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庆:组织孩子“给手拉手朋友写信”,这几个细节一定要做好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是《写信》。
不少热心的老师,通过社群,给孩子们结对,拉开了孩子们结对写信的序幕。
我为这些热心的老师点赞。其实,有些老师教这个单元,往往“虚晃一枪”:让孩子们给一个虚拟的远方孩子写信。这样的虚晃,仅仅只是教了写信格式,并没有让孩子们真正体验笔友通信的快乐。
我曾经先后三度组织孩子开展这样的“手拉手”,每次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想成功组织“手拉手通信”,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必须要做好的。
这一点至关重要。老师在选择结对班级和结对伙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异质化”和“同质化”的结合。
一是结对班级的“异质化”。
孩子们往往会对陌生的人和事产生兴趣。结对写信,通信的小伙伴,一定要带给孩子们新鲜感。因此,选择结对伙伴,千万不要是同一个城市的。距离那么近,通信毫无价值。要选择有地域差异的结对班级。城市对农村,高山对海滨,高原对平原,大漠对草原,东部与西部,都是比较有意思的选择。
2005年,我在杭州拱宸桥小学带一个四年级班级,和山东东营汀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孩子结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阿牛。我和阿牛相识于网络,甚为投机。于是,让孩子们彼此通讯。油田乡村、黄河口湿地、贫穷而丰富的生活,成为山东孩子写作的素材,而杭州西湖、运河文化、城市美食,则成了我班孩子的写作素材。因为这样的异质化,孩子们读彼此的信,就有了新鲜感。这样,也能比较长久地保持通信热情。
2010年,我在杭州现代实验小学所带的五年级,和天台平桥小学孩子们通信,也属于这样的城乡组合,有地域异质感。
二是结对伙伴的“异质化”与“同质化”兼顾。
班级结对好了,怎样一一结对?大部分老师会选择学号一一对应。1号对1号,2号对2号。这样的组合,省力是省力了,且有一定的陌生化。但是,这种组合的弊端,很可能一个学习(或写作)非常优秀的孩子,遇到另一个班级里成绩(或写作)最弱的孩子。这样的组对,优秀的孩子,会感觉对方无法和自己形成对话,一两封信之后,就失去了继续写信的动力。特别强调,这里并没有看不起学习有困难孩子的意思,而是希望孩子水平基本接近,悬殊不大,这样方便对话,有助于彼此促进。
那么,如何做到“异质化”与“同质化”兼顾?
最好,双方班主任所提供的每个孩子名册里,标注一些关键词(有些关键词,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标注)。
比如:A班 王 凯:班长,性格开朗,成绩优异,会弹钢琴,爱读历史书,不太爱读科普作品。
比如B班 李皓楠:文艺委员,性格内向,会拉小提琴,爱读科普和童话,不爱读历史。
你看,这两个孩子,就是很好的通信伙伴。他们的共同爱好是音乐和阅读。但爱好项目,却不一样。这样,他们交流起来,就有了共同话题,且可相互影响,优势互补。这就是“异质化”和“同质化”的兼顾。
性格、兴趣、脾气、爱好、学业成绩,都可以作为组合参考。
这样的组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孩子既有共同话题,又能够彼此影响,共同提高。
另外,组合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度,不要太大。成绩优异的,阅读面广的孩子,尽量不要和班级里学习最困难的那一拨结对,否则,这些孩子会失去写信动力。
这绝对不是“门当户对”的守旧观念作祟,而是为了让双方孩子有更好的体验感。
没有规则维系的通信行动,往往会成为“三分钟热度”。因此,要想发挥异地通信的最大效应,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规则,靠规则去长效推进。
一是“约法三章”。通信之前,我和学生约法三章:1.彼此不告诉笔友自己的性别;2.不寄自己和家人的照片给笔友;3.不留QQ、微信和电话给笔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神秘感,更为了后续的课程实施。否则,孩子都成为了QQ好友、微信好友,写信就失去了意义。
二是“自选套餐”。所谓“自选套餐”,是给孩子写信以自由度。开始通信,老师可以提供规定素材范围,让学生介绍自己,介绍班级,介绍家乡;进入常态化通信之后,就让孩子有更多的个性发挥。举凡喜怒哀乐、家长里短,都可以写。
三是“适度干预”。孩子们的通信,一开始,教师还是要适度干预的。信的内容、信的格式、书写工整度、错别字率、及时回复率,都要关注。否则,一旦孩子们开始要求低了,后面再规范,就迟了。步入正轨,教师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收到的优秀书信——前提是孩子愿意分享。通过分享优秀书信,点拨写信思路,总结提炼方法。
四是“主题通信”。一来二往,两个月时间,孩子们都写了四五封信,彼此成为“老朋友”了。写信,失去了新鲜感。这时候,我们就要组织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比如,组织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开展书信“笔聊”。记得2010年,我们跟天台平桥小学五年级某个班,就《草房子》等书,展开了深入的笔聊。这样的笔聊,其实是读后感与书信的有机结合。我们把写得好的信,张贴在学习园地里。这种新型的“班级读书会”,很有意思。
通过这些组合规则,孩子们的写信热情,往往可以维持一到两学期。
信写到一定程度,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他们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陌生的老朋友。“笔友见面”,也就成为了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如果条件允许(时间、经费、安全保障等都具备),在精心设计的前提下,笔友见面活动的实施,将会把通信活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且能发挥其最大效应。
组织“笔友见面”,下面的一些细节,非常重要:
一是征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双方学校领导同意、家委会的全力支持和旅行社的全程介入;
二是全过程精心策划设计(曾有一篇文章,记录过我和孩子们组织笔友见面的全过程。现摘录如下):
笔友交流《草房子》读后感
雨中静候
笔友一起上大课
番薯长得这么大
(一封信,串起一串应用文)
你看,这10多个项目,就是10多次应用文写作。这些应用文写作,不是将写作格式的教学当做目标,而是基于真实任务驱动的写作。这就把写信教学与一连串应用文教学教学很好地统整在一起。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写作。这样的延伸写作,价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