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最理想的状态:教师少教,学生多学

祖庆说 2021-10-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星教师 Author 房超平

以下文章来源于星教师,作者房超平


祖庆说

著名的“剩余物”之说提出观点: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如果我们的课堂上没有剩余物,那“剩余物”从哪儿来呢?我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反复提及“课堂革命”,为什么要从“课堂改革”走向“课堂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因为传统课堂无法破解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进步和职业幸福感;学生的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这三大难题。

那课堂革命如何进行,我从三个维度谈谈想法。
 
第一从案例入手分享实践成果;第二如何实现减负提质的问题;第三课堂改革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如何打造“剩余物”最多的课堂
 

案例一:








挑战巨人,名篇大作也能改?

这是语文学科的案例,一位老师教授《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众所周知,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针对鲁迅的文章怎么教学?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站在鲁迅的肩膀上改写文章。
 
有位老师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鲁迅的文章不能改写。但是我们觉得可以尝试,原因有三点:第一,时代变了,那个时代写这篇文章和现代的人看这篇文章的认知不一样。第二,结构可以改。第三,主人翁的性别可以改,将其换成男性。
 
打开思路后,老师计划从人物的特征、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以及风格上改写。后来在课堂上进行尝试,结果发现学生的反响非常好,原来杂文也可以改写。这个案例的剩余物是超越文本,这里不是超越语文的文本,而是超越课本的文本。
 

案例二:



知识迁移,数学教育家才能培养数学家

再来看数学的案例,我们的课堂到底能不能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直以来,学生无法超越老师这个“天花板”。有位老师上对函数的性质这节课,举出十几个例题才能解决一个问题。随后我提议,不举一道题可不可以,这位老师说:“不行呀,讲数学课不举例题怎么行呢!”我又说,那可不可以从指数的性质入手,引导学生从指数值比较大小,迁移到对数字比较大小,进而引导学生变化题目,迁移到解对数不等式。
 
老师回答,可以是可以,但难度很大,万一学生编出来的题目超出课本范围怎么办?我回复他,很简单,你可以这样给学生说:“第一你编出来的题目已经超越了课本的范围,你很牛,下课后我们再研究;第二还可以说,这道题目把老师考住了,老师下课后再帮你解决。”这时候,学生心里面就会感觉自己非常厉害。
 
我们的老师天天都说,要培养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实际老师却是“叶公好龙”式的人物,怕学生超越自己。
 
后来这位老师接受了我的建议,没有出一道题,只从指数函数的性质入手,由学生出题,学生在变化中思考,在变化中共鸣,在变化中提升,形成了三种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和思路,以及解决对数不等式的路径与策略。他们在轻松的变化过程中,学会了复杂的知识。当然,也需要老师勇于尝试变化。
 
所以,超出范围没有关系,就是要让学生超过老师,做到真正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不可能成为数学家,但是可以成为数学教育家,培养数学家。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会变化,剩余物才会最大化。
 
变化是老师引导学生变,还是老师给的变式训练。这是两个根本问题,变式训练就是老师给题目,让学生做题目;而老师引着学生变化,是给出简单的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变出复杂的问题。
 

案例三:


 
国际视野,英语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我跟哈佛大学的学生交流,得知外语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但在我国,外语课却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原因是语言变成了“死”语言。如何让语言课变“活”?
 
“活”的语言课从“三美”入手,美食、美图、美文。美食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力,吸引学生的眼球;美图以介绍不同国家风土人情的图片、视频着手,让学生觉得那些地方有自己想看的东西;美文指优美短小的文字,让学生喜欢上这种语言。
 
老师这才发现,原来英语课可以这么上,原来学生喜欢的课,才是高质量的课。这个案例的剩余物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现在的教育是消灭好奇心的教育,因为我们不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案例四:



服务人类,学科里的“超级动力”

还有化学学科的案例,有位老师要讲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问题,我们提议:改编原题,并对标历年高考命题,要求改编到难度超过高考命题;学以致用,工业电解污染,人体电解质紊乱,提出“那些未解的难题,人类期待着我们!”
 
这位教师很顾虑,学生能改高考题吗?发散性问题考试不考,会不会浪费时间?实施后,教师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脑洞大开,讨论、交流学习的氛围十分浓厚,超出他的预期。
 
当学生学会了改编的思路,再面对其他难题时,都没有问题了。这也是我们追求的剩余物,学以致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案例太多太多。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没有剩余物,学校教育就不可能有剩余物。所以,剩余物就是:第一,引发学生发现学科之美,感受学科之美,享受学科之美,探索学科之美,让他们觉得学科太有意思了。
 
第二,引导学生探索方法和规律。题目、概念不是老师教的,是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来的,按照已有的知识,创造条件,架设桥梁,形成特殊现象,总结出初步的概念,然后用于一般情境,完善概念。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概念,创造规律。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变化和创造,以少胜多。少的题目得到更多的效果,否则老师用更多的题目只能耽误学生的时间。很多老师强调课堂上密度大、容量高,可是收获如何呢?北京八中曾做过一个测试,一份试卷讲3个小时,两个礼拜后再测试,平均成绩只提高了1分。这是因为错的依旧做错,不会的依然不会。
 
其实,一份试卷讲3道题就足够了,讲什么很重要,怎么讲更重要,一堂课讲的题目越少,探索变化的规律也越多,以少胜多才能引导学生创造变化。课堂教学追求剩余物,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业成就,这样的课堂才是剩余物最多的课堂。

