的资格和经历。


从教以来,无论什么级别的课,同一个内容,我从没超过三次以上的前期打磨。


我的磨课史,总体来说,是一部嘴角上扬的成长史。

01

第一次比较重要的磨课,要追溯到1992年上半年。


那是我跨入教师队伍的第三个年头。县教研室要在松门区小举行一次教研活动——说来,这还是一次理念非常前卫的教研——三位老师接龙上同一课书。我们选的课文是《在仙台》,鲁迅的名作。一位老教师上第一课时,学长陈子良上第二课时,我,上第三课时,所谓压轴!


说实话,那时根本不知道第三课时有多难上——课的成败,完全建立在前两课时的基础上。


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概说的就是我吧。


教研室毛昉老师、杨庆生老师把我们仨召集在松门小学,分析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各自备课,再集中磨课。


记忆中,只教了两遍,两位教研员给我们提了点意见,便定稿了。


毛昉老师在试教中,再三提醒:语文教学,一定要抓牢语言文字。要做好两个“ding”。一个是“盯”,要善于敏锐地揪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句;另一个是“钉”,要像钉钉子一下抓住不放,重锤敲打,反复推敲。


我记住毛老师的话,牢牢抓住藤野先生批改鲁迅作业的几个细节,与学生一起,反复玩味。


课,上得很成功。


我的偶像秀春老师,竟然给我写了一封信,夸赞我“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我敬重的林煜才校长,拍拍我的肩,问我愿意不愿意调入松门小学工作。


虽然,我没有调到松小,但这次成功的磨课经历,开启了语文生涯的序章。

02

第一次大型公开课成功亮相,我在县里慢慢小有名气。渐渐地,公开课多起来。乡里,区里,县里,经常有机会上课。我的名字,也渐渐被温岭小语界熟知。


1995年4月,我被推荐参加台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据说,一等奖第一名,将被推往省里参赛;省里第一名,被推往全国比赛。


那是我教书的第6个年头。


机会千载难逢,于是认真磨课。


我选了《麻雀》一课。为什么选这课,我也说不上来。大概是被屠格涅夫的文字所打动吧。


让我纠结的是,这课,前辈名师陈可人先生已有经典演绎,无论怎么上,都无法绕过他的设计。


试教,无感。


教研室两位老师,掩饰不住失望的表情;我,也对自己失望透顶。


第二次试教临了,毛老师提了一句:陈可人的风格,跟你不一样,你老想着他的教案干嘛?你要成为你自己!


“你要成为你自己!”毛老师的话,一下子击中了我。


于是,我大胆颠覆了教学设计,采用贴图+情感导读的路子来上。


我和同事一起,反复朗读文本,直到把自己都感动哭了为止。


读着读着,老麻雀的形象丰满起来了;读着读着,我慢慢地走近了文本。


第三次试教,出乎意料的成功!


两位教研员长长吁了一口气。


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获得了一等奖第二名——若不是猎狗贴图屡屡从黑板上掉下,我完全有可能作为台州市的代表,参加省里的比赛。


不过,我不遗憾。有些缺憾,恰恰是成长的动力。




03

1999年,我从温岭H校调到T校。磨课的机会,更多了。


T校有很强的语文教研团队。这个团队,以志斌大哥为核心,凝聚了几位在温岭教坛赫赫有名的语文强将。大家为年轻教师的比赛而磨,也为日常的教研课而磨。有时候,谁突然对某节课有了新想法,便主动招呼磨课小组,一起打磨。


这样的磨课,很是愉悦。氛围宽松,畅所欲言。常常,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教学,争得脸红耳赤。


几位大将各有自己的风格。常常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志斌大哥便会挺身而出,理出自己的大框架。临了,他总是谦逊地说,我的,只是初步想法,一切,以你们自己的想法为准。


“试试看吧。”常常是志斌大哥的结束语。于是,大家用自己的思路去试,谁的效果好,听谁的。


毫不夸张地说,T校的五年,是我专业成长的第一个黄金年华。


2002年12月,我有机会参加全国多种风格流派教学观摩比武(华东六省市,非小语会组织)活动。我以一课《登山》获特等奖(这课,也只试教3次)。这奖,肯定沾了东道主的光;但我相信,不是东道主,我也能获得特等奖。这点自信我有。因这个特等奖,此后,很多好机会都降临到我身上,我慢慢走出了温岭,走向了台州、杭州乃至全国。


我常想,没有T校五年淬炼,资质平庸的我,大概是走不出温岭的。


人啊,很多时候,际遇真的很重要。没有际遇,一身才华亦奈何;有了际遇,没有才华也枉然!

04

在温岭教书15年后,三十四岁那年,我被王崧舟先生引进到杭州拱宸桥小学,开启了我第二个15年教育生涯。


在拱宸桥小学,我目睹了崧舟先生打磨《二泉映月》的全过程,三次教学,截然不同;虽未在第一时间看他演绎《长相思》,但崧舟先生为上这节课所做的课前功夫,让我印象深刻。崧舟先生的磨课,其实是“功夫在课外”。


我带一个班,除用心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也在双休日去一些地方上课。有机会与于永正、支玉恒等先生零距离接触,耳濡目染,获益良多。


于永正先生告诉我,当教师,一定要多琢磨。多琢磨,才能上出好课。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是《崇拜思考》。先生经常告诉我,教师要把工夫花在“功夫”上。要好好练朗读,要好好练板书,要好好写批注。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上好课。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把太多时间花在一遍又一遍打磨一节课上,否则,只会上这节课,其他课,还是不会。


有一年,先生来到我所在的学校上课,我看到生字表下方工工整整的生字抄写,我目睹他蹲下、侧身示范最难写生字,我看到他秀逸工整的圆珠笔批注。我才明白,什么叫“把工夫花在‘功夫’上”!


