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已觉得有太多的画面,在眼前蜂拥而至。
记得的,消逝的,钟爱的,平易的,语言文字之于我,是感知这个世界的一扇大门,也是通往自己内心的一条小径。惠特曼的诗里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那么我呢?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看见了什么?什么又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让我成了现在的我?记忆里最先响起的,是那首童谣:《月亮粑粑》。夏夜的星空里,外婆摇着芭蕉扇,坐在竹席上。我躺着外婆怀里,用稚嫩的童声,丫丫地学:“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那时候还不认识字,只觉得读起来的韵律好美妙,就像煨在炉灶里的豌豆,噼里啪啦,一颗一颗欢快地蹦出来,是一种带着温暖的舒畅。长大后,每每念起这首童谣,儿时的味道又会在瞬间苏醒,温柔地将我包裹。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不寂寞。因为我有两本书,一本《安徒生童话》,一本《格林童话》。这是我的童年里仅有的两本书,读了好多好多遍。留着男孩子一样短发的我,搬着一张小木凳,坐在台阶上,捧着童话书看,常常看得眼睛发酸。尤其喜欢有阳光的天气,让光洒在书上,好像这样,故事的人物和色彩也更加明亮了。读《豌豆公主》,我幻想自己睡在那几十层的棉被上,是不是会察觉到一粒豆子梗在那里?读《莴苣姑娘》,我巴望着自己的头发能快速变长,长到能从楼上垂到楼下,就像一根绿色的藤蔓;读《海的女儿》,我踮着脚尖走路,仿佛也能感觉到刀扎一样的疼,当她变成泡沫的那一刻,我的心也随着她的灵魂一起飞了起来,看着银光闪闪的海面,波涛将那些泡沫淡漠地卷向远方......故事让我变得不再是自己,我可以成为任何人,任意事物,去到不同的地方,做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童话里无处不在的美与想象,就像一颗颗星星,将我的童年点缀得熠熠发光。在故事里一遍遍地走着,小小的心,渐渐有了好多不曾有过的感觉,开始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度过了无忧的童年,跨入了朦胧的少年。因为好朋友春的推荐,读初二的我,读到了第一本真正意义的名著《简·爱》。我很庆幸,那本书是它。当时的我,身材矮小,还有点胖。和所有爱美的女孩子一样,当我永远只能站在做操队伍的第一排时,当我笨拙的身躯无法跳出优美的舞蹈时,我是自卑的。在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阶段,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个这样的女孩: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却自立自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对自己的幸福有着坚定的追求。她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赠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
这种凛然无惧、不卑不亢的姿态,犹如一股来自原野的有力的风,带给我正视自己的力量。接受平凡,勇敢面对,永不言弃,这是《简·爱》所带给我的爱情与人格的启蒙。高中阶段,是最纯粹的学习时光。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只零散地读了一些杂志:学校统一订购的《高中生》,青春类读物《花火》《萌芽》《最小说》,大众读物《读者》《青年文摘》等等,偶尔翻一翻,也算陪伴了课余的间隙,实在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大概是那个阶段无法绕过的存在。诸如“仰望45度天空发呆”、“一半明媚,一半忧伤。”这样现在看起来很失真的句子,却曾经一度影响过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会待在凉亭里发呆,或坐在操场边简易的秋千架上,荡来荡去......晚自习的时候,把耳机从校服的袖子里穿出,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日记。“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的就是那时的自己吧。青春期的女孩子,真的会生出许多莫名的情愫,说不出的惆怅,常常独自陷入情绪的泥沼里。幸而,身边有许多好伙伴,远方还有信件往来。寄信、等信、拆信、读信、回信,慢慢地等,慢慢地看,慢慢地写......铺开信纸的那一刻,好友的呼唤与笑声,仿佛从一行行的文字里飞出来。心事也在那些写下来的坦诚对谈里,变得透明起来。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在第一专业的每一个格子里都郑重地写下了:汉语言文学。说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想法,就是喜欢,想一想以后的四年要与文字为伴,不需要再学数学,就觉得特别开心。然而,大学的生活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有滋味,不是每个课程都像我所想的那样充满着吸引力,不是每个教授都如我所愿的那样充满着专业的魅力。许多人,许多课早已淡忘,模糊不清。有一个画面却异常清晰:当时教授古代文学课的是肖晓阳老师。有一堂课,他给我们讲《诗经》,读到那一首《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当时没有配乐,没有PPT,没有任何其他辅助,教室里只回荡着肖老师的朗读声,所有人凝神静听。他微昂着头,半闭着眼,时而急促,时而低回,忘我地读着。声音里,他仿佛已经穿过了这间窄窄的教室,来到了田埂旁,站在了天地间,与时空对话。那天回寝室后,我拿着古代文学课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丝毫不觉得篇幅长,不觉得字词生僻,只感到读得齿颊留香。《诗经》的美,就以这样最为原始的方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相对古代文学课的浪漫而言,现代文学的老师却要平淡许多。他常常用两个手撑着讲台,斜倚着讲台边缘站着。一本讲义摊在前面,慢条斯理地讲课,时不时喝一口茶。点名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声调,有人缺课,也不太要紧的样子。于是,我听得并不太专心,走神是常有的,但更多时候是在漫无目的地看书。我开始陆续从图书馆借书,老师上课时提到的书、古今中外的名著,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杂书,都囫囵吞枣地看。我看书的速度很快,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的质量自然不高。记忆力也像鱼一样,看过就忘。就连当时花时间啃过的大部头小说的主角名字,我也很容易混淆。但就像你每日浸润在美酒的香味中,当你再喝一口白开水,或一杯甜到发腻的饮料时,你会觉得寡淡无味甚至很本能地排斥。所以,当读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就不会轻易被泛滥的悲剧情节所感动;当读过泰戈尔的诗集,就不再那么容易为假意的句子颤抖;当你读过沈从文的《边城》,就会被不自觉领入那片灵性与美的土地;当你读过曹雪芹的《红楼梦》,对于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变幻或许会有全新的感悟......
