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做一个有场合感的人,就这么简单!
参加培训,常遇“麦霸”——说话滔滔不绝,提问不得要领者也。
这类麦霸,真的不少。
以下所举例子,对事不对人。
欢迎对号入座。
场景一
夜沙龙,一群教师围坐一起,向培训嘉宾发问。
目测100多人,举手者甚众。
大部分老师提问还算简洁,一般一分钟内,即可把问题提清楚。一女教师,激动地站起来,先自报家门,再急切地表达对某嘉宾的崇拜之情:历数某年某月某一天,在某地听过某嘉宾的某节课……
主持人屡屡暗示,开始提问。这位口若悬河者,意犹未尽,继续慷慨陈词;围观者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主持人最终忍无可忍,不得不终止其发言:对不起,请直接提问。
“提问者”不得不遗憾地表示遗憾,然后开始提问。
一提问,又把自己某年某月某一天遇到的教学场景事无巨细地复述一遍。
底下老师终于揭竿而起——“喂喂喂!你到底想问什么?”
终于!十分钟演说完毕,“提问妹”才悠悠地提了个问题:“请问,怎样提升学生的教学素养?”
绕了半天,提出这么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大哉问”。
一众人一脸惊愕,作答者一脸懵圈。
场景二
一次,某地讲课。
中午,三五个同一天讲课的嘉宾,聚在一个包厢吃饭。
席间,某位大名鼎鼎的嘉宾,被大家推于首席,落座就餐。
嘉宾右侧,坐着仰慕已久的一线小老师。
一桌人开始礼节性地相互敬茶。嘉宾右侧的小老师,始终没有敬任何人,全程在偶像耳畔喋喋不休、滔滔不绝。言嘉宾某节课如何如何精彩,自己如何如何崇拜,如何如何仰慕。
包厢里其他人,越来越尴尬。大家停止了说话,停止了敬茶,无声地吃饭,聆听小粉丝继续独白。名师嘉宾屡屡暗示:吃菜,吃菜!可小粉丝继续旁若无人地表达如黄河决堤般的敬仰之情……
整个宴席,成为单口相声表演舞台。
大家尴尬散去。
场景三
某次培训,晚间,歌会。
按计划有条不紊推进。
渐入高潮,掌声四起。
主持人请出重磅嘉宾,请其歌唱。该重磅嘉宾,有丰富的舞台经验,随机邀请某位台下老师,与其合作,共演节目。
请上一个看起来比较低调的老师。该教师随意点一首歌,重磅嘉宾张口就来。
观众对嘉宾报以热烈掌声。
掌声毕,就在大家以为嘉宾要回席,“点歌者”却戏精上线,做起了专业“评委老师”,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到嘉宾的歌唱风格,逐一点评。
点评完毕,又点起下一首歌,嘉宾又跟着唱下一首。演唱完毕,“评委老师”继续点评。这场景,简直“二人转”。
如是往复,四个轮回。主持人见势不妙,巧妙夺下话筒。“二人转”方告一段落。
类似的场景,相信读者诸君一定不会陌生。
会议延时,饥肠辘辘,终于结束,观众离席,主持人还要大段大段地念写好的总结陈词;
跟随领导,隆重宴宾,领导尚未发话、未及敬酒,下属率先举杯,热情致辞,领导一脸尴尬;
举行庆典,嘉宾云集,场面热闹,气氛热烈,曲终人散,拍照留念。一把手还没站于台上,下属先站于正中,高层领导面面相觑,不知站于何处。
……
凡此种种,皆缺失“场合感”。
缺失场合感的人,说话做事,常常不按套路出牌,让人匪夷所思、莫名惊愕。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而是活在人群中的。人与人相处,有约定俗成的规则。一旦破坏了规则,过于特立独行,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碍观瞻,让人生厌,成为笑柄。
缺失“场合感”的人,其实并非故意特立独行,而是缺少对“度”的把握。
缺少“度”的把握,最根本的原因是,是否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缺乏的是对“界限”的洞察。
案例1中的那位提问妹,之所以让大家忍无可忍,关键分不清“自言自语”与“公众表达”的界限。置那么多欲与嘉宾互动的参会者的感受不顾,喋喋不休,浪费时间,岂不遭人嫌?
案例2中的那位小粉丝,之所以让大家无比尴尬,关键分不清“对聊”和“众聊”的界限。你可以倾诉对偶像的崇拜,但不能置整桌人感受不顾, 把整个餐厅当咖啡厅小包厢。
案例3中的那位“专业评委”,忘记了活动已经进入尾声,硬生生把即将结束的歌会,变成了“二人转” 的秀场,大有喧宾夺主的架势。
……
凡此种种,皆因“界限感”的缺失。
这种“界限感”缺失,偶尔为之,无伤大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时时事事处处恰到好处的,偶尔“失度”或“越界”,经人提醒,改了,即可。可怕的是,有些人经常在不同场合,说不合时宜的话,做不合时宜的事。久之,则成为不合时宜之人。
如何避免成为这样“不合时宜”之人?其实简单,遇事,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此刻,我是谁?我需要说什么(或不说什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是得体的?
凡事躬身自问,反求诸己而已矣。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