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双减”后,这四种家庭育儿方法要警惕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1932天
“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放学后不补课或者少补课,居家时间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第一种:“丧偶式”育儿】
表现: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一方作用显著缺失。
家庭教育失衡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北京小学首席班主任马兰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学校有老师加强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但放学后,学生不补课或减少了补课,这段“空”出来的时间则呼唤家庭教育的补足。作为一个长期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教师,我最不忍看到的就是“丧偶式育儿”方式。
造成这种育儿方式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父母一方因工作或地域的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有的是因为家庭变故,只能一方陪伴孩子成长;还有的是因为父母一方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过于强势,使得另一方无法介入,久而久之,家庭教育长期缺乏父亲或母亲一方的作用,使得家庭教育的天平失衡。
“丧偶式育儿”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子不教,父之过”,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与健康家庭孩子相比,会表现出自信不足、胆小或僭越规则等特征。“父爱如山”,没有父亲高大身影的陪伴,会造成孩子意志力薄弱,尤其是男孩子更需要父亲的榜样引领,父亲的担当、勇敢、乐观等优秀品质会深刻地影响他们。
“母爱如水”,长期缺少母亲陪伴的孩子性格缺陷较为严重。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母亲在外地工作,很少与孩子见面。因为幼年时就缺少母亲的陪伴,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强,但是性格暴躁,办事鲁莽,容易冲动,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长期缺少母爱的浸润,他的心是“硬”的,性格的缺陷造成他在班里人际关系紧张。
“双减”背景下,给足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空间,让童年在父母陪伴下绽放光彩。父母双方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拥有高分数,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而在这一个又一个细节里,何尝不是父母修养的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父母给予孩子正确思维阵地,就等于给了他面对世界的依仗。”最美妙的教育是有心无痕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担当,比一万句说教更管用。
【第二种:“指手画脚式”育儿】
表现:父亲日常不带娃不管教,偶尔还跳出来妨碍管教,指责孩子和妈妈。
父母理念冲突影响孩子建立自信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齐振军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家庭传统分工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当然是家庭内部的事情,自然也就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爸爸只是偶尔问问、管管。
二是男性性格特征的影响。孩子的教育过程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需要耐心的陪伴与静静的等待,一般情况下,爸爸缺少这样的耐性与耐心。
三是成长评价理念的影响。对于孩子成长的评价有很多标准,如果将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对比,看有没有发展,是一种增值评价;将孩子应该完成的内容和他(她)的现实情况对比,看有没有掌握,是一种标准评价;将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对比,看是不是比别人好,是一种比较评价。
显然,增值评价更有利于提升孩子发展的兴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应该经常运用。这种方式中的爸爸没有陪伴的过程,自然就无法进行增值评价,所以很难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妈妈的付出。
“双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长的校外培训负担,增加了孩子自主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学校和社会最大限度地提供着孩子全面发展的课程,但家庭教育仍然是实现孩子自主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育儿方式的弊端就会更加凸显。
首先,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看待孩子成长的标准和角度不同,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难免会产生分歧甚至发生矛盾。孩子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家庭中成长,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和身体问题。
其次,会影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父母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孩子成长的一致教育方法,而这种育儿方式中的父母由于关注角度、评判标准的不一致,很难形成一致的教育方法,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最后,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己不断付出努力、不断收获的过程,但如果经常得不到肯定,看不到发展,就会逐步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心理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自卑心理一旦产生想要改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格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建设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新样态是家长们的新课题。
【第三种:“黑粉式”育儿】
表现:家长从不满意,永远在挑孩子的错,然后不断地打击,以此达到所谓激励的目的。
过于严苛管束会令孩子产生挫败感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特级教师刘秀华
“黑粉式育儿”的问题在于,家长过于严苛教育的背后,是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信任。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往往把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要求作为自我评价。孩子一旦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贬低和苛责,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那样的不好、不努力、不懂事、拖延,这样的孩子会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产生低自尊、低价值感。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太敢跟人交往,在人群中显得退缩、孤僻。更不敢和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
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可能还会习惯地认同父母对他贬低的评价,更加认为自己不够好,体验更多的挫败感、无助感和无望感。还有一些孩子自我有一定的发展,会有心理、语言和行为上的反抗,发生消极怠工、敷衍、吵架,甚至肢体冲撞。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反抗,就是自我攻击,孩子没有办法把对父母的不满、抱怨以及不被认可的委屈、痛苦表达出来,就只有向自己发泄,于是自残、抑郁、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就会表现出来,埋下一些心理问题的隐患。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一个不想上学的学生曾经来找我,他说不论自己做什么事,都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干啥都不行,就是一个给父母增加烦恼和负担的人,简直就是家庭的累赘。一个缺乏价值感和安全感、内在荒芜的孩子,哪有力量发展更好的自己呢?
