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祖庆:“整本书阅读”亟需课程化——与温儒敏先生商榷

张祖庆 祖庆说 2024-01-09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092



温儒敏先生在其《我理解的语文新课标》一文中,有专门论述“整本书阅读”的文字。


其核心观点是“‘整本书阅读不宜强调课程化”。对这个观点,我持反对意见,现撰文与温儒敏先生商榷,并求教于方家。


为避免断章取义,先把温儒敏先生的原文抄录如下——


“整本书阅读”不宜强调课程化

温儒敏

“整本书阅读”其实不是一个新概念,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地读下来,是真正的“整本书阅读”。但一百多年新式学堂的语文教学采取文选精讲的方式,一篇一篇地学,举一反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现代人还要学很多科目,时间是限定的。这种文选式学习有好处,涉及面广,但坏处是阅读量不够。而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高中语文课标率先提出“整本书阅读”,就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去读完整的书,一切指向高考。中国人读书最多最好的时期是小学,到了初二以后就一路下滑。现在网络阅读兴起,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多了,完整的、深度的阅读少了。现在很多人很多时间都在看手机,心气浮躁,更是没有耐心阅读完整的书。

“整本书阅读”正是针对这种阅读现状而提出的,还可以“磨性子”。现在义教课标也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也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这是语文课改一个有力的举措。如今小学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扩大了读书量,注意教给学生读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的兴趣,可以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小学语文二年级开始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都可以用起来,和课标的要求对接。

“整本书阅读”已经纳入教学体系中,也会有一定的课时用于“整本书阅读”。但我主张“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整本书阅读”千万不要太过“课程化”。我发现教材指定的很多书目,学生都不感兴趣。一方面因为是经典,有时代的隔膜,学生不适应。另一方面,因为指定阅读的“规定动作”太多,太烦琐,又要记笔记,又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又要朗读,又要演出什么的,谁会喜欢呢?兴趣是第一位的,有兴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读,就有时间读。所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容许学生自己选择教材规定书目之外的书来读,容许读闲书。我前些时候提出,“整本书阅读”要降降温。

我们来梳理一下温教授的核心观点。


第一段:为什么要在小学生、初中生中开展“整本书阅读”;


第二段:当下小学、初中语文课标、教材,都重视“整本书阅读”,许多老师也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


第三段:“整本书阅读”是课外阅读,功夫在课外,不宜倡导“课程化”,要重在兴趣培养。


对第一段表述,我基本认同。


第二段、第三段的表述,我大部分不认同。


温儒敏先生说——


现在义教课标也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也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


我以为,这句话中有两个说法不当。


一是混淆了“整本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概念。


实际上,温教授想讲的是“整本书阅读教学”:老师用整本书作为教材,用来教学生阅读和写作。


我们平时所讲的“整本书阅读”,实际上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缩写。普通老师这样讲,没问题;但温儒敏这样的中文系教授,不应该有这样的概念性错误。


这是不当之一。


【以下的表述中,我会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说法】


不当之二:“许多老师开始‘整本书阅读’”——“许多老师”,是什么概念?100个人里,有5个老师在实践“整本书阅读”,算不算“许多”?你一定会说,这不能称为“许多”,而是“极少”。


事实上,我所看到的,在目前的中国,可能平均100个小学语文老师里,不一定有5个在实践“整本书阅读(教学)”,比例这么少,能说“许多”吗?


我看到的,只是极个别老师在自觉实践,少数教师在教研员和个别老师带动下被动实践;大部分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躺平”或“摆烂”的——因上面不重视,也因不知道怎么做,更因考试基本不考。即便是“快乐读书吧”里提到的那些书,大部分老师也只是让学生自己读;有些压根儿没有要求学生读,出几道题目让学生做一下、或肢解成文学常识让学生背一下,用以应付考试。如此,而已。


毫不夸张地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国(尤其是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尚处于起步。好多地方,甚至是零基础。


起步阶段,何来“许多老师”之说?!


