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组织孩子“给手拉手朋友写信”,这几个细节一定要做好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是《写信》。



不少热心的老师,通过社群,给孩子们结对,拉开了孩子们结对写信的序幕。

 

我为这些热心的老师点赞。其实,有些老师教这个单元,往往“虚晃一枪”:让孩子们给一个虚拟的远方孩子写信。这样的虚晃,仅仅只是教了写信格式,并没有让孩子们真正体验笔友通信的快乐。

 

我曾经先后三度组织孩子开展这样的“手拉手”,每次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想成功组织“手拉手通信”,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必须要做好的。


第一,选择伙伴:“异质化”与“同质化”兼顾

 

这一点至关重要。老师在选择结对班级和结对伙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异质化”和“同质化”的结合。

 

一是结对班级的“异质化”。

 

孩子们往往会对陌生的人和事产生兴趣。结对写信,通信的小伙伴,一定要带给孩子们新鲜感。因此,选择结对伙伴,千万不要是同一个城市的。距离那么近,通信毫无价值。要选择有地域差异的结对班级。城市对农村,高山对海滨,高原对平原,大漠对草原,东部与西部,都是比较有意思的选择。

 

2005年,我在杭州拱宸桥小学带一个四年级班级,和山东东营汀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孩子结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阿牛。我和阿牛相识于网络,甚为投机。于是,让孩子们彼此通讯。油田乡村、黄河口湿地、贫穷而丰富的生活,成为山东孩子写作的素材,而杭州西湖、运河文化、城市美食,则成了我班孩子的写作素材。因为这样的异质化,孩子们读彼此的信,就有了新鲜感。这样,也能比较长久地保持通信热情。

 

2010年,我在杭州现代实验小学所带的五年级,和天台平桥小学孩子们通信,也属于这样的城乡组合,有地域异质感。

 

二是结对伙伴的“异质化”与“同质化”兼顾。

 

班级结对好了,怎样一一结对?大部分老师会选择学号一一对应。1号对1号,2号对2号。这样的组合,省力是省力了,且有一定的陌生化。但是,这种组合的弊端,很可能一个学习(或写作)非常优秀的孩子,遇到另一个班级里成绩(或写作)最弱的孩子。这样的组对,优秀的孩子,会感觉对方无法和自己形成对话,一两封信之后,就失去了继续写信的动力。特别强调,这里并没有看不起学习有困难孩子的意思,而是希望孩子水平基本接近,悬殊不大,这样方便对话,有助于彼此促进。

 

那么,如何做到“异质化”与“同质化”兼顾?

 

最好,双方班主任所提供的每个孩子名册里,标注一些关键词(有些关键词,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标注)。

 

比如:A班 王 凯:班长,性格开朗,成绩优异,会弹钢琴,爱读历史书,不太爱读科普作品。

 

比如B班 李皓楠:文艺委员,性格内向,会拉小提琴,爱读科普和童话,不爱读历史。

 

你看,这两个孩子,就是很好的通信伙伴。他们的共同爱好是音乐和阅读。但爱好项目,却不一样。这样,他们交流起来,就有了共同话题,且可相互影响,优势互补。这就是“异质化”和“同质化”的兼顾。

 

性格、兴趣、脾气、爱好、学业成绩,都可以作为组合参考。

 

这样的组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孩子既有共同话题,又能够彼此影响,共同提高。

 

另外,组合的时候,学生之间的差异度,不要太大。成绩优异的,阅读面广的孩子,尽量不要和班级里学习最困难的那一拨结对,否则,这些孩子会失去写信动力。

 

这绝对不是“门当户对”的守旧观念作祟,而是为了让双方孩子有更好的体验感。


第二,建立规则:让写信成为持续行动

 

没有规则维系的通信行动,往往会成为“三分钟热度”。因此,要想发挥异地通信的最大效应,教师要建立合理的规则,靠规则去长效推进。

 

一是“约法三章”。通信之前,我和学生约法三章:1.彼此不告诉笔友自己的性别;2.不寄自己和家人的照片给笔友;3.不留QQ、微信和电话给笔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神秘感,更为了后续的课程实施。否则,孩子都成为了QQ好友、微信好友,写信就失去了意义。

 

二是“自选套餐”。所谓“自选套餐”,是给孩子写信以自由度。开始通信,老师可以提供规定素材范围,让学生介绍自己,介绍班级,介绍家乡;进入常态化通信之后,就让孩子有更多的个性发挥。举凡喜怒哀乐、家长里短,都可以写。

 

三是“适度干预”。孩子们的通信,一开始,教师还是要适度干预的。信的内容、信的格式、书写工整度、错别字率、及时回复率,都要关注。否则,一旦孩子们开始要求低了,后面再规范,就迟了。步入正轨,教师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收到的优秀书信——前提是孩子愿意分享。通过分享优秀书信,点拨写信思路,总结提炼方法。