回首,我很感念有那段幸福的读书时光,不带任何的功利性,没有太多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一颗心,一本书,就是一次最干净的相遇。但,我也有过很多次的追悔。在最适宜静下来读书的年纪,我太随意、随性,很多书都不曾真正地走进去,竟像一个过客一样,匆匆地掠过那些伟大的著作、令人尊敬的名字。如果能重回大学,我希望自己的心能再静一点,离书再近一点。毕业之后,我比较顺利地考入了天心区,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的阅读之旅,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在即将踏上讲台的那个暑假,我无比惶恐,不知道怎么样转变角色、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那一群天真、好奇的孩子。这时,我读到了第一本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如干涸的鱼儿遇见甘露一般,它成为我信念开始的源泉。书里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教育方法,没有教条、说教,生动的案例比比皆是。他既是那个走在前面的领衔者,又是一个最朴素的践行者。他的语言亲切,总在体察孩子的内心;他的目光坚定,不断发掘孩子的潜能。“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用心灵去塑造心灵。”书中的很多句子都曾在充满挑战的教育生活中,焕发持久的光亮。
有了这光亮,我继续在阅读教育类书籍的路上行进,叶圣陶、佐藤学、干国祥、于永正......一个个名字如灯塔,让我虽行进得慢,但终究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走。在七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与书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结。家里的书房,不知不觉已存了半壁书。办公室里,常叠着一沓书,课间偶尔可以翻一翻。背着的包里,也会习惯性地带上一本正在读的书。其实很多的时候都很忙,买来的书,大多都没有看得完。但就是喜欢拆书的感觉,喜欢书的味道,喜欢封面的质感,喜欢拿着笔在书页里自由地圈圈画画。虽然读书并无章法,大多随性而至。但在选择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偏重:时间是最公平的筛子,那些经由岁月淘洗的书,一定有它的价值所在。经典,成了我买书、读书的首选。真正的好书,或是语言干净凝练,铿锵有声,比如朱光潜《谈美》、江弱水《诗的八堂课》;或是情感真挚,动人心魄,比如齐邦媛《巨流河》,赵越胜《燃灯者》;或是学理兼容,思想独到,比如蒋梦麟《西潮》,钱理群《鲁迅九讲》......它们点燃着思想的火花,领着我抵达新的领域。
2.读教育之书
“如果教育不是奇迹,那就不值得我们围在一起;如果生命不是奇迹,那就不值得我们来此一遭。”干老师的这句话,我一直相信着。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里,我看见每个孩子都爬上属于自己的那棵树,望着远处;《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里,我听见波迪老师在说:“爱学生是一种额外的奖赏。”;《新教育的一年级》里,花儿老师带着这一群“新孩子”,度过了一个金色的一年级。
生命的成长,本身就是一场奇迹。
除了教育故事,在阅读专业书的旅途中,我还遇见了很多语文教学上的“明师”,他们凭一己之力,让语文这个学科,变得更深远,更多元,更具魅力。
周益民老师的民间文化课,张学青老师的文学课,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课,何捷老师的创意习作课,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张祖庆老师的电影创意课程……每次读到这些教学案例或实录时,总有很多的赞叹,只想像他们一样,把好的精神食粮,带到孩子面前。于是,读的时候,忍不住会把那些精彩的设计、新颖的活动、深入的解读摘录下来,偷师学艺,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尝试。
从笨拙的模仿开始,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碰撞。“晨诵之光”课程、“走近旷世奇才——苏轼”课程、“大地上的事情——二十四节气”课程……虽然都很稚嫩,但却是实实在在地,在教室里播下了一些小种子。日子一长,总会有几颗开出花吧。
梅子涵先生说:“书包里放了一本童话、一本儿童文学的书,书包就会变得轻松有趣,心情也会有童话的颜色。”童话的颜色,多美。上学的路上,一整天的生活中,有了一本儿童文学的书,都会有快乐的光在闪耀。于是,我和他们坐在一起读童书,为他们大声朗读童书。读童诗,讲故事,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牵着我的手,带着我走进了儿童文学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天地,在那里,你会读到童心,读到成长,读到爱,读到所有词语都不足以形容的美。当你读好的儿童文学时,你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时候,搬着一把木椅子,坐在阳光下。你的睫毛投影在书上,你的眼睛一眨也不眨,世界变得静悄悄......读《向着明亮那方》,去触碰金子美玲最纯净的爱;读《风忘了回家的路》,走进雪野干净的句子里;读《小太阳》,听林良爷爷温暖平和地讲着家里的小事情;读《女儿的故事》《爸爸的故事》,被父女之间的情谊与理解深深打动;读《田鼠阿佛》,学习一只田鼠带来的慢智慧;读《一片叶子落下来》,一起聊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感谢儿童文学,让我那图书匮乏的童年,再次被擦亮了。—END—
来源 | 小白羊的青草地
编辑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审核 | 卓雅
欢迎光临~谷里教育书店近800种好书~等你来选添加微信slxxzk加入“谷里书院书友会”
在右下点个“在看”,我们心情一片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