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作教学谈|吴 勇:让学生习作中有“资料感” ——“说明类”习作教学探讨

祖庆说 2021-10-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Author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公益推广-扫码可约



在小学语文以往版本的教材中,习作素材主要来源于学生对自身生活的观察、经历和体验等,对“用资料”写作鲜有涉及。如果学生在习作中稍微有一点资料的意识,基本上是对摘抄本上的“好词好句”的“觊觎”。当然,在高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环节中,也鼓励学生“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摘自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除此之外,学生的日常训练几乎与资料无缘。但统编本教材则突破了这一盲区,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将“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为一种阅读要素之外,在习作教材中,一直将搜集和整理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技能和素养来进行培塑。
1

一、“用资料写作”的主要类型
梳理统编本教材,在单元要素与习作要求中,明确提出“用资料写作”的习作主要有5篇。它们分布在中高年级:
三年级下册习作1《我的植物朋友》:借助记录卡,写一写你的植物朋友。
三年级下册习作7《国宝大熊猫》: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下大熊猫。
五年级上册习作5《介绍一种事物》:写之前,细致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事物,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五年级下册习作7《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用自己的话将中国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别人。
六年级下册习作1《家乡的风俗》: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这些习作几乎都是说明状物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教学前提:写作前必须观察或者搜集资料。如果对这几次习作训练进行有意识的区分,就会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借助资料写作。习作教材已经提供了搜集资料的框架——“记录卡”和搜集资料的路径:“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感官方式。学生只需要将搜集到的资料填入相应的位置,写作就可以发生——“写的时候,试着将你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三年级上册习作1《我的植物朋友》就属于借助资料写作的典型。这类写作,对“资料”高度依赖,写作过程中,资料无须进行再加工,在指定位置搬移即可,思维强度较弱。
二是整合资料写作。习作教材已经提供了与本次写作相关的资料,写作者可以结合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对已经提供的资料进行再搜集、再丰富。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料,“问题”成为梳理资料的“抓手”。三年级下册习作7《国宝大熊猫》首次在单元写作要素中提出了“整合信息”写作,并且对“整合信息”的方式提出了鲜明的路径:“围绕这些问题,介绍一下大熊猫”。由此可见,搜集资料可能是“逮着什么是什么”的无意识,但整合资料一定是“对号入座”的有意识。每个学生可能对习作对象的兴趣点不一,所产生的“问题”也有所差异,由此整合的资料也各有千秋,因此习作也就避免了千篇一律,呈现出丰富的个性。
三是筛选资料写作。学生在习作前只是围绕着写作对象搜集资料,但这些资料过于庞杂与零乱,刚刚步入写作的小学生,在几近“海量”的资料面前,可能手足无措,一时难以驾驭。这就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首先,提炼资料主题,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将每项资料放置在相应的待选位置;其次,分清资料主次,哪些资料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是自己最想了解和与他人分享的,可以多保留少删减,作为重点材料处理;再次,转换资料话语,资料搜集渠道不同,搜集方式不同,因此表达方式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转换“资料话语”,使得资料与学生的言语水平更加接近,更适合读者阅读。筛选资料写作,处于高阶思维写作,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习作的言语质量。
这三种类型,在写作教学内容上体现出鲜明的层阶,引领学生引用资料写作的水平不断攀升与突破;在言语思维水平上呈现出明晰的梯度,推动学生的言语结构不断变构与完善。

