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长:学期最后一个月,可以做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枚叶 Author 一枚叶
满打满算,这学期还剩下最后一个月。
寒假将至,也就意味着要迎接期末考,让人没来由地就紧张起来。
怎样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段焦灼时期,比较圆满地完成一学期的学习,需要提早规划。等到最后关头,才想起来临门一脚,大概率是要“射偏”的。
最后这一个月,家长可以做这些事——
帮助、督促孩子开始复习
这学期时间紧张,很多老师在十二月中旬就会结束新课,以便留出一到两周的时间复习。
语文学科内容多,知识点多,集中复习时,老师想面面俱到,学生却忘的比学的多。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看,“知识轰炸式”复习的效果,是比循序渐进的学习要差的。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最后这个月的新课学习时,就可以同步开始复习。
如果老师还没有做要求,家长可以在家先带着孩子复习起来。语文按单元复习是比较好用的一种方法,一周复习两个单元,正好到学期结束全部复习完。
单元复习的内容包括:课文、生字词、重点词句段、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重点句式、习作。
家长不是老师,不需要专业地带着孩子重新学,可以每天安排一次听写(十个词左右即可),抽查一次课文背诵,听孩子大声朗诵一篇文章。
有的家长会在复习期间,让孩子做一套一套的试卷,很不建议。
语文学习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做不到立竿见影。如果孩子有大量的阅读做支撑,在读写能力上是有优势的,不要再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机械训练。如果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好,理解能力较弱,想用“刷题”来提高,无异于缘木求鱼,不如先做好基础知识的扎实训练,再利用长假加强阅读。
·每天关注孩子作业
最后这个月,最好每天都关注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调整到“复习迎考”状态。
首先,关注作业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孩子回家还需要做作业吗?如果要做,做的是哪些作业?是老师单独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是没能在班级内完成拖到回家的作业?是大家都没完成,还是只有个别孩子没完成的作业?……
家长每天问一问、和孩子聊一聊作业,如果可能,再侧面通过老师、其他孩子了解班级作业情况,孩子一方面感到大人对自己的关心,一方面也会用更认真的态度去完成作业。
其次,关注作业的质量。
孩子带回家的作业,家长每天可以翻一翻,看一看。
可以看老师的批改和评价,能最准确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好成绩都是日积月累来的,每一天的作业都能认真去做,考试怎么可能差?
可以看书写是否工整,作业是否干净,反映的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作业书写潦草不堪,作业本破破烂烂、脏兮兮的孩子,很难指望他会带来什么惊喜吧。
还可以看作业上的错题有没有认真订正,反映的是孩子的自我纠错能力。很多孩子对错题不屑一顾,或是没有完全搞懂就胡乱订正,这样的态度,就让错误犯得毫无价值。而把每一次错误都仔细分析,真正学明白的孩子,才是最有潜力的。
再次,关注作业的数量,即是否做了完整的作业。
对老师来说,最恼火的就是作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按时交作业、不按要求写作业、作业书写差、作业错误太多等,
一些孩子完成作业总是丢三落四,是因为还没有养成记录作业的习惯,或是做作业时心不在焉。
家长每天多问一句:“作业是不是都做完了?作业记录清楚了吗?有哪几科的作业?有哪几项作业?”,孩子就会被迫去梳理、去记录、去安排。
在学期的最后一个月,抓一抓孩子的作业,和放任自流带来的会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但关注作业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而不是抓到把柄去追责去惩罚。对家长们来说,最难做到的,其实是发现了问题,如何去解决。
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折射出来都是困难,或者是能力技巧上遇到了障碍,或者是心理情绪上遇到了挫伤,都是一种求助信号。
·保持情绪稳定。
每当临近期末,多少家庭就会出现“鸡飞狗跳”的场景,其实这个阶段,家长保持情绪稳定,是最重要的。
比如改变对考试的认知,不必如临大敌,只当作是一种有仪式感的总结,对这一学期的阶段评价,旨在记录孩子的成长,看见孩子的思想。
出现问题,也不必过于焦虑,找孩子原因之前,先反思自己。不主观定论,多耐心帮助。
很多家长无法淡定,是因为要把孩子放在集体中比,和同学比,和朋友比,和整个班级、整个年级比,甚至还要和其它学校其它地区比,在家里,也逃不开和另一个孩子比的命运。
对孩子来说,和别人比,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我成长。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收获的只能是自卑和自我否定,和比自己差(暂时看起来)的人比,会让孩子看不清真实的自我,获得的是偏差的满足和自信。
怎样接纳自我、认可自我,才是家长最应该帮孩子获得的。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最渴望的也是父母的认同、鼓励和赞赏。小学是孩子从儿童向少年转变的时期,错过了孩子这个成长阶段,后面很难有时间弥补。
这一年就要过去,最后一个月,和孩子一起努力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