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学校和家庭该怎么做?

祖庆说 2021-10-24


问题


北京傅老师来邮件说,自己虽然是一名教师 ,但面对玩手机游戏上瘾的儿子却束手无策。傅老师这样说——
14 岁的儿子上初二,就读于北京一所学校的实验班,成绩一向名列前茅,是个很听话的阳光男孩,业余时间喜欢踢足球。2020年2月起,学校开始线上授课,一边是手机一边是电脑,我发现孩子开始玩起了网络游戏,并且日渐“失控”。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与他沟通也越来越困难。有时候,孩子一天玩游戏超过5个小时,将自己关在卧室,也不允许我们进去。一旦我们限制他玩手机游戏的时间,他就会翻脸。现在,他的成绩已经滑到30名。
开学后虽然有所缓解,但我发现他竟然从我的微信陆续转了1万多元给山东、福建等地的几个游戏代打。我很恼火,训斥他,他却振振有词,说将来要从事游戏行业……
面对偷偷充值玩游戏的孩子,面对无力无助的傅老师,您有何应对之举帮助他们?

名师解析

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


蒋凌雪 (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徐汇区高中优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傅老师的“束手无策”不免令人唏嘘,他一定多次回答过家长提出的类似问题,却没想到自己也成了为难者。身兼教师和家长两重身份,他除了更为理解同情家长之外,有没有思考过家庭教育缺失了什么?
案例中,傅老师的儿子玩手机游戏上瘾,不愿与家长沟通且脾气暴躁,直至私自挪用父母钱财充值。傅老师采用的办法只是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不仅没有效果还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此案例是许多家庭教育现状的投影,甚至有的家庭发生了更惨痛的恶性事件。
许多家长和傅老师一样,只看到孩子玩游戏的表象,一味解决玩游戏的问题,忽略了对自身教育行为的思考。在孩子沉迷游戏而导致的诸多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窄化。案例中的傅老师缺少职业敏感,线上教学伊始,并没有深入思考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作出什么样的预判,只是觉得孩子成绩不错就高枕无忧,这也是许多家长的观念——“唯成绩论”。成绩好“一白遮百丑”,不把能力、品质等作为教育的重点。傅老师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能力,没有教会孩子合理表达诉求的能力,更没有注重孩子规则意识的教育,因此导致孩子无法抵抗游戏的诱惑。
二是家庭教育行为单一。教育行为折射的是教育观念,我的一个学生家长说的话很令人警醒:“我们是第一次做家长,却没有机会弥补我们做不好的遗憾。”可以说,大部分家长是“传承式家长”,从自身成长经历以及父辈身上学习做家长的方法,但这样的传承极易忽略时代背景的影响。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家长采用的教育行为多是说教、训斥和嘲讽,最多的鼓励是物质奖励,亲子交流集中于学习内容。所以,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尤其是家长“为你好”的口头语更是位列学生最为讨厌的言语榜首。傅老师单方面减少儿子的游戏时间,忽略孩子感受,将学习、游戏对立起来,并以此评判孩子,亲子之间怎能达成共识?效果可想而知。

傅老师应该反思,儿子无法抵挡游戏诱惑,自己要负什么责任?家庭教育是家长的功课。国家关于家庭教育文件的出台,都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者必须有敏锐的意识。傅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反省:一是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德行发展。从案例中可见,傅老师的儿子因为游戏诱惑逐渐暴露了成长的各种问题:第一,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第二,亲子沟通不畅;第三,孩子私自动用父母钱财,没有建立理性的消费观,缺乏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源自习惯养成,沟通能力更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能力。其中包含的平等尊重等理念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忽略或错过时机难以弥补。比起学习成绩,孩子与什么人交往、喜欢做什么、拥有什么品质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才是孩子感受生活、安身立命的根本。家庭教育,首先要从“唯成绩论”中突围。
二是家庭教育要基于孩子个性需求。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精神需求的表现。孩子沉迷游戏,有的是基于交往需要,有的是基于价值感获得的需要。傅老师的儿子一句“以后要从事游戏行业”是孩子的一种真实表达。傅老师应该做的功课是查找资料,用事实告诉孩子从事游戏行业所需要的条件,以此表示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或者警示孩子行为的不当性。
案例中,孩子私下挪用的钱款并不算少,可见所受诱惑巨大。身为家长要多留心孩子的言行举止,要有意识了解孩子的想法,感知孩子的困惑。我想傅老师的儿子在第一次私下挪用父母的钱款时,内心一定充满罪恶感,行为上也一定有很多表现,但因为家长忽视孩子的点滴变化,导致孩子在游戏之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傅老师或许因为儿子的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必要的规则教育以及惩戒教育,使得孩子不断放弃自己的行为底线,这也是不少家庭发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惩戒教育目前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惩戒更多指向规矩,而规矩的养成更多是在孩童时期得以强化,才能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事的规范,所以家庭教育在个性化教育实施中应格外关注在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变换教育内容和手段。成长就是试错,教育就是引导,引导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是家庭教育要拓展家长角色意识。家长的角色意识应该是家庭教育行为有效的前提。很多时候,家长都是监督者,极具权威性。但案例告诉我们,孩子不仅不信你的权威,而且还会做出挑战权威的事来,甚至事发后关闭沟通渠道,使得家长无计可施。家长具备了多种角色意识就会转变观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陪伴者,会关心孩子的情绪;帮助者,会理解孩子的困惑;合作者,会体谅孩子的难处。同时,家长要有丰富家庭生活的意识,诸如陪孩子骑行、跑步、阅读,与孩子交流观点和看法,获得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
案例聚焦于教育的表象问题,给予我们的却是深刻的启示。身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和傅老师一起,多点思考,多点调查,让教育行为多彰显教育智慧,为孩子的发展助力。

同行观点

合理游戏应允许


仲崇高(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手机几乎等同于与社会脱节。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家长不妨与孩子“约法三章”,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共同讨论怎样合理使用手机,支持孩子在疲惫的时候“玩一会儿手机”,将其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与鼓励。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光明正大、没有心理负担地玩手机,又可以有效实施对孩子的监督,并且帮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只要合理分配时间,不沉溺于手机游戏,偶尔玩一下小游戏也无妨。
家长应让孩子认识到,手机是一种工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利用手机查词典、搜资料、听公开课等。
另外,许多孩子自认为很有打游戏的天赋,甚至立志要成为职业玩家。对于这些孩子,家长不妨与孩子共同详细了解游戏行业。如有可能,带孩子接受一下职业“电竞”培训。专业的“电竞”培训可以让孩子对游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知,也能让孩子认识到任何工作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只有努力拼搏得来的“天下”。—END—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周刊》  编辑 | 小马鱼  主编 | 卓雅  终审 | 从容战刀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如何提高亲子阅读的质量?转给家长,孩子长久受益● 老师、家长须知 | 《说来听听》,一份不错的阅读分享指南 孩子,你的话,我在听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

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后发出邀请

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