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读书,自以为非” ——我的私人阅读经验与书单

张祖庆 祖庆说 2021-10-25

 

“读书,自以为非”

——我的私人阅读经验与书单


“读书,自以为非”。这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生前对我说得最多的话。他常常告诫我,人啊,绝不能自以为是。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知之甚少,这叫“读书,自以为非”。

我记住了先生的话。因此,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顺境、逆境,我始终和书在一起。“读书,自以为非”,让自己始终保持饥渴状态和谦卑状态。

 

我始终记得,世界上,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好好读的好书没来得及读。


关于读书,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经验。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有这么几条阅读建议,供读者参考。

1
多读经典,少读烂书

叔本华曾说:“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金克木先生也曾说过“书读完了”,大意是,书是读不完的;如果我们读“书中之书”,书是读得完的。至于哪些是“书中之书”,我们可以读读金克木的《书读完了》,里面提到很多“书中之书”。


我们要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外国的,中国的,凡是经典,都可以找来读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川端康成、塞万提斯、马尔克斯、海明威、加缪……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止庵的《插花地册子》,都提到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可按图索骥,找来读读。

 

中国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是要有几本古书打底的。《诗经》《礼记》《论语》《庄子》《孟子》《左转》《世说新语》《史记》《三国志》等。喜欢历史的,还可以读读顾颉刚先生写的《中国历史入门》,该书第二部分专门就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进行了论述,对那些我们所耳闻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另外,有功夫可以再结合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对历史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要想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概览,还有一本套书很不错。那就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大家小书》,一整套,很棒。《唐诗杂论》(闻一多)《宋词赏析》(沈祖棻)《诗论》(朱光潜)等等,都是好书。而且,这些书都很好读,不难。


 
2

敢于闯进阅读伸展区

阅读需要大胆地走进伸展区。伸展区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老师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你通往未知世界的路。一本书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有深度的书,会为我们打开一条通往广阔天地的路。恕我直言,韩寒的书,郭敬明的书基本上不会为你打开通往世界的路的。

 

周国平的哲学随笔,文字隽永、清新,耐人寻味。可以读,但不能只读他的书。同样是哲学书,唐君毅、徐复观、冯友兰、王阳明的书有一定的挑战性。读了之后,我们会深入思考目前自己的存在,引发对存在的自我拷问。也有的书是读不懂的,比如《存在与时间》我现在就读不懂。读不懂,暂时不读它。等到有一天,想读了,再打开。读不懂的书,是一座座高山,一直存在,令人敬畏。它们默默召唤我们,等有足够脚力之时,再去攀登。

 

唐君毅《人生体验之续编》,读起来有点累,对我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伸展区。但这本书读了,很有启发。有段时间,我对他人对我的评价比较在意。有一天,我读到了这段话:“一个人名满天下,他即存在于天下一切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而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他即永远存在于后代无限的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这些都是世间俗情不容否认的事实。”这番话,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句话,也让我想起庄子的“举世荣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从此以后,人家对我的正面评价也好,负面评价也好,我都笑笑。誉之毁之,他人之事,何必理会。这本书是我的知音之书、伯乐之书、生命之书。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虽然有一些地方读不懂,但是慢慢地啃,算是把它啃下来了。

 

语文老师的阅读,要适度往历史类和思想类的书上拓展一下。思想类的书,可以关注一下下面的几本书:《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也有个梦想》《带一本书去巴黎》(林达)《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朱学勤)《往事与随想》(赫尔岑)《论语今读》(李泽厚)《爱的艺术》(弗洛姆)《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问学记》(许倬云)等。此外,历史类作品,我个人比较喜欢《埃德蒙・伯克读本》(埃德蒙・伯克)、《庐山会议实录》(李锐)《袁氏当国》(唐德刚)《万历十五年》《黄河青山》(黄仁宇)《江河万古》(许倬云)《古拉格群岛》《古拉格:一种历史》《帝国的回忆》(陈曦原)《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等。

 

当然,这只是我所遇见的有思想的好书,你未必喜欢。或者,你会觉得这些书太幼稚。

 


3

做一个荤素不忌的阅读者

我是非常赞同读杂书的。

 

我读书,有时候完全凭着好奇心去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到底讲什么呢?于是找来读。有一本书叫《为了报仇看电影》,看题目也很有意思,于是,下单。文字学要读,经济学可读,古典文学要读,哲学史、建筑史等亦可读。读书要杂,读得进就读;读不进,暂放一边,不去硬读。

 

我喜欢把相关的一类书,混搭在一起读。

 

自然主义经典《瓦尔登湖》,可与《沙郡年鉴》《林中水滴》混搭着读。后两本书,文字非常优美、诗意,好读,耐读,常读常新。

 

对大地的描写,我喜欢把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和陈冠学的《田园之秋》《芳草》对比着读。两位作者,都用质朴的语言,对一年四季物候进行诗意描写,对一年农事进行客观书写。这样的文字,散发着泥土芬芳。读这样的书,让人澄明。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也是可以对比着读的。这两本书,把西北黄土地上的村庄生活,写得宁静诗意。