于老师常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是影响。他告诫我,与其花更多时间磨课,不如更多地磨自己——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课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支玉恒先生也反复强调。语文教师备课,一定要裸读原文。也就是说,备课之前,不翻阅任何参考书和教学实录,原原本本地,大声读一遍课文。读完,把课文反扣过来,问问自己,脑子里,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这最深的印象啊,就是文本的个性。抓住了文本的个性,也就抓住了这一课的魂。”支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从几位先生的教诲中,我渐渐明白,与其“磨你千遍不厌倦,不如“让自己成为一本教科书”。用心栽培自己,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才是一个教师最好的“磨砺”啊!


此后,我遇见了更多的名师、明师,每一位,都告诉我阅读的重要性。我渐渐地明白,教师所能教给孩子的,常常就是自己。文本细读功夫,常常不是单独靠公开课练出来的,而是靠大量的书籍涵养出来的。备课的时候,要去发现“这一个”文本独一无二的地方。


我上《穷人》,发现了“睡觉还早”的写作张力;


我上《金钱的魔力》,发现了漫画式夸张的言语风格;


我上《祖父的园子》,发现了两段环境描写字数差异中的奥秘;


……


正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的,“经典,就是读了多遍,仍然像读第一遍一样”。每一个经典文本,都值得被重新发现。这种发现,不是靠一遍一遍盲目的所谓打磨,而要靠一双慧眼。


慧眼从何而来?从大量阅读中来。


把太多时间花在打磨一节精品课上,失去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时间,常常,淹没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刚入职的教师,多花时间磨自己的课;走向成熟的老师,要多花时间磨自己这个人。


我常常在想,花三、四十遍磨出来的所谓精品课,对一线课堂,究竟有多少指导意义?有这等闲工夫,不如老老实实啃十几本专业书!



05



无论家常课,还是公开课,我倡导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磨、不断完善、不断超越。


2012年前后,我上过多次《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习作赏评课。


习作赏评课,是无法试教的。我会根据不同班级孩子的作文,整体诊断,赏析亮点,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这节课,无论自己班,还是其他地方,都上得很有意思。每次,我都会记录课堂的亮点和不足,下一次再上,做出相应调整。总体来说,这节课一次比一次有意思。


2012年,在重庆举行的“千课万人”教学观摩会上,我遇到一个极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课上,师生关系融洽,氛围活跃,非常好玩。有人形容,整节课就像小品。


又一次完成了高峰体验!我直觉,这节课,已无法超越。为了表达敬畏之情,我决定,就此“封课”——不是封所有的作文课,而是,这节课,不再上。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想,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水流花开,才能推动自己的永续成长。


我常常在不同时期进行一个人静悄悄的“同课异构“,《金钱的魔力》《穷人》《詹天佑》等课,都有两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


每每上出截然不同的课,便觉新生一般,欣喜异常。


06



近年来,我越来越觉得打磨一节又一节孤零零的课,价值有限。于是,有意识地开发系列课。美其名曰,做课程。


其实,哪是什么课程,只不过让这些课有更多的兄弟姐妹。如此,而已。


我先后开发了“微电影写作课系列”、“电影遇见书系列”、“小说教学系列”‘整本书教学系列’。每一个系列,都有7-8节课,它们,成为了我公开课当中的“谱系”。


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公开课,要尽量源于常态课,而且,要努力打通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边界。


我也越来越厌恶把每一句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越来越反感把每一个细节都预设得精致无比。厌到极点,心生抵触,于是,干脆开启了“裸课”模式。


如何上“裸课”,是下一篇《我的裸课史》的任务。就此,打住。  


                                                                       

以下为第二篇点赞最高的互动留言,请“三一先生”进入“萝B00K”,选一本喜欢的书,并将姓名、地址、电话、所选的书留在此帖。书店将给您寄书!


                 

 选书地址:“萝BOOK”


读写互动——

 

读了我今天的文字,你有哪些想法,欢迎把你的想法留在此帖评论区。


你可以谈谈,你是怎么磨课的?你怎么看待公开课和常态课的关系?


以下,是我的近期写作计划——

 

                   我的听课史(已写)

                   我的仿课史(已写)

                   我的磨课史(已写)

                   我的裸课史

                   我的说课史

                   我的评课史

                   我的辩课史

                   我的换课史

                   我的败课史


相关链接:

张祖庆:我的听课史(成长叙事系列1         

张祖庆:我的仿课史(成长叙事系列2)


关键词检索


关注“祖庆说”


            
在公号底部对话框输入
下面的关键词
查找你可能需要的信息


六一节快乐|敬畏  |统编教材 |朗读 |书单 
 电影 |作文| 阅读| 课程| 成长|  电影写作课
书目 | 小说 | 草房子| 忠犬八公 |课堂课
说课|模拟上课|穷人|电影遇见书|转载|合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