减负提质的路径
 
如果照着前面所说的去做,能不能实现减负提质呢?其实,减负提质的根本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分为三个维度:维度一,精神负担过重,学生不想学习;维度二,机械作业过多,老师通过大量的作业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维度三,外界压力过大。这一切构成了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生不想学习,不仅普通的学生不想学习,就连那些优秀的学生也不想学习。
 
我曾经在北京大学进行调研,向10名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就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还愿意读三年高中吗?”其中9名学生回答,“不愿意!”因为他们认为高中生活枯燥,只剩重复机械地学习。只有1名学生回答,“喜欢。”因为他享受了第一名的快感。

老师们,学习是为了享受第一名,说明我们的学生有多么不喜欢学习。此外,还导致了学生不会学。机械作业太多,学生根本不理解“举一反三”。

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 提高教学策略和技术

当然,减负的本质问题是学习策略和技术的问题,技术问题是提升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形式和教学设计的转型,提高学业成就,以此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型,从而激活学生内动力。如果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想教学质量也就提升了。
 
 ● 激发学生内动力

进一步来讲,想学和会学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学习的主观意愿,就会主动研究学习方法,想学转变成了会学;会学习容易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内动力,会学也就促进了想学。

 
而想学是动力问题,分为外动力和内动力。外动力包括分数、排名、压力、期望、奖励等。当前,我国教育扩大了外动力的作用,导致了内动力的下降;内动力包括好奇心、成就感、创造性。

要想提升内动力,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孩子小时候都喜欢学习,不懂就问,但到了高中就没问题了,因为我们的教育是消灭问题的教育,而我们的课堂只是解决问题的课堂。只有激活问题,才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成就感的培养,如果学生发现学习没有成效,那他就不想再学习,怎样提供学生成就感呢?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成就感,由此激活学生内动力。
 
最后是创造性的培养。人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创造性,老师要提供创造的课堂。当好奇心、成就感、创造性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学习方式得到转型,提高了学生内动力,激活学生想学习的动力,外动力下降,动力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翻转。

下面这张图表明了内动力和外动力的逻辑关系,外动力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实现内动力的转化,但是外动力过大,就会成为阻力,动力和阻力相抵消,就会不想再学习了。


内动力的阻力有哪些呢?如果我们的教学是枯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获得失败的感受,如果教师给出的是重复机械的作业,都会给学生造成阻力而不是动力。
 
● 相信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超级动力,相信学生,就能创造奇迹。
 
相信每一个学生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不会主观有意犯错。毕竟每个学生都在试错与改错中成长,如果学生不犯错,那老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错误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师专业成长必要的资源。另外,孩子的错误毋庸批评,如果不用批评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这样不是更好吗。最后,要重视发挥学生自我纠错的机制,利用学生犯错后愧疚的心态,期待学生自我纠错。
 
○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想成为最好的人。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第一名,这是他们心里面潜在的欲望,需要教育者唤醒它。培养每个孩子发现闪光点,让每个人在学校里面都能成为同学羡慕的对象,提升学生格局,点燃梦想。当学生发现知识、思维、学习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美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原来思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重大变化,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教师改进教育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闪光点,形成班级的正能量场,实现教育每个人的目的。
 
其次,要做优点放大型老师,不做缺点提醒型老师。再次,从目标、路径、问题三个方面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要做的——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
 
最后,要进行结构学习,让学生记得精、记得准、少刷题、多变化。记忆是提到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果记得多,知识会遗忘,如果进行结构性学习,让学生用知识的结构来记忆,就能让学生记得少,获得多。
 
如何遵循教育规律解决问题
 
以思维导学为例,其核心要义包括:依据(思维和学习规律)、原则(以学为本)、路径(自主合作探究)、关键(“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方式(“五方式”——整体学习、关联学习、创造学习、对话学习、选择学习)、目的(提升思维力和学习力)。
 
例如学习力和思维力,学习力可从能力、动力、毅力三个要素理解。能力是学生的智力基础,提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力,按照三要素的逻辑,思维力可以大小、方向、作用点确定。大小是学生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量;方向指的是目标与路径;作用点指的是解决关键问题。这些都是思维导学产生的逻辑基础。
 

思维导学实验的阶段安排,其路径是:第一步,教学形式变革,要以学定教,学生基础在哪里,教学的目标就应该从哪里入手,如果学生的基础是初中,老师就要从初中开始制定目标。
 
第二步,以学促教,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了,以前老师是知识的占有者,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羡慕老师知识渊博,现在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各种看考书籍,老师不在是知识的权威。因此,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化。
 
第三步,以学论教,以学生学习的状态作为评价教学的唯一标准。
 

有了形式的变革后,更需要教学设计的变革。目标要明确,学生学什么老师心里要非常清楚。当目标清楚以后,路径自然就清晰了,例如一些目标学生可以自己学习,一些目标是同伴互助引导下学习,一些目标是老师引导探究学习,进而使自主合作探究落到实处。问题精准的要素指把每个目标变成一个问题,问题解决就可实现目标。
 
那学习方式的变革又分为哪些呢?建立框架、强化关联、学会创造。重点是学会创造,改作文、改题目,概念形成,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都是创造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引导学生学会创造,那么创造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就能在课堂上培养。

—END— 
来源 | 星教师    编辑 | 夏荷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关于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吴忠豪:关于磨课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 | 教师要教会学生这四点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

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后发出邀请

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
点击“设为星标”
(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