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督促,无可厚非。但什么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度的严苛承载的是家长过高的焦虑,无形中成为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精神枷锁甚至内在伤害。
家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是家长对孩子最有力的心灵支撑和唤醒,是最真挚、温暖和智慧的爱。
【第四种:“懒政式”育儿】
表现: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是干脆放任自流,只要不打扰自己,孩子怎么做都行。
“大撒把”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
“懒政式育儿”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方面,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无法兼顾自我发展和孩子成长,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即使回到家里,有的还得想着工作上的事,无暇顾及孩子,于是会“大撒把”,选择简单化或是放任自流的方法“对付”孩子。
主观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了解、缺少研究,不懂得孩子的需求,遇到棘手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而孩子处于发育成长期,有心理、习惯、性格、学习等诸多问题,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屡教无效,便会失去教育耐心。当然,也有少数家长为了自己的“潇洒”,过分依赖学校、依赖父辈,甚至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推给孩子,不履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我认为,这种育儿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父母对孩子未尽到教育的法律责任,一旦产生严重后果,则可能触犯法律。
第二,家庭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处于未成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时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需要及时跟父母交流,假如失去帮助和指导,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焦虑;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校园的人际交往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的交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有高风险隐患,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正确引导;面对学习压力与竞争,学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可能导致更深层次心理问题,也需要家长引导他们学会接纳、坦然面对。
第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靠家庭的培养。家长如果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生活习惯培养,将错失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拿上网习惯来说,如果家长偷懒,让手机陪伴孩子,就会让孩子养成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的坏习惯,进而伤害身心。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家庭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孩子缺少自我效能感,家庭教育可能陷入失败的危机。
第四,未成年人的思维处于感性和理性的交织期,其识别能力、判断能力有限。家长若不闻不问,孩子可能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长要在孩子遇到困惑时给予正确引导。
第五,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孩子在交友中遇到问题没有倾诉对象,会导致恶劣行为发生甚至是犯罪。家长要以朋友身份跟孩子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家长们要不断学习,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现: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一方作用显著缺失。
家庭教育失衡易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北京小学首席班主任马兰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学校有老师加强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管理,但放学后,学生不补课或减少了补课,这段“空”出来的时间则呼唤家庭教育的补足。作为一个长期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教师,我最不忍看到的就是“丧偶式育儿”方式。
造成这种育儿方式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父母一方因工作或地域的原因不能陪在孩子身边;有的是因为家庭变故,只能一方陪伴孩子成长;还有的是因为父母一方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过于强势,使得另一方无法介入,久而久之,家庭教育长期缺乏父亲或母亲一方的作用,使得家庭教育的天平失衡。
“丧偶式育儿”对于孩子成长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子不教,父之过”,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与健康家庭孩子相比,会表现出自信不足、胆小或僭越规则等特征。“父爱如山”,没有父亲高大身影的陪伴,会造成孩子意志力薄弱,尤其是男孩子更需要父亲的榜样引领,父亲的担当、勇敢、乐观等优秀品质会深刻地影响他们。
“母爱如水”,长期缺少母亲陪伴的孩子性格缺陷较为严重。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母亲在外地工作,很少与孩子见面。因为幼年时就缺少母亲的陪伴,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强,但是性格暴躁,办事鲁莽,容易冲动,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长期缺少母爱的浸润,他的心是“硬”的,性格的缺陷造成他在班里人际关系紧张。
“双减”背景下,给足了家庭教育的时间、空间,让童年在父母陪伴下绽放光彩。父母双方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不是拥有高分数,而是刻进骨子里的教养。而在这一个又一个细节里,何尝不是父母修养的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父母给予孩子正确思维阵地,就等于给了他面对世界的依仗。”最美妙的教育是有心无痕的,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担当,比一万句说教更管用。
【第二种:“指手画脚式”育儿】
表现:父亲日常不带娃不管教,偶尔还跳出来妨碍管教,指责孩子和妈妈。
父母理念冲突影响孩子建立自信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齐振军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家庭传统分工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当然是家庭内部的事情,自然也就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爸爸只是偶尔问问、管管。
二是男性性格特征的影响。孩子的教育过程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需要耐心的陪伴与静静的等待,一般情况下,爸爸缺少这样的耐性与耐心。
三是成长评价理念的影响。对于孩子成长的评价有很多标准,如果将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对比,看有没有发展,是一种增值评价;将孩子应该完成的内容和他(她)的现实情况对比,看有没有掌握,是一种标准评价;将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对比,看是不是比别人好,是一种比较评价。
显然,增值评价更有利于提升孩子发展的兴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应该经常运用。这种方式中的爸爸没有陪伴的过程,自然就无法进行增值评价,所以很难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妈妈的付出。
