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股市如此脆弱,美国经济出了什么大问题?

李子旸 李子旸 2021-01-24

点击上方[李子旸]关注→点击右上角[...]→选择[在看]




图片来源:互联网

 

那么,美国经济到底有什么问题?


  

二战结束时,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国和领导国。那是美国实力居于顶峰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都占据压倒性优势。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西方世界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这期间,美国春风得意马蹄疾,不过,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也发展很快,缩短了和美国之间的差距。

 

从19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西方包括美国的经济进入“滞胀”期,也就是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过去这二者此起彼伏、政府可以有所取舍,现在却同时出现。各国政府一筹莫展。

 

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以后,进行了深入改革,放松政府管制,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改革的效果在里根卸任后更加明显。克林顿时期,美国迎来了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连续120个月的经济增长。美国再一次拉开了和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差距,加上苏东剧变。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没想到,2008年,次贷危机突然爆发。美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很多美国人的财富大大缩水。2008年全年,美国家庭累积财富损失了11.1万亿美元。到了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做出很多调整,但效果都不明显。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逐渐赶了上来。这就更加反衬出美国经济出了问题。

 

美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看上去,从里根到克里顿时期的美国经济增长,和战后1950年代到1970年代那段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很类似,克林顿时期还创造出最长的持续增长期,但是,细看之下,却能发现很多不同。

 

战后时期的经济发展,中产阶级的收入大致和经济增长同步,但1980年代以来的三四十年中,虽然经济整体高速增长,但主要表现为顶端富豪阶层财富的膨胀,而中产阶级的收入却停滞不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很多人的收入基本没有增加。

 

从1948年到1973年,美国普通工人的工资增长了93.7%;而从1973年到2011年,普通工人的工资仅增长了4.2%;按小时折算的工资,2011年和1978年完全相同——收入停滞不前长达三十多年。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债务规模的急剧扩大。到今天,可以说美国和西方很多国家已经把自己变成了“债务社会”。公共债务和私人债务都急剧膨胀,规模惊人。奥巴马上台时,许诺要降低美国的国债,但结果是,他上台时,美国国债11万亿美元,他总统任期结束时,美国国债17万亿美元。

 

私人债务方面,1959年,美国消费者的个人债务总额,只有几千亿美元,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猛增到12.4万亿美元。

 

人们分析这些经济现象的原因,惊讶地发现,造成这些现象的,其实正是1980年代初里根开始的经济改革。那次经济改革,放松了很多管制,给企业经营更大的自由空间。这确实刺激了经济发展,但也埋下了隐患,日后造成了严重问题。或许,应该重新评估一下当初那些改革政策的综合利弊得失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产阶级为什么不再能分享经济增长了。

 

这主要是因为很多美国企业的经营逻辑有了重大改变,从关注企业长期的整体发展,转向了关注企业在股市中的短期表现。1980年代初里根对美国的变革中,大力倡导的一项重要观念就是:企业要做的,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观念的潜台词就是:企业员工、技术进步、经营管理等等,都要为这个核心目标服务甚至让步。

 

在这种观念激励下,1980年代,美国企业界的管理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批“企业杀手”。这些人到处去寻找那些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的企业,声称他们能迅速提升企业股价,由此获得机会,空降到企业成为高管。

 

控制了企业以后,他们所做的,主要就是“三削”——削减开支、削减厂房、削减员工。这样就能在短期内降低企业成本,让企业的财务报表更好看,于是就可以在股市上有很好表现。

 

股价上升以后,他们就抛售股票,一方面,他们自己可以凭借空降企业时得到的股份大发横财,另一方面,华尔街的那些投资银行,也非常乐于经办股票发售等种种业务,大笔手续费会滚滚而来。

 

以往,企业也会裁减员工,但那都是被迫进行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企业家在这样做时会很痛心很挫败,因为,这意味他经营企业的失败和无能。但对这些“企业杀手”来,裁减员工是主动采取的经营手段,简直是让人高兴的大好事。

 

一位评论家对此说到:“今天,一家公司炒掉的人越多,华尔街就越喜爱这家公司,公司的股价也就越高”。另一位评论家则指出:“华尔街股票价格居高不下,大街上却满是失业工人,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企业杀手”们能让企业的股价更好看,但让企业真正做大做强,可就不那么容易了。短期股市表现好的代价是,很多企业在被“三削”之后,彻底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没多久就永远消失了。