作家汪曾祺有一本《人间草木》,大学教授周宁也有一本《人间草木》。前者轻盈,后者凝重;前者写花草虫鱼,后者写人间百态;前者风轻云淡,后者荡气回肠。轻松闲适时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如品佳茗,回味无穷;意志消沉时读周宁的《人间草木》,如观悲剧,让人顿悟。

 

同样是写死亡,余华的《活着》让人喘不过气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则相对客观冷静。

 

写西南联大往事,岳南的《南渡北归》人物众多、资讯翔实、跌宕起伏,是一曲磅礴的大鼓;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则如纪录默片,客观、理性、怀旧,如一首隽永的小令;何兆武的《上学记》则以“我”的眼睛为摄像机,精准地还原一代大师的课堂神采,似一幕精彩的戏剧;宗璞的《野葫芦引》则以小说笔法,诗意叙述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一壶醇香的老酒。

 

儿童文学,则更适合这样混搭着读了。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去读,其乐无穷,不亦快哉。



4

偶尔批注,懒得摘抄
 

曾有机会造访周一贯先生的书房“容膝斋”。先生做学问之严谨,让人肃然起敬。书房里,二十几个抽屉,分门别类,摆放着一叠又一叠文摘卡。怪不得,我常常在先生的书中、文章中,读到无数恰到好处而新奇精妙的高人论述。仿佛,这些句子和案例,先生总能信手拈来。事实,盖因先生勤于摘录也。

 

受到触动,也曾下决心学着做,然缺乏长情,坚持半月,最终放弃。书还是要读的,怎样留下一些痕迹呢?于是,在字里行间做点批注,表示来过一遭。我总认为,一本书里精彩的句子,眼前一亮的观点,一定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心里,在无意间被我们记住。记不住的句子,说明它不够打动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深有感触,我会情不自禁地把它们画出来,偶尔做些批注。不必洋洋洒洒,三言两语,便可。

 

一直以为,做批注,是最笨也是最好的阅读方法。金圣叹《华冠堂六大才子书》,就是典范。尤以《水浒传》为最佳。读金批《水浒传》,我们不但学得文本细读的方法,也能悟得批注的门道。

 

批注,可以多轮次进行。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批,不同时期的“我”,不期然地在同一本书中相遇。

 

真好,真好。


5

迷恋TA,读透TA
 
《红楼梦》里有关于香菱向黛玉学诗的章节,颇有意味。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段话,既是作文之道,亦是读书之道。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告诉我们要大量地、持久地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所读之书的品质,决定了读书的收获。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里进一步阐释道:“倘使我们有一年工夫,把杜工部诗抄一百首,李太白诗一百首,陶渊明诗一共也不多,王维诗也不多,炒出个几十首,常常读,过了几年拿这几个人的诗再重抄一遍,加进新的,替换旧的,我想就读这四家也就很够了。”
 
是这么个理儿。比如读一本《戏剧大全》,每家选一部戏,你读了近百部。不如老老实实研读莎士比亚、研读《西厢记》。读《戏剧大全》之类的书,犹如进入万人会场,人头攒动,却不相识,不可能学到真本领。还不如在一些小小的沙龙里,有机会跟高人倾心相谈。就像我们平时逛菜市场,总不可能每样菜都看一遍,再下单,而是选自己喜欢的。“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去挑,若在下游浊流地方喝一杯浊水,会坏肚子的。”钱穆先生所言甚是。
 
最近几年,我每每迷上一个作家,就会把这个作家的所有书找来阅读。前提是,这个作家的作品,总体水准相当高。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是一个奇异的存在。他独立特行,不依附于某些组织,而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去写作去发表,写出一部部让人惊叹的作品。总体来说,我以为阎连科不逊色于莫言、贾平凹、王安忆等作家。他写的书我都找来读。其他,像孙犁的书、汪曾祺的书、沈从文的书,我几乎全部读过。
 
总括起来,读书之于人的成长,意义非凡。我总认为,一个老师,教书生涯前八年,靠的是灵气、机遇。但是到后期,他跟别人比拼的是什么?一定是底蕴。底蕴是怎么来的?是书堆里冒出来的。
 
有老师问,你要写文章,要看电影,要上公开课,现在还要做课程,你的时间哪里来?老师们,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一年下来,你能够精读20本书,十年就可以精读两百本书。我一般出差时,在飞机上可以看完一本书。每次参加会议,都会带一本书。开会之前,开会间隙,都会挤出时间看书。有时候,一些无聊的会议,有机会读书,也读。开会偷读,莫大享受。

—END— 
编辑 | 夏荷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 孩子不爱阅读,都怪“书太多”?● 读书时光|《名作细读》读书笔记● 陈平原:读书的诀窍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

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

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后发出邀请

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

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

进入公众号主页——

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

点击“设为星标”

(或在右下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