二、“用资料写作”的基本要求
用资料写作,是统编本习作教材带给我们的崭新话题。从文体角度来审视,“用资料写作”基本上属于“说明”性文体,从写作功能角度看,就是为了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类习作在教学中有着共同的诉求:
一是资料来源的科学性。作为初级习作者,对许多事物的了解基本处于观察感知的层面,但要将事物介绍给读者,就得充分借助丰富的资料,让读者对所介绍的事物形成一个全面、具体、深入的了解。既然“用资料写作”,在习作中,所引用的资料就不能道听途说而来,“要注明资料来源”(五年级下册习作7),这是说明性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介绍一种事物,就得将这种事物最具特点的方面客观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因此,所用资料一方面是援引图书馆中正规的出版物,另一方面是依托有影响的“百科知识”型网站。一旦引用,必须在资料呈现部分的前后,标明索引资料的出处。这样的要求,在以往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中鲜有提及,但随着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的日益增强,在学生步入写作的初级阶段,就需要形成这样规范的表达意识。
二是资料呈现的组合型。作为资料,它面向的读者是全民大众,常常不会具体考虑到一个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需求。因此,同一属性的资源,在不同的网站和书籍上,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认知水平的资料,只有自己读得懂,读者才能悟其意。在五年级下册习作7中,明确提出“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进行写作。将同一属性材料中的图画与文字融合在一起,增强表达力,可以将一种事物介绍得更加清楚,“别人才会对你所介绍的事物产生兴趣,获得相关知识”(五年级上册习作5)。在说明性文体的写作中,图文并茂的非连续性文本应当成为一种常态的习作训练内容,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迫切需要的实用写作技能。
三是资料载体的语境性。在说明性文体写作中,就习作内容而言,大多来源于“资料”。如果直接照搬这些“资料”,势必在同一习作文本中出现各种风格的文字“犬牙交错”的状态。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改造和梳理这些资料。何为“自己的话”?这似乎又是一个难题,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话”,仍处在学习用规范语言表达的状态。因为这里的“自己的话”,可以理解为“角色的话”,譬如导游的“解说词”、推销员的“导购语”、宣传员的“推介语”等等,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个虚拟的角色,站在角色的角度,面对真实的读者写作,时刻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千方百计去打动读者,此时此刻,资料的语言就会自然转换成角色的语言。因此,在说明类写作中,必先给学生一个表达的“语境”,即“谁在写”“对谁写”“为何写”,只要学生在习作中找到角色,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话”。
四是资料表达的方法性。“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五年级下册习作7)。这里的“自己的话”,除了习作者站在角色的角度言说之外,还有另一层内涵,就是习作者除了用客观资料写作之外,还应当表达自己对客观资料的主观感受。譬如三年级下册习作1《我的植物朋友》就提出“把你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怎么写“感受”,在五年级上册习作5《介绍一种事物》中就给了我们提示——“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譬如描摹“仙人球”的形状,可以说“它的直径大概有10厘米左右”,这就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说“它比成年男人紧握的拳头稍微大一些”,这就是“作比较”在发挥作用;可以说“远远看去,它像一只全身长满疙瘩的脚底按摩球”,这就是“打比方”。说明方法,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主观感受化的改造,变成了学生的“自己的话”,也变成了读者读得懂意思、看得到形象、能产生阅读兴趣的话。
纵观“用资料写作”的这些特点,就会发现说明性文体写作的基本追求就是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让读者了解、喜欢和感兴趣,这就是统编本习作教材说明文体写作教学的基本要义,更是一个人走向未来生活、面对工作可能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和必备品质。

三、“用资料写作”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说明类习作中,大多数涉及“用资料写作”。一个完整的“用资料写作”教学应当包括这样几个阶段:一是搜集资料阶段,二是筛选资料阶段,三是应用资料阶段。针对这三个阶段,靠船下篙地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让“资料”不仅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重要内容,更成为学生言语素养提升的重要工具。


策略一:“问题导引”,搜集资料


面对需要介绍的习作对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读者角度去思考——他们会对所介绍事物的哪些方面产生兴趣。譬如三年级下册习作7《国宝大熊猫》,在搜集资料前,可以设身处地站在读者立场提出疑问:(1)大熊猫为什么喜欢吃竹子?(2)大熊猫身上的毛为何只有黑色和白色?(3)大熊猫为什么会爬树?(4)大熊猫为何又被称为“猫熊”?(5)大熊猫身体那么笨拙,可跑起路来为什么又是那么快?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问题,借助图书或者网络进行相关资料检索。有了针对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获取的资料就不会庞杂散乱,相对比较集中;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常常就是介绍这种事物的相应视角与方面选择,也为习作的布局谋篇做好铺垫。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当下学生,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源自互联网和图书馆,因此,紧扣问题的关键词提炼,也是搜集资料应该掌握的关键技能。


策略二:“分清主次”,筛选资料


主次资料筛选是由学生认知决定的。关于习作对象的许多资料比较容易获得,在网络和书籍上比比皆是,甚至处于饱和状态,这并不意味着介绍这种事物就比较容易。譬如五年级下册习作7《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外观与结构,还是历史与变革、真相与传说,只要打开任何一个热门搜索引擎,资料便铺天盖地。全方面进行介绍,对于小学阶段的一篇习作,显然不堪重负。此时,习作教学只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来确定主要介绍的方面。文化遗产的外观和结构,这些资料学生难以读懂,只能宏观上泛泛而谈,而历史变革、相关故事则在学生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引导他们进行微观详实的介绍。


主次资料筛选还被学生兴趣所左右。介绍一些事物时,学生对事物的相关资料已经有些熟悉,获取也相对方便。譬如六年级下册习作1《家乡的风俗》写作中,有些资料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搜集,有些资料可以向长辈进行调查访问获得,有些资料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在这些林林总总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中,有些资料学生是特别感兴趣的,介绍起来特别有话说,譬如关于风俗的系列活动,风俗中的丰富美食,总是让学生津津乐道;而对于风俗来历、风俗故事学生则缺乏深究的兴趣。因此,这些资料在学生心中已然有了轻重,已经分出主次,写作中对“资料”不知不觉有了鲜明的倾向。