 

四是“主题通信”。一来二往,两个月时间,孩子们都写了四五封信,彼此成为“老朋友”了。写信,失去了新鲜感。这时候,我们就要组织一些有价值的活动。比如,组织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开展书信“笔聊”。记得2010年,我们跟天台平桥小学五年级某个班,就《草房子》等书,展开了深入的笔聊。这样的笔聊,其实是读后感与书信的有机结合。我们把写得好的信,张贴在学习园地里。这种新型的“班级读书会”,很有意思。

 

通过这些组合规则,孩子们的写信热情,往往可以维持一到两学期。



第三,笔友见面:发挥写信的综合效应


信写到一定程度,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他们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谈的陌生的老朋友。“笔友见面”,也就成为了他们最强烈的愿望。如果条件允许(时间、经费、安全保障等都具备),在精心设计的前提下,笔友见面活动的实施,将会把通信活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且能发挥其最大效应。

 

组织“笔友见面”,下面的一些细节,非常重要:

 

一是征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双方学校领导同意、家委会的全力支持和旅行社的全程介入;

 

二是全过程精心策划设计(曾有一篇文章,记录过我和孩子们组织笔友见面的全过程。现摘录如下):


简单地教过信的格式后,我着重在信的内容上作引导——鼓励学生写新鲜的、真实的生活。有一段时间,学生们都迷曹文轩的《草房子》,好多孩子在信中交流,我们就把这些提到《草房子》的信搜集到一起,做群信交流活动。


        笔友交流《草房子》读后感


他们的读书生活进一步升级,甚至发展到有孩子给笔友写《红楼梦》人物评传。我一问,原来俞同学的笔友先给她介绍了《水浒传》里的人物,她要回“礼”。解释完原因,孩子还神秘兮兮地问我:张老师,《红楼梦》的品味比《水浒传》要高一点对不对?写信,成了孩子展示才华的窗口,写作不再是负担。

寒假结束时,学生按捺不住了,都想去见笔友。我以安全问题为由,一开始不同意。为了说服我,学生主动提出找家委会出面组织。我灵光一闪——系列应用文写作训练的机会来了。

我问学生:你怎么能保证家委会支持这件事?家长们都忙,他们愿意为这件事集合开会吗?一个个问题抛下去,学生主动提出给家委会写信说这件事,这就叫“请君入瓮”。于是班会课上大家讨论:见笔友好在哪里?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定了六七条理由,每个小组负责一句,扩写成段落。

几天后,家委会回信了,最后有一句:孩子们,如果你能拿出一套有意思的方案,我们会考虑——这句话当然是我授意的。于是,把学校“阅读节”的活动方案发给学生,他们参照、模仿、小组合作写出若干方案贴到教室墙上,大家用红五角星去点赞,获赞最多的就是当选方案。

接着,活动要具体运作了,又涉及到写邀请函邀请家长,开筹备会写会议记录,甚至临出发前,还要写两份活动需知——一份给学生,一份给家长。孩子们甚至跟校长递交申请,获得校长支持。

当然,别忘了为活动本身做准备。这次活动安排了学生代表发言,我让愿意讲的都回去写演讲稿,然后票选出讲得最好的人做代表——这是演讲稿写作。另外,每个人都要给笔友一张赠言卡,一定要精心构思,显示文采——这是赠言写作。最后写一篇通讯报道,记录我们的活动成果。

  可可,你到了吗?

雨中静候


    致   辞

表演绘本剧


种植农作物


笔友一起上大课

 农作物长势良好


    番薯长得这么大

一封信,串起了给家长写信、邀请函 、活动方案、通知、会议记录、协议书、演讲稿、赠言、通讯报道等应用文。所有的应用文,都是在真实的事件中进行的。


      (一封信,串起一串应用文)

这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曾经精彩活着的证明,这样的作文,是从写作者内心流淌出来的;同时,写作也可以创造一种精彩的生活,正因为平时坚持与笔友通信,孩子们才迎来了这样特别、这样丰富的笔友见面会。




你看,这10多个项目,就是10多次应用文写作。这些应用文写作,不是将写作格式的教学当做目标,而是基于真实任务驱动的写作。这就把写信教学与一连串应用文教学教学很好地统整在一起。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写作。这样的延伸写作,价值巨大。

—END—
编辑 | 书生  审核 | 卓雅
   ● 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 推荐给中小学生:一本有力量有暖意的作文杂志   ●于永正:给年轻教师的20条建议


步骤   成为谷里会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邀请好友——图文邀请卡——
生成自己的专属海报——长按图片保存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
点击“设为星标”
(或在右下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