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名著那么厚,学生怎么可能读得完?
四大名著那么难,学生怎么可能读得懂?
四大名著我都没读懂,怎么教学生读?
专家学者都研究不透四大名著,要学生在一个单元里了解四大名著,这怎么可能?
……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篇课文,分别选自四大名著,很多老师在教研的时候,都质疑这样编排,容量太大,是否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能让学生读完一部名著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那么究竟小学阶段的四大名著要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其实在教参里面已经给了明确的方向:
小学阶段的四大名著启蒙至关重要,教材起到的作用是阅读的指引,老师们只需要完成教材中指定的教学任务即可,无需太大压力。比如每篇课文的课前导读课后题中所提到的阅读任务:
《草船借箭》: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链接阅读搭建从现代文到原著的桥梁,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以此作为切入点,了解更多关于三国的人物和经典的故事情节。
《景阳冈》: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并且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看法,能够说出理由即可。
《猴王出世》: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猴王怎么出世以及怎么当上美猴王即可。
《红楼梦》:学生只需大致读懂文中放风筝的故事情节,并且对宝玉的形象有大致的了解即可。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也可以跳读,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我们不拔高阅读要求。但除此之外,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四大名著的热爱,并且通过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进行深入的阅读。方法一:充分借助影视作品或名家点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自1986年《西游记》开播以来,这部电视剧成为每个家庭寒暑假的标配,几乎每个80后都是泡着《西游记》长大的。虽然当时拍摄技术不是很高,但是整部电视剧都非常贴近名著,加上演员们敬业,很好地演绎了这部名著。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都可以找出相关的影视作品给学生欣赏。
充分利用影视作品激发阅读兴趣,在观看前,可以提醒学生对文本比较,看看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异同,感受不同表达形式带来的不同享受。除了影视作品还有“易中天品三国”“蒋勋细说红楼”等专家学者品读经典的节目,也是可以带着学生一起观看,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走进经典。
方法二: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
老师就是最好的教材。这本活教材比起书本的影响来得更直接。一个老师,如果自己不阅读名著,不走进名著,对名著没有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观点和思考,那么很难带动学生的阅读。
可以从网上借助别人的课件或者论文,但任何借鉴都基于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多老师自己不阅读,可能确实都很忙,但一个不阅读的老师,怎么去影响身边的孩子阅读?一间不阅读不思考的教室,很难培养出有思辨能力的学生。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阅读后的思考,给他们提一些有趣的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
1. 如果你是三国的君主之一,你想要哪些将相?
2. 从曹操的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3. 曹操、刘备、孙权是如何收拢人心的 ?
4. 关羽该不该放曹操?
5. 谁的武功最厉害?你的理由是?
6. 你认识多少兵器和座骑?
……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话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阅读,也可以跳开老师的话题,自己寻找感兴趣的点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引导对比性阅读,不要局限单个人物的分析,或者单个事件的分析,而应该着眼整部作品,或者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
从开学到现在一直在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大部分孩子现在基本上能够进行纵横对比。刚开始在分享的时候,大都停留在表面,观点不新,泛泛而谈,课堂上通过不断地引导,鼓励同学们大胆地寻找新的切入点,在一次次引导之后,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证明了他们的阅读是有效的,是经过思考的,经过摸索的。这些题目就很有意思:
《你知道十八层地狱究竟是哪十八层吗?》《西游记中最厉害的妖怪》《别被表象蒙蔽了双眼》《孙悟空和武松可以成为铁哥们》《四大家族谁最富》《论唐僧的“善良”》《论固执己见的危险性——我看武松和唐僧》《二郎神和孙悟空谁厉害》《人与人最基本的信任》《西游记中最让孙悟空头疼的法宝》……
这些小小的题目,是孩子进入名著阅读的一扇窗口。我的要求是观点不要重复别人的,一定要通过阅读提炼自己的观点。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点,只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证据”,有理有据,能说服别人就可以。
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阅读,在阅读中提炼自己的观点,不亦乐乎。小学阶段的名著究竟要读到什么程度,应该是因人而异。打开一扇窗口认识经典,让经典滋养人生,这是读名著的真正目的,至于那些要考察的最基本知识点,可以在阅读开始或者单元结束后进行一个总结,让孩子做好笔记。其余时间,就交给阅读吧,通过阅读,感受经典的魅力,激发兴趣、培养思考能力、梳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方法三:各种形式展示分享交流,促进阅读
1.巧借教材,搭建展示平台——课本剧
学生究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如何,如何把这一个个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个是无法通过考试来检验的,但是可以展示来看看孩子们掌握的程度。在园地中有“课本剧”这个展示平台,我借着展示课本剧的契机,引导他们创编课本剧,剧本是表演的核心,一定要把剧本写好,而剧本的成败关键在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的描写是否到位,最后把落脚点放在人物提示语的训练点上。
刚开始孩子们写的提示语停留在比较抽象的思维层面,比如:周瑜奸诈(狡猾)地说、诸葛亮冷静(气定神闲)地说……我引导他们:“这样的语言,演员无从入手,需要更加具体,动作、神态、甚至手中可以拿着什么东西,做什么动作,具体再具体些,让表演的人一看到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演……”
课堂上经过七个小组之间的提示语大比拼,很多同学对提示语有了深刻的体会,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创编课本剧,找好搭档,课堂给他们机会展示表演。
小学生都有表演的天赋,也热爱扮演,可以充分发挥阅读丰富的内涵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通过角色体验,更能激发学生深入挖掘的热情,因为自身的参与,使学生深刻体会文本内涵。
一下课,他们立刻呼朋唤友找同伴讨论节目,当天就确定下来,一连几天都看见他们在讨论提示语。果然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有几个学生还踊跃报名了要当主持人。为了体现本单元的教学特色,我对报名主持人的同学提出了要求:能不能自己写台词?他们说能。
“那能不能用古文的形式写台词?”他们犹豫了一会后还是咬咬牙说“我们试试,为了当主持人。”
“行,那成交。”
当天下午放学,就看到他们几个一直在讨论主持稿,还把同学们的节目单研究了大半天,调整节目顺序,每个人各自领节目,编写主持串词,晚上打印成电子稿,让我过目。SUMMER
2.多种展示,体现阅读思考——手抄报、课件宣讲、撰写阅读报告、辩论会
与其泛泛而谈,人云亦云,重复他人的观点,不如想办法让阅读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孩子们自觉走进文本,读经典名著,书写自己的思考。相信阅读,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可以通过阅读,培养有温度的教室,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