策略三:“白彩组合”,运用资料


其实,不只是说明类习作在表达过程中需要资料,其他类型的习作也需要资料,只不过这些资料是学生通过观察和平日生活经验获得的,习惯上称之为“素材”。而说明类习作既需要学生观察所得的素材,更需要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提供的资料,而且对学生经验之外的资料达到了依赖程度,几乎是“用资料”来完成语篇写作任务。以五年级上册习作5《介绍一种事物》为例,我们具体探讨资料在介绍事物写作中的运行过程。


▲“白描”:直接描述。


在习作例文《鲸》中,作者是这样介绍鲸睡觉的——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1.鲸睡觉时,与同类海洋生物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2.小结:介绍一种事物的某个方面时,尽可能地捕捉它的独特之处,捕捉的“独特点”越多,它这方面的特点就会越鲜明。我们可以将这种直接捕捉事物某方面独特之处的介绍方法称为“白描”。


▲“彩绘”:方法说明。


可是下面一位小作者介绍的“路线”完全不同了——

“湘西辣子鸡”真是太辣了!饮食界将辣度分为5级,“湘西辣子鸡”可达4.8级。剁椒鱼头、尖椒鸡、毛血旺、干锅辣鱼这些老牌的湘菜、川菜以辣得名,但比之“湘西辣子鸡”则望尘莫及,这让一些无辣不欢的老食客都望而却步。在湘西有一家饭店,老板与点“湘西辣子鸡”的食客签订协议,如果吃这道菜产生不良后果,饭店不承担责任。


1.听了小作者的介绍,这道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介绍将这道菜的“辣”牢牢地留在读者心中?


3.交流讨论:

(1)通过数字列举,可以表现“辣”。在介绍一种事物的某个特点时,“列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

(2)与同类事物“作比较”,可以表现“辣”。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3)“举例子”,也可以表现“辣”。一个真实可靠的例子,胜过千言万语。


4.小结:在介绍事物的某个特点时,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些“方法说明”也可以帮助你将这种事物介绍得更清楚。如果前者是“白描”,那么这种用具体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某个方面特点的手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彩绘”。


▲白描+彩绘。


1.介绍一种事物,“白描”和“彩绘”,你觉得哪一种效果更好?


2.“白描”和“彩绘”各有特色,可否将“白描”与“彩绘”结合起来介绍一种事物某个方面的特点?怎样结合?我们动笔试试吧。

狗嗅觉神经分布密集,嗅觉细胞数量巨大。即使很远的地方,它也可以“闻香而至”;即便味道很细微,它也能辨析出来。狗的嗅觉记忆很长,它能凭借记忆找到失散多年的主人。

(1)这段文字介绍了狗的嗅觉,属于“白描”还是“彩绘”?

(2)讨论:在哪儿可以加上“列数字”?在哪儿可以添上“作比较”?在哪儿可以添上“举例子”?

(3)动笔改一改吧,怎么不动笔?原来还缺少具体的资料呀,这样吧,吴老师送大家几个“小贴士”吧——

贴士一:人的嗅觉细胞只有500万个。

贴士二:狗的嗅觉细胞大约为1.25亿~2亿个。

贴士三:狗大约可以分辨200万种不同的气味。

贴士四:福克斯新闻网曾报道,一只名叫索步拉的牧羊犬,可以从装有320箱水果的仓库里嗅出仅有15克的毒品。

贴士五:电影《一条狗的回家路》讲了斗牛犬贝拉小时候被迫送往千里之外的新墨西哥州,因思念主人,独自踏上回家路,凭借嗅觉记忆,历经一年,终于与主人卢卡斯相遇。


3.现在明白了吧?介绍一种事物时原来可以把“白描”与“彩绘”结合起来,当介绍事物某一方面时,仔细观察,捕捉独特之处;围绕独特之处,运用资料,通过各种说明方法,将独特之处写清楚,写具体。


从五年级上册习作5《介绍一种事物》教学片段中,不难发现,“用资料写作”其核心是将经过梳理的“资料”在说明方法的作用下,转化为“自己的话”,与学生自身已有的“素材”融会贯通。这样做,不但可以用“资料语言”优化学生当下的言语结构,还可以将“资料语言”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言语。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20年第10期“习作教学谈”栏目。


—END—
来源 |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编辑 | 虫子   审核 | 卓雅 “昵称+场景+故事”:就这样把大熊猫写得活灵活现● 人生圆满和深刻的必经之路● 六年级小学生写的《挤公交》,让所有看完此文的人沉默了……
步骤   成为谷里会员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邀请好友——图文邀请卡——生成自己的专属海报——长按图片保存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