 

2001到2011年这10年间,美国各地共计关闭了59000工厂和生产企业。核心制造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1710万人下降到了1180万人。

 

在“企业杀手”们的努力之下,至少从股价和财报上看,企业成本确实降低了,股价确实提高了,经济实现了增长,但同时,大量收入稳定而优厚的工作岗位从美国消失了,中产阶级的收入停滞不前乃至下降。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债务问题。美国政府债务,是专门的问题。这里我们只分析为何美国私人债务那么快速地增长,达到那么大的规模?换句话说,美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借钱过日子?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美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其实,美国人原来并没有这个习惯。过去,美国银行很保守,一般人就算想去银行借钱,也不容易借到。

 

可能和大家的印象不同,美国银行多年来都是非常保守甚至可以说落后死板的。比如,美国政府很长时间都禁止银行在其他城市开分行。所以,ATM机对美国银行来说是个大发明大创新,因为可以突破禁止开分行的规定。

 

到了1980年代初,美国政府放松了对银行的管制,尤其是放松了消费信贷的管制和对信用卡利率的管制。银行业欢欣鼓舞,称之为信贷的“民主化”。他们终于有机会挣脱羁绊大显身手了。

 

可是,这样一来,整个金融业的基本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

 

过去,银行的基本形象就是老派、保守,金融家都穿深色西服,提个公文包,一副不苟言笑、严肃刻板的样子。银行的基本原则是宁可不赚钱,也不能亏钱,规避风险最重要。到银行借钱,很麻烦,银行要审这审那的。就算批准了贷款,也严格监督,一旦发现借款人收入上出了问题,银行会毫不客气地停止放款,为的就是风险最小化。

 

当消费信贷和利率管制被放开以后,银行对风险的态度大大改变了。以前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贷款的高风险客户,现在不妨给他们放款,只要把利率提高就行了——风险可以折价了。

 

到后来渐渐发展成,银行专门去找那些高风险客户,千方百计地说服他们借钱,为此,银行设计出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产品,看上起非常吸引人。抵押,不需要;收入证明,不需要;收入低还不起,没关系,可以分期慢慢还……

 

银行之所以这样不顾风险,就是因为在高利率的条件下,高风险客户反而会给银行当下创造出更多现金流。一个收入正常的客户,要么不借钱,要么借了也按期还款。这种情况银行利润不高。相反,银行最喜欢的就是那种总是不能按期还款,要分期还钱的人。这样一来,银行的账目很好看,银行的股价就会上升。

 

银行还有一招,把那些高风险的债权用种种复杂的金融手段拆分、打包、重新包装,变得复杂无比,在出资人和最终借款人之间,隔了无数道手,谁也看不清其中的因果关系了。包装好的资产包,拿到全世界去发售。一些迷信美国金融的其他国家的人,往往热衷于购买这些债券,觉得很高大上。次贷危机,正是一大堆这种烂账集中爆发的结果。

 

本来应该站在最前线帮助社会控制、减少风险的银行,现在却成了主动制造、扩大风险的部门。更重要的是,就是在他们的极力推销、游说劝说之下,大量美国人养成了借钱过日子的“债务人”习惯。这可不是美国人的文化传统,这是金融机制扭曲后的市场怪相。

 

银行系统内积累了一大堆看上去是利润实际上是窟窿的烂账,美国人都成了负债一族,这样下去怎么办?谁负责最终解套?

 

何必关心这些问题呢?对银行来说,当下的股价最重要。对消费者来说,当下的享受最重要。

 

以“过把瘾就死”作为人生指南,这可能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去父母之邦”的那些人 ——中国人对侨民态度的变化

新冠战役是一场刺激了整个西方的新甲午战争

中国在防疫中展现的超强国家能力

一次美国经济学家主导的制度改革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民国废止中医案失败背后的深层思考

我国是怎样战胜蝗灾的

自媒体时代,学会不被话术带偏

如何看疫情之后的经济损失和新机遇

是什么让医疗和教育如此特殊?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