至于温教授提的,“我主张‘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整本书阅读'千万不要太过课程化’”,更是值得推敲。


第一,作为课程意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跟学生自发的“整本书阅读”是不一样的。自发的“整本书阅读”,可以放任自流,可以想读什么读什么,想怎么读怎么读。作为写入课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它承担着课程意义,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目标、有课时、有内容、有评价,这才具有课程论的意义。


而一旦成为“课外阅读”,没有时间的保障、没有内容的规定、没有适切的评价,一切随心所欲,脚踩西瓜皮。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把希望寄托在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督促上。而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督促,常常是靠不住的。


因此,我们说,如果把“整本书阅读教学”纳入课程要求,就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案。


其实,在新一版的课标中,是有相关的要求的。


比如,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这个内容的阐述中,课标提出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提示——(以下图片部分截屏自新课标,看过的可以略过)


课程目标

 





你看,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单单“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课标对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考查,标洋洋洒洒几千字,这是以往版本课标所没有的,足见其重要性。


这么重要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温教授自己也说,这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牛鼻子”。这么重要的“牛鼻子”,居然“主张‘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


再细看课标,“教学提示”里,明确指出——

 

“集中使用每学期整本书阅读课时,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你看,课标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要把时间花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


温儒敏教授作为这套教材的主编,没有充分理解课标的意思,反而提出整本书阅读“不宜课程化”,岂非咄咄怪事!


细看前文,温教授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居然是这两个:


(1)我发现教材指定的很多书目,学生都不感兴趣。一方面因为是经典,有时代的隔膜,学生不适应。

(2)另一方面,因为指定阅读的“规定动作”太多,太烦琐,又要记笔记,又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又要朗读,又要演出什么的,谁会喜欢呢?


这更是奇谈怪论!


学生对教材里指定的很多书目不感敢兴趣,不是不要“课程化”的理由,恰恰说明编教材的主编没有把好关,没有充分站在儿童立场,选出儿童喜欢的、经典的好书(而且,选出共读好书,并不表示儿童就不可以自己选书读了,两者并不矛盾)。这是编教材的人要主动作为和努力改进的,现在居然作为“整本书阅读不宜课程化”的理由。


这是什么逻辑?!


第二个理由,就更不妥了。当下指定阅读的“规定动作太多”,这规定,是编教材的人指定的,还是一线教师指定的?如果是编教材的人之错,更应该是你们需要反思改进;如果是一线教师所为,更说明整本书阅读教学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化“来进规范与改进。


总之,所选之书不招儿童待见,教学方法不受儿童欢迎,不应该成为“整本书阅读不宜课程化“的理由。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的落地,呼唤更多课程论专家、教材编写者、整本书阅读推广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参与进来;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的落地,更呼唤有担当敢作为的校长和卓越教师、骨干教师,大胆探索基于校本特色的“整本书阅读课程”。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的落地,要从阅读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维度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让“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像过去研究课内“阅读教学”那样重视,而不是作为“课外阅读”来点缀。


如此,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才有可能较好得以落实。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抓住牛鼻子“,否则,”误尽苍生是语文”的骂名,将一直背负!


以上是我的几点不成熟思考,敬请温儒敏先生及诸位方家教正。




—END—
来源 |   祖庆说原创 | 书生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常年法律顾问 | 浙江铭广律师事务所 王婷● 收藏|关于整本书阅读,祖庆说这些年发布的精华文章(内含大量书单)! 连中国:整本书阅读何以对“人”发生更大的作用(以《老人与海》为例) 张祖庆|整本书共读:阅读单常见类型和使用建议
步骤   成为谷里推广员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谷里书生中心推广商品—生成专属海报—长按保存后推广邀请好友(下级推广员)—长按保存发出邀请自动结算,推广无忧
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点击“设为星标”(或在右下点个“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