“双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长的校外培训负担,增加了孩子自主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学校和社会最大限度地提供着孩子全面发展的课程,但家庭教育仍然是实现孩子自主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育儿方式的弊端就会更加凸显。
首先,会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看待孩子成长的标准和角度不同,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难免会产生分歧甚至发生矛盾。孩子在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家庭中成长,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和身体问题。
其次,会影响教育方式的一致性。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中,父母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孩子成长的一致教育方法,而这种育儿方式中的父母由于关注角度、评判标准的不一致,很难形成一致的教育方法,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最后,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己不断付出努力、不断收获的过程,但如果经常得不到肯定,看不到发展,就会逐步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心理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自卑心理一旦产生想要改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育格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建设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新样态是家长们的新课题。
【第三种:“黑粉式”育儿】
表现:家长从不满意,永远在挑孩子的错,然后不断地打击,以此达到所谓激励的目的。
过于严苛管束会令孩子产生挫败感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特级教师刘秀华
“黑粉式育儿”的问题在于,家长过于严苛教育的背后,是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低信任。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往往把重要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要求作为自我评价。孩子一旦内化了父母对他的贬低和苛责,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那样的不好、不努力、不懂事、拖延,这样的孩子会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产生低自尊、低价值感。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太敢跟人交往,在人群中显得退缩、孤僻。更不敢和别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配不上。
到了青春期,有些孩子可能还会习惯地认同父母对他贬低的评价,更加认为自己不够好,体验更多的挫败感、无助感和无望感。还有一些孩子自我有一定的发展,会有心理、语言和行为上的反抗,发生消极怠工、敷衍、吵架,甚至肢体冲撞。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反抗,就是自我攻击,孩子没有办法把对父母的不满、抱怨以及不被认可的委屈、痛苦表达出来,就只有向自己发泄,于是自残、抑郁、身体的各种不舒服就会表现出来,埋下一些心理问题的隐患。
这样的案例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如一个不想上学的学生曾经来找我,他说不论自己做什么事,都总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干啥都不行,就是一个给父母增加烦恼和负担的人,简直就是家庭的累赘。一个缺乏价值感和安全感、内在荒芜的孩子,哪有力量发展更好的自己呢?
父母希望子女成才,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督促,无可厚非。但什么事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过度的严苛承载的是家长过高的焦虑,无形中成为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精神枷锁甚至内在伤害。
家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他们的优势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提高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是家长对孩子最有力的心灵支撑和唤醒,是最真挚、温暖和智慧的爱。
【第四种:“懒政式”育儿】
表现: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者是干脆放任自流,只要不打扰自己,孩子怎么做都行。
“大撒把”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
“懒政式育儿”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客观方面,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无法兼顾自我发展和孩子成长,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即使回到家里,有的还得想着工作上的事,无暇顾及孩子,于是会“大撒把”,选择简单化或是放任自流的方法“对付”孩子。
主观方面,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了解、缺少研究,不懂得孩子的需求,遇到棘手问题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而孩子处于发育成长期,有心理、习惯、性格、学习等诸多问题,家长与孩子沟通不畅,屡教无效,便会失去教育耐心。当然,也有少数家长为了自己的“潇洒”,过分依赖学校、依赖父辈,甚至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推给孩子,不履行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我认为,这种育儿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未成年人成长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父母对孩子未尽到教育的法律责任,一旦产生严重后果,则可能触犯法律。
第二,家庭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处于未成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时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需要及时跟父母交流,假如失去帮助和指导,可能产生心理恐慌、焦虑;学校是社会的雏形,校园的人际交往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的交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有高风险隐患,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正确引导;面对学习压力与竞争,学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可能导致更深层次心理问题,也需要家长引导他们学会接纳、坦然面对。
第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靠家庭的培养。家长如果不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生活习惯培养,将错失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拿上网习惯来说,如果家长偷懒,让手机陪伴孩子,就会让孩子养成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的坏习惯,进而伤害身心。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家庭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孩子缺少自我效能感,家庭教育可能陷入失败的危机。
第四,未成年人的思维处于感性和理性的交织期,其识别能力、判断能力有限。家长若不闻不问,孩子可能被错误信息所误导,偏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长要在孩子遇到困惑时给予正确引导。
第五,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孩子在交友中遇到问题没有倾诉对象,会导致恶劣行为发生甚至是犯罪。家长要以朋友身份跟孩子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家长们要不断学习,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